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略管理评论
本账号归正略钧策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所有,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行业宏观发展,企业管理案例,管理真知灼见,个人心智提升等相关信息,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wwww.adfaith.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正略管理评论

消费升级的本质是什么?

正略管理评论  · 公众号  · 管理学  · 2019-01-28 21:00

正文

消费升级的背后,本质上是一场人性物欲的升级。



作者 l 墨多先生

来源 l 墨多先生(ID:mrmoduo)



近两年有个被用烂了的词,叫 “消费升级”


但在我看来,真正升级的不是消费者的口袋,而是商家的套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先尝试思考以下问题:


1. 为什么说消费的本质不是购买价值,而是价格?


2. 为什么我们会买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3. 为什么越是需要排队购买的商品,人们的价格容忍度却越高?


4. 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你的每一次消费决策?



1

为什么买了不需要的东西,

你却觉得“物超所值”?



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价值。


比如前两天,我陪家人逛宜家,出来的时候随手买了一套149元的马克杯。


毕竟来都来了,总不能空手而归。


除此以外,之所以顺带买了马克杯,还因为相比周遭环境里其它的高客单价商品,149元买6个马克杯简直不能再“划算”了。


然而,当我刚从付款台走出大门时,家人却来了一句:“这不是我前两天在淘宝要买的杯子吗?你当时明明说不需要啊。”


我回想了一下还真是。于是弱弱地问了一句:“这杯子在淘宝多少钱啊?”


家人回答:“59块钱6个”...


你看, 明明同样的东西,当你给它不同的参考背景,往往就会凸显出不同的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叫做「 参照依赖 」,即: 我们多数人对于得失的判断,并不取决于对象的绝对价值,而是取决于心理上设定的参照点。


换句话说,影响我们对价格进行决策的,有时候并非是商品的实际价值,而是 “消费者剩余”


就像马歇尔曾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


“一个人愿对某件商品所付出的价格,最终取决于他的心理预期,而并非商品的实际售价。”


这就好比我宁愿在宜家里买149元的马克杯,也不愿在淘宝上花59块钱买马克杯,这是因为我在宜家那里分泌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这也就是为什么据说Hermès在全世界,每38秒就会卖掉一条丝巾?


因为除了其本身的美观外,相比它动辄几万块钱的包包,三五千就能买到一款顶级奢侈品,对很多人来说简直不能再“划算”了。


来源:正略图库



2

为什么说相比价值本身,

人们更在意的是“出场顺序”?



人们常说: 在爱情里,恋人的出场顺序很重要。


如果你一开始遇到对的人,那么往后个个是渣男;如果你一开始遇到的是渣男,那么往后个个都是对的人。


同样的道理,在日常消费中亦是如此。


比如,翻开餐厅里的菜单,里面的价格往往是从高到低排序。为什么呢?


因为据消费心理研究发现: 如果商家按照从高到低排列价位,那么消费者便更容易购买价格较高的产品。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营销团队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夜店观察消费者购买啤酒的情况。


在他们选定的夜店有两种酒单的设计:一种是啤酒价格由高至低,另一种是啤酒价格由低至高排列。


整个研究为时8周,然后由服务员悄悄纪录消费者啤酒购买的情况。统计结束,总共卖出1195瓶啤酒。


结果发现:

1)由低至高的菜单,消费者平均购买啤酒的均价是5.78美金;

2)而价格由高至低的菜单,消费者平均购买啤酒的价格是6.02美金;

3)后者比前者的均价高出0.24美元。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心理学上,这被称之为「 沉锚效应 」。


意思是说, 人们在对某种事物做出判断时,非常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者是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而以上将我们思维所深深框住的第一印象(比如价格的高低),也就被称作影响我们进一步行为的“锚点”。


所以,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会因第一眼看到的价格而形成对商品价值的推论。


当他第一眼看到的价格越高,随后的价格敏感度就越弱;当他第一眼看到的价格越低,随后的价格敏感度就越强。


换言之, 当商家的价格是从低到高排列时, 消费者每往下看一个商品, 在他心理损失的是价格, 因此为了降低这种损失,他会在一开始就购入较低价的商品;


如果商家的价格是从高到低排列, 消费者虽然看到商品越来越便宜,但 在潜意识里则会觉得商品的质量也在逐渐下降, 因此便更有动机去买较高价的商品。


再举个例子。


从前租房子的时候联系中介带我看房,后来看得多了便发现一个细节。


通常情况下,当我大概描述出一个租房需求时,多数中介总会先带我去看一个高出预算很多的(豪华)房子,然后再带我去看一间便宜很多的(糟糕)房子,最后才会带我去看一个比我预算需求稍高(但在接受范围内)的房子。


因此,我每次花出去的实际费用都会比心理预期高一些。这就是典型的“沉锚效应”。


当然, 沉锚效应也不全是缺点,它还能反过来成为我们日常中说服他人的绝佳利器。


比如,你是一家餐厅老板,因为最近菜价上涨而头疼,但又害怕一提价消费者会有意见。怎么办?


这时候,你可以试试将 “提高价格” 的说法,改为 “取消原有折扣” ,这样或许可以大大降低消费者的心理损失。


又如,很多公司为了杜绝员工迟到,会在明文规定上写着: “若迟到XX次以上,将扣除200元全勤奖。” 这种方法不但没起作用,反而引来不少员工抱怨。


所以,后来有的公司便做了调整,把上述的规定改为: “如果每天都不迟到,当月奖励200元全勤奖。” 于是,迟到者大幅锐减。


以上,便是沉锚效应的进一步延伸,在心理学上也称之为「 语义效应」


即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表达,对方的理解和行动也会截然不同。


来源:正略图库



3

为什么排队时间越长,

人们花出去的钱反而越多?



在这个分秒必争的时代,我们总说“时间就是金钱”,可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心甘情愿把时间用来去等待呢?


比如,有人在三里屯排2个小时队只为了买杯喜茶;

比如,有人凌晨4点蹲在苹果店门口等待抢Iphone X;

比如,有的超市清仓打折引来无数背着行李箱扫货的广场舞大妈...


正如你所了解的,之所以有人会排队,本质上是因为“从众心理”。


而且当你所掌握的信息越少时,我们越会展示出明显的从众行为,从而让大多数人的行为成为一种颇具说服力的证据。


然而你知道吗?当我们加入了从众者的行列后,它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多买多得”的消费冲动。


比如很多人到折扣商场里买衣服, 当看到收银台前排着长长的队,往往就会忍不住往购物筐里多塞几件。


为什么排队会引发更多的购买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