“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强化监护意识,做好家庭教育,责令你做到以下几点:一、依法积极履行监护责任,做好家庭教育;二、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生理状况和情感需求……;三、教育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022年5月,一份《督促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
这是兴庆区法院少年家事审判法庭联合兴庆区检察院、永宁县公安局,共同发出的首份家庭教育指导令。
问题少年背后必然有个问题家庭。在少年家事审判法庭审理的一起非法拘禁罪案件中,有6名尚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参与该案。法官段琼在审理中发现,6名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均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缺乏与孩子的交流和教育引导,未尽到相应监护责任。对这种监护失职的情况,段琼觉得必须要给予提醒和纠正,引起父母的重视。
永宁县法院闽宁法庭走进学校开展普法讲座。
“对于家庭教育指导令的履行情况,法院将定期走访和调查。如违反法定义务继续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不当履行监护职责,法院将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予以处理。”段琼当庭向未成年人的家长宣读、送达,言辞坚决,不容置疑。
法庭同时邀请银川市阳光未成年人社会服务中心张梅老师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为监护人依法承担实施家庭教育职责提出专业的意见建议。
“感谢法院、公安机关和检察院这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前我只知道责怪孩子不懂父母的辛苦,现在我明白了,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们对法院这一举措充满感激。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近年来,受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多元等因素影响,离婚率持续攀升,人民法院受理的离婚、抚养、继承等家事案件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侵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持续上升。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构筑新时代妇女儿童维权司法防线,是党赋予人民法院的一项重大任务,”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要求全区各级法院树牢全面、优先、延伸保护的司法理念,公正高效审理涉妇女儿童权益案件,积极参与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为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针对涉案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全区各级法院联合相
关职能部门建立家庭教育服务指导机构,扎实做好法律释明、心理疏导、专业辅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改变不当教育方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问题少年”。
2021年,兴庆区法院少年家事审判法庭成立“心向少年 爱驻家园”志愿服务队,以审判为依托,利用法院专业优势,深度参与社会综合治理,推进“未病”先防,开展以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婚姻家庭辅导和普法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项目,设立法官信箱,发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以及构建和谐家庭的辐射作用。
“我们在审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发现,猥亵儿童案件占比高达21.2%,经过归纳总结,此类案件具有受害人低龄化、难发现、熟人作案等特点,受害儿童欠缺隐私保护及生理健康知识占主要因素,在农村或城郊地区更为凸显。”范秀利分析道。
为此,志愿服务队开设阳光法治课堂,聚焦农村未成年女性保护主题,通过科学设置课程为不同适龄女童讲解隐私保护、女性生理健康知识并提供分年龄段防侵害指南,及时回应适龄女童成长发育中的困惑与问题,成功开讲5场,受众超过1000人次。
截至目前,“心向少年 爱驻家园”志愿服务队通过书信、面对面交流、引入第三方机构等多种形式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和婚姻家庭辅导工作近200次;依托家庭教育周,联合学校、社区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大讲堂3次,推动“依法带娃”成为家庭必修课;通过编制宣传手册、普法短剧、微电影等开展幼儿园至大学阶段的各类普法宣传百余次,受众近十万人次。
与此同时,全区各级法院239名法官在257所中小学担任法治副校长,他们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利用春秋开学季、六一儿童节、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深入校园开展普法宣传、模拟法庭、“未病”防治等工作,为“无讼校园”建设提供司法支撑。
2023年,法治副校长累计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逾百场次,编发未成年保护典型案例宣传册、宣传页及相关书籍逾千册,覆盖学生数逾万人次,帮助未成年人系好人生第一粒“法治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