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投资人不敢投《人民的名义》?高风险高回报的VC行业,到底风险可以给高到什么程度?
作者 | 庄明浩
最近一段时间,相信各位的微博和朋友圈已经被《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题材的大剧刷屏了。相较于过去一段时间里人气火爆的《花千骨》、《琅琊榜》、《太子妃升职记》、《三生三世》而言,《人民的名义》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演员阵容角度看,都有些“异类”,但可能也恰恰是这种差异化风格成就了这部剧集的火爆。
火爆的同时,很多媒体都写到《人民的名义》拍摄过程中出现投资人撤资以及诸多投资方不敢投资的情况,很多文章的意思就是:
「你看!你们傻了吧?这么火的剧没投资,后悔去吧……」
作为一个曾经还看过2-3年内容领域早期投资的前投资人,看到这种文章第一反应是:投到了这剧的机构确实牛,但没投到的也不是傻。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搁我身上我也不投。
中国影视行业的投资其实分两种:项目投资和公司投资,相对来说前者更为常见一点,而且更加“行业内”消化。可即便是这样,很多人依然会说影视剧的投资类似玉石行业的赌石,即直接通过竞价的方式交易玉的原石,交易之前不准将原石切开查验;买定离手之后,一刀下去,原石里可能是价值连城的玉石,也可能一无所有。
投资人们在挑选影视项目的投资标的的时候都习惯于自己的“套路”。比如最近几年大热的剧集,基本都符合穿越题材、小鲜肉演员,最好再套个当年起点或者红袖添香上已经很火的小说IP,这些就是套路……
套路形成之后,当所有人都知道了套路的路径,套路就开始失效。因为用得人多了就不再是套路了。
抱歉这段话有点绕。但套路什么时候失效,失效到什么程度,对于每个投资人而言都是不同的判断结果。回到《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上,TA当然是反套路的,所以慎重看过这个项目的投资人其实都是有过考量的,至少在这个维度上看他们并不是傻子。
风险投资,顾名思义是和风险共舞的行业,高风险才能高回报,但这种“高”是需要在一定可控制范围之内的。在中国目前的政策环境之下,《人民的名义》在开播之前所面临的风险对于很多投资人而言就是超过可控范围的。尤其对那些相对市场化一些的基金而言,政治风险属于严重不可控的,面对这样的项目,回避其实是最“安全”的方式。
所以我觉得,虽然很多人放弃了这个剧的投资,但他们之中后悔的人不会太多。说得再直白一点,这钱就不该市场化的基金来挣。
很多人又会说:
你看这剧是由最高检察院牵头的,然后还有公安部直属的金盾影视文化中心在后面支持,这样还不行?
不说这个还好,说了这个反倒更容易让很多人打退堂鼓。对于投资人而言,尤其是对于“势利”的投资人而言,投资剧集的第一目标是挣钱,有了这么多上面的保驾护航,这剧的第一目标其实已经是“主旋律”。
而即便是这样的“阵容”,到底在广电那里过审的时候会是个什么结果依然是黑箱,没有人会提前知道,这又和我国目前的大部委的政府体系有密切关联,体系内的人都未必搞得定,市场化基金怎么敢参与其中?还有更重要的是,过往这么多年,主旋律类的影视作品从财务收益角度看成功者寥寥无几。
当然,因为这部剧的火热,我猜想未来一段时间关于反腐、国安、政治这样的题材会有更多的内容出现,而且也会有更多的投资人愿意重新去考量政治因素对于这类投资选择的影响权重,自然也会有更多的投资人参与其中,就让我们祝福他们吧……
最后例行一个小问题:
你看了《人民的名义》了么?觉得好么?
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本文来自「开氪」专栏《投资人的秘密》,长按下方图片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得更多干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