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教育产业绝大多数还是公办为主,公共的财政支出还是占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基础教育里面包括幼儿园到高中在内绝大多数是公办的。就目前民办教育的市场格局来说,
越是低龄阶段的市场,市场集中度越分散。
从市场前五名占有率来看,幼儿教育、K-12学历教育、K-12课外辅导、民办高等教育四个细分市场前五名市场占有率分别只有0.4%、0.4%、3.8%、5.9%,极为分散。
所以民办教育的各个细分领域,未来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其实民办高等教育面向的市场范围更大,因为高等教育通常面向全国范围招生,同时很多民办高校也在积极收购不同地方的学校实现全国范围不同专业领域的扩张。但是在越低龄化的阶段,各地政府和教育监管部门的政策不一样,考试体制也不大一样,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区域性更加明显。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业务发展逻辑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上市融资用途也各有差异。
在香港上市之后,大的教育集团下一步主要发展逻辑可以分成两大块:高等教育在招股书里面披露都是做收购,因为本身高等教育是重资产,如果再去拿地,获取新的牌照,新建学校,这些时间和资金成本非常高,兼并收购通常是高等教育集团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比如:中教控股、民生教育、新高教集团,
收购成为他们融资的首要用途;而像宇华教育,既有高等又有基础的部分,对于高等教育部分也是以收购作为主要的扩张形式,而对其基础教育而言,新建校区和地域扩张成为其扩张的主要形式。
高度分散化和区域化是中国基础教育市场竞争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常态。目前资本市场上已经有枫叶教育、成实外教育、宇华教育、海亮教育、博实乐、睿见教育等基础教育集团,
而在各地还有很多是潜在的上市的公司,其业务规模都已经达到了上市公司的体量标准,未来也会涌现更多新的基础教育类的上市企业。
基础教育集团上市后扩张加速,新建学校/校区陆续开学,成为跨地域发展第一步。
比如:睿见教育,2013到2016年,学生人数只有18%的增长,但是上市之后,2017年实现加速增长,一年时间增长了30%。枫叶教育IPO之后,基本上每年都在校学生人数都达到两位数的增长,新建校区/分校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在国内已经开设了近90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