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22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空气寂静、树林沉默,今夜我爱你 ·  22 小时前  
文汇学人  ·  人工智能强势下的作者处境 ·  5 天前  
收获  ·  一个认不得的艺术家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我们为什么把这套夏目漱石精装版做成了这样丨编辑说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5-12 21:05

正文

话说,前一阵看到新出的精装版《夏目漱石文集》之后,咱就在上海译文的微博上发了一套八本的新书封面,然后,就被读者吐槽了……什么“上海圈钱出版社”“顺理成章地涨价”咱就不说了,主要是对这个封面的设计和用的这张夏目漱石的头像:

编辑很心急,因为正像她所说,有些印制工艺,只靠电脑制作的立体或者平面样图是看不出来的;以及设计师这样做的思路,一是光看图而没有解释,有时候并不能清楚理解,二是关于设计的好坏优劣,本身确实也是见仁见智。所以,当时编辑们只能请读者关注下实体书店的上架,看看真实效果。

终于,后来有入手了实体书的读者发来了新评论:

今天编辑特意给准备了一些关于这套精装版《夏目漱石文集》系列封面设计简单的情况说明:

关于封面设计,我们的设想是做一套蓝色的系列,这样一整套摆起来自成气势。本次齐推八本,还有六本在制作过程中,共有十四本。

另外蓝色代表 blue,很适合夏目漱石庄重忧郁的气质。


占整个封面大半的腰封采用夏目漱石的自画像,1905 年 2 月 2 日,夏目漱石给土井晚翠的明信片上所画,夏目漱石写道:

「…自分の肖像をかいたら こんなものが出来た…」

(“……画了一下自己的肖像,结果出来了这样的东西……”)

封面设计所用的蓝色,是采用了下面一套色板,毕竟夏目漱石是留过英的人,习得最多英国绅士气质,他的作品,理智又优雅,尖锐又忧郁,还有哪个颜色比谦恭低调又不失温度的blue更适合他呢?

下面是八本合影,点击图片可以放大看,按照色系摆一下,其实肯定是不难看的……友情建议:如果买了全套,切记要按照勒口上的作品顺序排才能得到渐变的效果哦,因为渐变是按他的写作年代来的—一开始是浓烈的爱憎,越往后越是质问后的虚无。


一张手机拍的实物图:


另外,每本书随书附赠夏目漱石文学年表一份,以及随机两张明信片(明信片共 8 个图样,下图仅为其中几种图样,点击可放大看),明信片里面有几张都是用的夏目漱石留下的墨宝哦:

接下来,分享一篇由翻译家吴树文老师所写的文章《漱石枕流,悠悠百年》。


漱石枕流,悠悠百年

——纪念夏目漱石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吴树文

-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

在日本,提到作家夏目漱石,可说无人不知。最常用的一千日元纸币正面曾以夏目漱石的肖像为图案。至于夏目漱石的作品,从袖珍型的文库本到各种开本的文集、全集,始终是书店常备的热门书。而且,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知识教养丛书、中老年爱读书目以及各种文学名著书目里,都少不了夏目漱石的作品。

夏目漱石在世四十九年,正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四十九年。近代日本确立时期的日本社会中发生的种种社会现象、社会事件乃至明治文明的形式及表现,都在夏目漱石的作品里有所反映和论述。

夏目漱石的出现,使日本近代文学面目一新。在自然主义文学主导文坛、浪漫主义文学席卷文坛的时候,漱石文学独树一帜,摆脱劝善惩恶式的教训主义故事格局,对人间社会洞察细微,连用“讲谈”、“落语”中的传统手法和写生文的技法,针砭日本文明社会的弊端,揭露金钱支配社会的丑恶现象,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漱石作品的读者层次广泛,知识分子尤其青睐,置身其间,倍感亲切。

