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教育
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提供择校、能力培养、海外升学等专业国际教育资讯。助中国家长实现教育突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苏州新闻  ·  正在公示!恭喜苏州这些高校! ·  8 小时前  
苏州新闻  ·  正在公示!恭喜苏州这些高校! ·  8 小时前  
班主任家园  ·  四川12岁男孩一边守着病重的父亲,一边打游戏 ... ·  18 小时前  
江苏警方  ·  关于2027年高考,江苏省教育厅最新公告! ·  2 天前  
青海教育  ·  解码《纲要》⑤ | ... ·  3 天前  
理想国imaginist  ·  直播预告|任剑涛教授空降,现场亲签 ·  3 天前  
理想国imaginist  ·  直播预告|任剑涛教授空降,现场亲签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教育

你对孩子过度养育了吗?

外滩教育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5-05 07:00

正文

看点 对于子女的生活,太多父母表现出过度指导、保护、介入的倾向,他们对孩子 几乎会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对优质教育也有极高追求,这是一种“过度养育”的状态 。但实际上,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孩子成年 却未成人,既缺乏基本生活能力,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与此同时,因为过分担心孩子,父母也会饱受负面情绪摧折,无法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 童行学院是为3-12岁孩子提供系统性通识教育的课外学院,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


文丨龙妮婷    编辑丨李臻


我自己是一位8岁女童的母亲,前几天发生了一件小事让我颇有感触。 女儿放学回家,因为作业记得不全,不知道当天数学作业要做什么,就告诉我想去31楼一位同班同学家问问。


我答应后叮嘱她问完作业马上回家(我们家在12楼),女儿应允。 10几分钟过了也没见女儿回来,就致电女儿同学母亲询问,得到答复,来过了问完后早下去了。

我听后,心里一阵焦急,担心孩子该不会出什么意外吧? 电梯前几天刚刚保修过。 遂出门在电梯处等待,看见三个电梯都运转良好。


我开始心跳加速,脑子一片混乱,孩子会去哪儿了? 从31楼到12楼坐电梯很快就到,同学妈妈说早下去了,怎么到现在都没回家? 会不会出什么事?


我感到自己开始呼吸急促,脑子闪过各种画面,身体开始轻微颤抖。 这时电梯在12的位置停了下来,女儿一脸平静的从电梯走了出来。


我深深吐了口气,心安后立马升起暴怒的情绪,没问原由就把女儿拧回家,体罚了一顿。


在女儿嚎啕大哭和断断续续的解释中才得知,原来她在31楼没有问到作业,就坐电梯去24楼另外一个同学家里去问,这才耽误了时间。


多少父母如我,因为过分担心孩子的安全,让自己饱受负面情绪摧折,也不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



类似这样的场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怀孕起就开始注重营养和胎教,害怕胎儿在母体因欠缺营养发育不全,整个孕期在担心和焦虑中渡过;


孩子出生后,什么时候喂奶,什么时候断奶,什么时候添加辅食;长大后,每天吃什么,喝什么,营养是否均衡,身高、体重能否达标让成年父母忧虑不已;


孩子伤风感冒,一家人如临大敌,量体温、温水擦拭,反复阅读感冒药说明书,仔细甄别药品剂量,或直接抱着孩子频繁往返医院只为心安;


念书后,每天上学接送,目送孩子进出校门;在外玩耍,眼睛一刻不离,只要不在眼前顿时忧心忡忡,生怕出意外;


孩子与同学聚会,父母不停电话、信息确认安全;


该上哪所大学,选报哪个专业,进哪家公司,做什么职位,甚至和谁谈恋爱,家长全程参与,只因害怕孩子走弯路……


美国知名教育工作者、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朱莉.礼斯科特在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一书里提到:“对于子女的生活,太多的父母表现出过度指导、过度保护、过度介入的倾向。导致孩子成年却未成人,既缺乏基本生活能力,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过度养育的危害

1、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

父母一手包办,导致很多孩子年满18岁后依然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 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看出行地图,不会应对简单的疾病,不会处理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会应对源于工作和课程的压力,不会自己做决定并承担适度的风险。

2、孩子心理受到伤害

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缺乏应对事情的能力,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既无法形成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自尊心水平也会降低。


事实上,自己想办法而不是靠父母的帮助来解决问题是精神健康的关键因素。



3、父母因恐惧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潭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终日惶惶不安,担惊受怕,饱受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折磨。


还有多少将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妈妈,将自己与孩子捆绑在一起而忽视了伴侣,失去了自我生活,常年处于压力之下,造成身体和心理均不堪重负。


