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支晓强
作开幕致辞。他表示,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十年来,
中国不断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取得了许多傲人的成绩。
例如,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正以碾压式的优势实现快速发展。机器人领域,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替代进程加快等等。接下来,
中国智能制造将进入量质齐升的新阶段。
一方面,通过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提升海外对于中国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在顶尖技术上进行攻坚,在更多地技术创新和标准上掌握国际话语权。
随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
王文
发布
《十年跃迁:美国各界评估“中国制造2025”的文献总结及“制造强国”的未来展望》
智库报告。他介绍道,这份智库报告从美国政府、智库、媒体及行业等各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多份重要文件及评论文章中来评估和梳理美方观点,并围绕战略目标、进展与差距、大国竞争等层面对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进程展开讨论。报告在总结归纳美国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美国各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评估心理发现:
一方面,
美国在事实层面充分认可中国制造业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但也夹杂着对本国产业竞争力受冲击的忧虑和焦虑;
另一方面,
美国普遍认为,尽管中国制造业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就,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仍难以超越美国。基于这一判断,美国认为应正视来自中国的挑战,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以推动本国制造业复兴,并在高端领域维持对华竞争优势。
报告结合多份美国代表性文件,并通过我国当前的制造业实践分析得出结论,预计在2030年,中国智能制造将成为全球应用中心。报告建议,中国应更加自信推进制造强国进程。
舆论上,
要主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掌握议题主动权;
科技上,
要以产业创新带动科技自主,推动智能制造在数字经济中的份额,特别是提升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芯片等高端制造的占比;
产业链上,
要加强内循环支撑与全球布局,调整制造业发展格局,从“两头在外”转向“两头向内”,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引领”,走出一条由内生发展到国际拓展的制造业全球化新道路。
在专家研讨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
陈文玲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
单志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辉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
秦海林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所长
许英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观研究部主任
蔡彤娟
先后发言。专家研讨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申宇婧
主持。
陈文玲指出,历经十年奋进,中国制造业在诸多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形成显著优势。
制度方面,中国凭借健全的新型举国体制及科学规划展现强大优势。研发投入持续攀升,研发强度领先全球,企业已成为研发核心力量。基础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数字化基建特别是算力与人工智能领域领先世界。制造业创新体系完备,涵盖国家及重点实验室、科学中心,并拥有众多科技创新企业和战略企业家,科学家队伍壮大。面对外部挑战,中国政府积极部署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制造业正由大向强迈进,展现出无限发展潜能。
单志广表示,中国制造业发展需在全球视角下理性评估,美国的解读仅供参考,关键是建立自主的科学认知。
制造业正经历数智化转型,从传统工业逻辑向智慧制造演进,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云计算、网络、模型和算法等成为核心要素,制造业不再是单一产业,而是跨界融合的新形态。未来制造体系将基于三元空间思维,低空经济、数字孪生等将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业仍面临技术、数据、系统架构等现实挑战,需依赖五大技术驱动:互联网、大数据、AI、5G/6G、区块链,并构建产业生态,实现全球竞争力提升。面向2035和2049年,中国制造要向网联、物联、数联、智联演进升级,从效率提升向价值创造跨越,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全球竞争和挑战。
张辉表示,当前中国制造业优势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依托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工业基础,经过长期的工艺迭代、配套产业及研发投入积累,才有了如今完备而成熟的工业体系,以及成体量、成体系的研发生态。
这种超大规模综合竞争优势不会轻易被取代或赶超。受益于庞大市场规模与不断研发投入,中国经济出现泉涌效应,近年来新兴产业不断产生,在出口“新三样”、工业机器人等行业不断取得全球竞争力。在AI领域,随着DeepSeek等企业的涌现,已深刻提升国内外对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评判,未来世界也会进一步重估中国制造竞争力,发现更多中国制造价值。
秦海林表示,制造业强国中的“强”字,既是动词也是形容词,只有制造业强大才能推动国家的强大。
传统产业要加快转型升级,在更多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出新质生产力。
许英明分享了对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首先,高水平开放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需通过制度型开放和自主开放自主改革应对全球供应链区域化、圈层化、本地化发展趋势。其次,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规则日渐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和国际贸易竞争的新领域,我国需要加强国际低碳规则沟通协调和合作,不断增强“碳议题”的设置能力。最后,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经贸环境,我国需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加强合规体系建设,推动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
蔡彤娟表示,美国通过贸易战、关税壁垒、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等手段遏制中国制造业发展,促使中国加快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采取精准关税、供应链多元化、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反制。
中
国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中美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竞争力、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对比显示,中国竞争力不断提升,进一步巩固全球制造业核心地位。未来,中国应继续推动制造业升级与自主创新,优化供应链,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应对美国贸易限制,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人大重阳宏观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申宇婧
主持研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