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球治理
开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研究的新篇章,开设全球治理研究的新平台,开启社会舆论的新共识,进而开创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新历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全球治理

首场“中国制造2025”十周年评估,信息量很大

全球治理  · 公众号  ·  · 2025-03-13 17: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文约 3200 读完约需 4 分钟




3月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的“全球治理论坛”(2025 年春季)在京举办。本次研讨会以 “十年跃迁 中国制造” 为主题,会上发布 《十年跃迁:美国各界评估“中国制造2025”的文献总结及“制造强国”的未来展望》 智库报告。来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商务部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讨。

G G R C 2017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支晓强 作开幕致辞。他表示,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十年来, 中国不断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取得了许多傲人的成绩。 例如,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正以碾压式的优势实现快速发展。机器人领域,国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替代进程加快等等。接下来, 中国智能制造将进入量质齐升的新阶段。 一方面,通过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提升海外对于中国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在顶尖技术上进行攻坚,在更多地技术创新和标准上掌握国际话语权。

图片

随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 王文 发布 《十年跃迁:美国各界评估“中国制造2025”的文献总结及“制造强国”的未来展望》 智库报告。他介绍道,这份智库报告从美国政府、智库、媒体及行业等各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多份重要文件及评论文章中来评估和梳理美方观点,并围绕战略目标、进展与差距、大国竞争等层面对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进程展开讨论。报告在总结归纳美国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美国各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评估心理发现: 一方面, 美国在事实层面充分认可中国制造业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但也夹杂着对本国产业竞争力受冲击的忧虑和焦虑; 另一方面, 美国普遍认为,尽管中国制造业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就,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仍难以超越美国。基于这一判断,美国认为应正视来自中国的挑战,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以推动本国制造业复兴,并在高端领域维持对华竞争优势。

图片

报告结合多份美国代表性文件,并通过我国当前的制造业实践分析得出结论,预计在2030年,中国智能制造将成为全球应用中心。报告建议,中国应更加自信推进制造强国进程。 舆论上, 要主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掌握议题主动权; 科技上, 要以产业创新带动科技自主,推动智能制造在数字经济中的份额,特别是提升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芯片等高端制造的占比; 产业链上, 要加强内循环支撑与全球布局,调整制造业发展格局,从“两头在外”转向“两头向内”,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引领”,走出一条由内生发展到国际拓展的制造业全球化新道路。

在专家研讨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 陈文玲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 单志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辉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 秦海林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所长 许英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观研究部主任 蔡彤娟 先后发言。专家研讨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申宇婧 主持。

图片

陈文玲指出,历经十年奋进,中国制造业在诸多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形成显著优势。 制度方面,中国凭借健全的新型举国体制及科学规划展现强大优势。研发投入持续攀升,研发强度领先全球,企业已成为研发核心力量。基础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数字化基建特别是算力与人工智能领域领先世界。制造业创新体系完备,涵盖国家及重点实验室、科学中心,并拥有众多科技创新企业和战略企业家,科学家队伍壮大。面对外部挑战,中国政府积极部署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制造业正由大向强迈进,展现出无限发展潜能。

图片

单志广表示,中国制造业发展需在全球视角下理性评估,美国的解读仅供参考,关键是建立自主的科学认知。 制造业正经历数智化转型,从传统工业逻辑向智慧制造演进,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云计算、网络、模型和算法等成为核心要素,制造业不再是单一产业,而是跨界融合的新形态。未来制造体系将基于三元空间思维,低空经济、数字孪生等将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业仍面临技术、数据、系统架构等现实挑战,需依赖五大技术驱动:互联网、大数据、AI、5G/6G、区块链,并构建产业生态,实现全球竞争力提升。面向2035和2049年,中国制造要向网联、物联、数联、智联演进升级,从效率提升向价值创造跨越,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全球竞争和挑战。

图片

张辉表示,当前中国制造业优势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依托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工业基础,经过长期的工艺迭代、配套产业及研发投入积累,才有了如今完备而成熟的工业体系,以及成体量、成体系的研发生态。 这种超大规模综合竞争优势不会轻易被取代或赶超。受益于庞大市场规模与不断研发投入,中国经济出现泉涌效应,近年来新兴产业不断产生,在出口“新三样”、工业机器人等行业不断取得全球竞争力。在AI领域,随着DeepSeek等企业的涌现,已深刻提升国内外对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评判,未来世界也会进一步重估中国制造竞争力,发现更多中国制造价值。

图片

秦海林表示,制造业强国中的“强”字,既是动词也是形容词,只有制造业强大才能推动国家的强大。 传统产业要加快转型升级,在更多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出新质生产力。

图片

许英明分享了对中国制造业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首先,高水平开放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需通过制度型开放和自主开放自主改革应对全球供应链区域化、圈层化、本地化发展趋势。其次,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规则日渐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和国际贸易竞争的新领域,我国需要加强国际低碳规则沟通协调和合作,不断增强“碳议题”的设置能力。最后,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经贸环境,我国需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加强合规体系建设,推动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

图片

蔡彤娟表示,美国通过贸易战、关税壁垒、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等手段遏制中国制造业发展,促使中国加快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采取精准关税、供应链多元化、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反制。 国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中美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竞争力、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对比显示,中国竞争力不断提升,进一步巩固全球制造业核心地位。未来,中国应继续推动制造业升级与自主创新,优化供应链,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应对美国贸易限制,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图片

▲人大重阳宏观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申宇婧 主持研讨环节

G G R C 2017


更多阅读

关于 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 RUC)成立于2017年3月9日,是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琳女士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负责运营管理的教育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由原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领衔,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张燕玲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旨在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全球治理思想交流平台,并向社会发布高质量的全球治理研究报告,努力践行咨政、启民、伐谋、孕才的智库使命。
自2018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连续四年入围由美国宾州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SCP)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的“亚洲大国智库100强”。

扫码关注我们

G G R C 201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