这样的父母看上去在控制孩子的一切,实际上是自己本身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 他们消耗大量的精力,忧虑孩子的前途,疲于应对孩子可能会遇到的任何障碍和困难,把全部的时间和青春奉献给孩子。


当父母倾尽所有,无私奉献的同时,也意味着自己人生的丧失,孩子一旦出了问题,最不能承受这种结果的反而是父母,那种挫败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所以过度养育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父母。


过度养育的背后是恐惧而非爱

心理学认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动因导致。 家长养育孩子的行为背后是爱和恐惧两种情绪在支配,甚至很多时候恐惧更甚于爱。

害怕失去孩子,害怕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害怕孩子不能赢得社会竞争的胜利,是父母过度养育行为背后的主要动机。


一旦在养育的过程中孩子出现意外,或孩子的表现不足以展现赢取竞争胜利的潜质,将会直接导致成年父母的利益丧失。 这才是过度养育的深层心理动机。

我们来看看这种 深层心理动机 是如何产生的:

经常听到一句话,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然而现实情况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任何一种关系的本质是利益的一致性,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父母过度养育的背后,无非是被三个恐惧点所挟持: 平安,健康,发展。

1、平安-孩子若遭遇意外将导致成年父母利益的完全丧失

一个孩子的出生是需要成年父母付出极大心力的。 从备孕,到怀胎十月,按期科学产检,最后冒着生命危险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即使医学发达的现在,生育仍然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父母尤其是孕育者母亲在生命中最美好的期限里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心力。


大量的成本付出使得投入者十分在意结果—孩子。 如若在抚养的过程中,孩子不能平安长大,不幸遭遇意外则意味着抚养者-父母的所有投入付出全部毁于一旦,这样的结果光想想就不能承受。


这直接导致了父母内心深处隐藏的第一个恐惧点: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孩子的平安,而不惜一切代价往往导致过度养育和负面情绪。


2、健康-孩子若遭遇疾病将导致父母利益的部分丧失

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意味着平安长大、获取社会竞争胜利的概率更高。 相对的,一个孩子若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疾病,导致健康受损,大多数抚养者做不出遗弃病孩的行为,就不得不做出更多物质、精神上的付出,确保孩子继续存活。


与抚养其他身心健康的孩子相比,抚养病孩的父母耗费的成本更高,而收益更低。 这直接导致了父母内心深处隐藏的第二个恐惧点: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孩子的健康,而不惜一切代价往往导致过度养育和负面情绪。

3、发展-孩子若在社会竞争中失败导致父母利益部分丧失

攀爬社会阶梯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任务。 父母抚育孩子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希望子代强大能在社会资源竞争中取胜。 孩子发展得好与父母的利益具有直接一致性。


倘若孩子在竞争中失败,父母也可看做是自己基因延续的失败,为了让子代幸福,父母不得不付出更多资源、成本帮助子代在社会立足。 这直接导致了父母内心深处隐藏的第三个恐惧点: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孩子的发展,而不惜一切代价往往导致过度养育和负面情绪。

遗憾的是,父母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中往往不由控制地被恐惧支配而过度养育,但实际上在爱支配下养育出的孩子却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因为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往往直接从情感而非语言或行为的层面来接受父母传达的信息。


如何放下恐惧让爱滋养孩子的成长

能让孩子更好发挥潜能、健康成长的心理因素永远是爱而非恐惧。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真正做到放下恐惧让爱滋养孩子的成长,一切养育行为均从爱的本质出发,实现自我情绪与行为的双重和谐。


1. 认识到意外只是小概率事件

不可否认,生活中充满意外,但意外之所以是意外就在于这是小概率事件。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0.1%可能出现的意外而付出100%的精力严阵以待只能累了自己,紧张了孩子。


2. 陪伴但不过度干预


现在很多父母了解陪伴的重要性。但是陪伴的质量有高有低。有些父母在陪伴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越俎代庖,总想“帮助”孩子完成某些事情。这背后其实是“恐惧”,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害怕孩子会失败。而自己因为将全部人生押在孩子身上,所以也完全不能接受这种“失败"。


想要孩子能够真正成长,父母首先要学着去克服这种“恐惧”。给与孩子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吃饭,洗碗,穿衣服……照顾自己,照顾别人,给与孩子生活掌控感。


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当你给孩子机会去自己完成一些事情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能力在这些小事中会日积月累。当你确信孩子能完成更多事情的时候,你的恐惧会在孩子能力增长的同时渐渐消散。


3. 孩子不是父母人生的全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