夏目漱石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其住所的书斋漱石山房,不啻是当时文人的殿堂。有才能的文学青年和作家,多在漱石的奖掖、薰陶下,成名成家于文坛。作品脍炙人口的芥川龙之介就是其中之一。从夏目漱石致芥川龙之介与久米正雄的一则普通的复信中,足可窥见夏目漱石诲人不倦的形象。对于当时尚未为人所知的两名青年,夏目漱石谆谆告诫,一丝不苟。夏目漱石大概从这两名才情横溢的青年身上感到了一种不祥气氛,遂殷切直言:宜超然于世间文史之评,如牛之强稳有力迈步向前。旨在指出:勿为文坛之区区评价而喜而忧,勿介意世间文士,要努力于己之所见、己之所尚,则佳作必为世间所承认。

其实,此乃夏目漱石一贯之思想。对人也好,对社会也好,夏目漱石极为注重其内在内发的因素,批评明治的日本社会不过是在模仿西欧的外表形态,绝非内在真髓的变革。所以,当日本因在日俄战争中获得胜利而沉浸于自视世界一流强国的兴奋中时,夏目漱石在《三四郎》里借广田先生之口,喊出了日本要亡国。

有人分析说,也许是因为日本尚未真正成为内在内发的国家吧,所以夏目漱石的作品至今在日本盛销不衰,夏目漱石亦始终是日本超越了时代的热门作家。一百年来,漱石文学在日本社会举足轻重,今后仍会不同凡响。

夏目漱石生于一八六七年一月五日,旧历是日为庚申。民间流传,生于庚申之日者,名中须带有“金”字,否则成人后多当大盗。于是父母命名“金之助”。翌年,江户幕府倒台,日本改年号为明治,步入近代化新阶段,史称“明治维新”。如若按照日本人多用实足年数计算年龄的习惯,则漱石与明治同龄。

夏目家曾是世袭的行政官僚。夏目漱石在东京新宿区诞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只是该区属下的一名小官吏。其母是续弦。夏目漱石是众多子女中的幼子,出生后未受重视,不久被送入旧货商盐原家当养子。婴儿时期的漱石常坐在箩筐里,同那些旧货旧物一起陈置于地摊。五年后,漱石被送回夏目家。至于复籍生家,漱石已二十一岁。当时夏目家的长子次子相继因肺病而死亡。看来,自小不运的经历,使漱石对“人间爱”敏感不凡,以致后来的漱石文学在表现“人间爱”方面亦丰富多姿。

一八八一年,夏目漱石十四岁,他离开东京府立一中,转入二松学舍求学,打下了汉学的基础。汉文的素养使漱石文学别具一格,使他驰骋文坛得心应手。比如“浪漫”的汉字译词,就出于漱石之手而被沿用至今。当时,“浪漫主义”这一受西欧影响而风行日本的时髦流派,由森鸥外译作“传奇主义”。

其实,夏目漱石为生计虑,起先是想学建筑的。后来听从朋友的建议米山的建议,感到选建筑专业是出于一己之得失,有志者当以天下为己任而改选文学。

一八九三年,夏目漱石从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英文专业毕业,因爱吟咏汉诗,兼受中学时代的好友正冈子规的影响,便致力于俳句的创作。这对后来的漱石文学摆脱俗气、俗臭,显示出脱俗性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漱石这个笔名典出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名著《世说新语·排调》,涵有固执异癖之意。由此亦可窥见夏目漱石之情趣所在。

此时,夏目漱石有志于英文和英国文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在旧制高等学校执教鞭,讲授英文,根本没有写小说的打算。

一九〇〇年,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文部省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赴伦敦研究英文,颇感夙愿得偿。但是,赴英伊始,伦敦生活费之高昂使他拮据不安,经常嚼饼干充饥,闷闭于宿舍攻读英国文学著作。不久,他似有所悟,对这种研究产生狐疑,开始探索文学之真髓。为了这个新的大课题,夏目漱石节衣缩食,购买参考书籍,潜心研究,以致疏忽了向文部省的汇报,受到重责。

发愤研究的结果,夏目漱石写出了《文学论》。与此同时,留学经费之不足,贫困的生活现状,加上可怕的孤独感,使他的神经衰弱症日益严重。在留学期限临近之时,文部省闻说夏目漱石有病态发作之虞,遂发电,命另一名旅欧留学生护送精神异常的夏目漱石提前回国。

