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書衣偵探華斯比
华斯比,笔名还有:时宜、云铭、苏轸等。独立书评人,类型文学研究者,民国书刊佳本爱好者,专注于民国原创侦探小说的整理与收藏,并主持微信公众平台【民国推理拾遗】。曾是出版公司文字编辑,自诩业余演员,偶尔跑跑龙套。近来每年编一本悬疑年选,背地里沾沾自喜。生活中最离不开的唯有书,今生愿当一“守书人”。————————————————————爱觅佳本,旧影留存;故纸拾遗,书衣探真。————————————————————乐在其中无处躲。订史删诗,元是圣人做。神见添毫添足叵,点睛龙起点腮破。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書衣偵探華斯比

我永远是一名悬疑小说读者

書衣偵探華斯比  · 豆瓣  ·  · 2018-02-24 07:2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那多小说书影(部分)

我是一名悬疑小说读者。

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直会是。

01

在阅读悬疑小说之前,我看《花季雨季》《三重门》之类的校园青春小说;之后看一点科幻,比如张之路的《非法智慧》;偶尔也看看武侠,那时候《今古传奇·武侠版》刚刚创刊。

我的小说阅读生涯始于初中,上高中后才开始大量地看类型小说,读的最多的是香港作家倪匡先生的“卫斯理”系列。

高一下学期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史蒂芬·霍金的科普文章,讲的是关于宇宙和时间的问题的。当语文老师讲到了超光速星际航行和时间倒流时,第一次提到了“卫斯理”系列中的一部——《奇门》。这一次不经意的提及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课后我去办公室找老师,请她和我细说。结果第二天,她把家里收藏的那本卫斯理科幻带到了学校借给我看,并叮嘱我用课余时间看,不要耽误学习,我当时欣然点头。

那是一本已经很旧的书,封面有些破,开本也比较小,里面有两个故事,分别是《奇门》和《蜂云》。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不论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是悬念迭起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这在我的阅读史上还是第一次,从那时起,我为倪匡的想象力而深深折服。时至今日,我依然庆幸我沦为卫斯理的铁杆书迷!

读者给“卫斯理”系列很多类型上的定位:科幻、奇幻、幻想、悬疑、推理、冒险,不一而足,然而能吸引人读下去,是这个系列最大的优点。究其原因,就在于小说中设置了无数的悬念,让它在某种程度上以“悬疑小说”的形式引领着读者进入到了故事之中——先吸引人读下去,其次才是文以载道。这是我对悬疑小说的基本要求。

2012年7月21日,香港书展上和倪匡老爷子合影。

02

上大学之后,我在大陆找到了倪匡“卫斯理”系列“悬疑精神”的继承者——上海作家那多的“那多手记”系列。

那多当年曾多次表示要接过倪匡的枪,写卫斯理式的小说,这类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故事悬念迭起,幻想天马行空。他模仿“卫斯理”系列,写出了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具有软科幻性质的悬疑小说系列——“那多手记”系列。它与“卫斯理”系列的最大不同,也是最具那多个人特色的是:“那多手记”系列(除《过年》外)均以真实的新闻报道开篇作为引子,这种带有新闻体写作风格的小说给人极强的真实感,让读者在惊讶于那多的想象力之外,还纠缠在小说亦真亦幻的迷惑之中。

从悬念设置、恐怖氛围营造、脑洞、游戏性、娱乐性等方面综合考量的话,《亡者永生》这个故事算得上“那多手记”系列中第一精彩的作品,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悬疑小说之一。

也正是通过“那多手记”系列,我开启了自己的悬疑小说书评写作之路。我的第一篇悬疑书评,评的就是“那多手记”系列中的一部:《暗影38万》。

那时我正在读大二,自由时间比较多,便开始大量阅读国内原创的悬疑推理小说,并试着写一些分析文本优劣的书评,发表在新浪博客、豆瓣、校内网(人人网的前身)、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正是通过书评这一重要的交流形式,我认识了很多纳米(那多粉丝的自称),还当上了百度那多贴吧的吧主。

对我来说,当时写的那些书评是否能在平面媒体公开发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同好交流一部心仪作品的阅读体验时带来的乐趣。我也因此结识了不少读者、作者和编辑。

2009年7月,我大学毕业。8月16日,上海书展期间,在上海徐汇区富民路291号的翠华餐厅,作为读者,我第一次见到了当时自己仰慕已久的作家——那多,而且有幸和他共进午餐。说起那次见面的缘由,正是那多为自己刚刚出版的悬疑小说《甲骨碎》搞了一次书评征集活动。而我,侥幸获得了“最有价值书评奖”,而此奖的奖励之一则是受邀来到上海和那多一起吃饭,并报销路费(这个是主要奖励,另一个奖励是三本那多签名的万榕书业再版的那多手记)。回家后没多久,我根据自己第一次上海之旅写了一篇“华斯比手记”,取名叫《东北纳米独闯上海见那多》。

2009年8月16日上海书展期间,和那多在翠华餐厅吃饭并合影。

也许,那次经历算得上我作为一名悬疑小说读者的巅峰了吧?