一九〇三年,夏目漱石回国,作为小泉八云的继任者,在第一高等学校任教,并在东京大学讲授英国文学、《文学论》以及《文学评论》。但是,两年有余的极不愉快的留学生活和苦痛体验,使他对研究英国文学日益感到不安和空虚。加上精神状况每下愈况,夏目漱石遂在朋友的怂恿下,走上了创作之路。换言之,夏目漱石年近四十才开始写小说,这是小说家中颇为罕见的。但是,正因为如此,夏目漱石的小说往往蕴藉着圆熟深邃的人生哲理。第一部小说《我是猫》是借猫之眼来洞察人类社会,痛快淋漓地讽刺并鞭笞社会的功利、卑俗、傲慢、野蛮,描写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使人感受到人生和人性深处的真相。

夏目漱石是日本较早接触西洋文化和西洋文明的知识分子,亦较早洞察到日本的西洋文明化有重大弊端。

一九〇七年,夏目漱石不堪教师生涯的身心折磨,应朝日新闻社予以大学教授同等待遇之聘,进入朝日新闻社,成为报社专职作家,一年须发表十二篇作品。嗣后,夏目漱石在《朝日新闻》上络绎发表连载小说。入社后的第一部长篇连载小说是《虞美人草》。接着是爱情三部曲《三四郎》、《后来的事》、《门》。

夏目漱石在不失为优秀的青春小说《三四郎》里,描绘了纯朴无邪的青年三四郎与明治新女性美祢子之间不存在爱情的爱情模式。而《后来的事》则旨在表明,爱的价值源泉当存在于“自然天成”之中,不在于神,亦不在于近代西欧的个人主义。换言之,爱的源泉是日本人心灵深处的自然天成。《门》描绘了自然天成左右人生的幸与不幸。至此,在爱情问题上承上启下的三部曲长篇小说谱完终章。但弦外余音,不一而止。譬如:人们在内省之下,决心不顾社会制裁也要归依自然之昔我,其结果,会不会陷入以更深的内省再度否定目前之自我的境地呢?

兼有东西文化教养的夏目漱石,在爱情三部曲里描绘了受西欧影响的“恋爱”,这种“爱”既不同于日本旧有的上对下之“恩爱”,也不同于男女之间的“性爱”。这使当时的读者饶有兴味,与此同时,漱石又融入东洋文化的特点,强调“爱”受“自然”所涵,爱的形式须以自然为源泉。读来隽永可亲。

《门》完成后,夏目漱石到伊豆的修善寺静养,一度严重吐血,生命危笃。起死回生后,心境有颇大的变化。在此期间,漱石坚决辞退文学博士的称号,令世人惊叹。

在嗣后的三年里,夏目漱石以缀短篇为长篇的形式,发表了《春分之后》;发表了描绘身心疲惫与文学生涯的长篇小说《行人》;描述三角恋爱中日本人文学理念观的长篇小说《心》;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路边草》。

一九一六年,夏目漱石在上一年连载完《路边草》后,发表连载小说《明暗》,但未及完成而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夏目漱石还撰有众多“意余于言”的随笔。就其文章来说,乃是日本语的范文。在中国,文学本源于经史一类的正统文章,有“言无文,行不远”之说。日本自古以来受中国的影响,亦以随笔、日记文学为正统,体现文人的品学和地位。

夏目漱石在去世前一年写下的杂感性质的小品集《玻璃门内》,多为生与死的思索。漱石认为“死”是至高的境界,同时慨叹人无法摆脱“生”的本能和执著。

夏目漱石本擅长刻划人心深处的葛藤,小说很少直接道及其个人的生活和思想。但随笔一卸小说樊篱,剖析内在的自我,诙谐、困惑、敦厚、淳朴、真实,乃是洞察漱石内心世界和复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完)


相关图书推荐

夏目漱石作品精装版系列已出

《我是猫》

(刘振瀛 译)

《哥儿》

(陈德文 译)

《草枕》

陈德文 译

《三四郎》

(吴树文 译)

《后来的事》

吴树文 译

《门》

(吴树文 译)

《春分之后》

(赵德远 译)

《行人》

(张正立 译)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上海译文新近出版的

这套“夏目漱石作品系列


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