那多是我第一个喜欢上的悬疑小说家(我一直把倪匡先生看作科幻作家,哈哈)。之后,我陆陆续续又看了不少国内作家的作品,但在我心中,“那多手记”系列始终是我的初恋,也是我的最爱。

其实,通过这些年我给国内悬疑作家的作品写的书评数量上也能窥探一二。

男性作家:那多10篇,君天5篇,蔡骏5篇,雷米3篇,陈渐3篇,周浩晖2篇,方洋2篇,庄秦1篇,法医秦明1篇,时晨1篇,冶文彪1篇,张志浩1篇;

女性作家:花想容5篇,上官午夜4篇,何许人2篇,鬼古女1篇,安娜芳芳(唐隐)1篇,红娘子1篇,鬼马星1篇。

03

我喜欢读悬疑小说。

我想,我是一个把爱好变成了职业的人。

在大学毕业的两年后,我成为了一名悬疑编辑,开始编悬疑杂志,出版悬疑小说,那几年看过的悬疑小说(主要是作者投稿)加起来,可能比我之前看过的还多。

那些年,我参与编辑的悬疑杂志

现在,我在一家影视公司上班,做影视版权交易,也要看大量的悬疑作品,好从中遴选出适合影视改编的好故事。

第一次购得悬疑小说的影视改编权,并拍成了网大。

不论是做编辑还是版权人,阅读悬疑小说都是带着极强目的性的,往往只是快速浏览、速读,从而尽快找到自己想要的故事。有时候梗概没意思,或者样章不吸引人,就PASS掉了。几十篇里能有一篇让人感兴趣的就已经很不错了。

最近六年,我几乎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我发现,现在大部分悬疑小说都无法吸引我了。

也许是对大部分悬疑套路已经免疫,也许是看得太多已经麻木了。

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把爱好变成职业”带来的弊端。

身份转变之后,你目光关注的地方也会变得不同。作为编辑,看一本悬疑小说,除了文本优劣,你还会特别关注封面设计、内文板式、图书装帧、印刷工艺,以及行文中时不时跳出来的编辑漏改的错别字,很多时候在读者眼里还不错的书会被你批得体无完肤;作为影视版权人,除了故事好坏,你还会特别关注文字作品是否易于转化成画面和影像,场面是否难于拍摄,是否需要搭建场景,拍摄成本是否过高,等等。

这些年来,工作之余我还是会阅读一些国产悬疑小说,但会相当谨慎和挑剔,基本上都是相熟作家的作品,阅读数量虽不多,但还是会勉力凑齐每年一期的【华斯比私书单】——“年度原创悬疑阅读TOP10”。

在读这些作品时,我会尽量摈弃职业习惯,而回归到一个普通悬疑小说读者的姿态,去品味这些可能还会带给我阅读乐趣的悬疑小说。

大浪淘沙,时间会淘汰那些不怎么优秀的悬疑小说,而留下那些精品乃至经典。但肯定会有这样一些作品,在我们成为悬疑小说读者之初,无意中与它们相遇,它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让我们欣赏到悬疑之美。于是,我们开始如痴如醉地阅读更多。但时过境迁,我们回望过去,发现它们却是如此粗鄙不堪,当初的那些闪光点可能也不再耀眼。但它们始终是我们的初恋,让我们敝帚自珍。

我想,读多了悬疑小说的我们,也许只有带着初心,才能回到初读时的美好,看到哪怕那一点点闪光。

近三年,我每年都为长江文艺出版社选编一本《中国悬疑小说精选》,遴选的标准其实并不是什么“年度最佳”之类的。说实话,哪有那么多(十几篇)综合考量都超群的作品?能在某方面突出一些,有一些特色和亮点已经相当不错了。

所以,虽然冠冕,但我还是要说,入选我的悬疑年选的单篇小说的标准是:要有能让读者回到初读悬疑的美好时光的闪光点。而在整体上,我会尽量囊括“大悬疑”的各种题材,并兼容各种风格,使整本年选呈现出“最佳”状态。

(延伸阅读: 娱乐时代的悬疑推理小说——《2016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序

回归读者心态,不忘初心,多看到小说中的闪光点。这样,我们的悬疑阅读生涯才会长久些。

毕竟,读悬疑小说,总要有些乐趣才好呀!

我想,我永远都会是一名悬疑小说读者。

你们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