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动因导致。
家长养育孩子的行为背后是爱和恐惧两种情绪在支配,甚至很多时候恐惧更甚于爱。
害怕失去孩子,害怕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害怕孩子不能赢得社会竞争的胜利,是父母过度养育行为背后的主要动机。
一旦在养育的过程中孩子出现意外,或孩子的表现不足以展现赢取竞争胜利的潜质,将会直接导致成年父母的利益丧失。
这才是过度养育的深层心理动机。
我们来看看这种
深层心理动机
是如何产生的:
经常听到一句话,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然而现实情况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任何一种关系的本质是利益的一致性,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父母过度养育的背后,无非是被三个恐惧点所挟持:
平安,健康,发展。
1、平安-孩子若遭遇意外将导致成年父母利益的完全丧失
一个孩子的出生是需要成年父母付出极大心力的。
从备孕,到怀胎十月,按期科学产检,最后冒着生命危险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即使医学发达的现在,生育仍然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父母尤其是孕育者母亲在生命中最美好的期限里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心力。
大量的成本付出使得投入者十分在意结果—孩子。
如若在抚养的过程中,孩子不能平安长大,不幸遭遇意外则意味着抚养者-父母的所有投入付出全部毁于一旦,这样的结果光想想就不能承受。
这直接导致了父母内心深处隐藏的第一个恐惧点: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孩子的平安,而不惜一切代价往往导致过度养育和负面情绪。
2、健康-孩子若遭遇疾病将导致父母利益的部分丧失
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意味着平安长大、获取社会竞争胜利的概率更高。
相对的,一个孩子若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疾病,导致健康受损,大多数抚养者做不出遗弃病孩的行为,就不得不做出更多物质、精神上的付出,确保孩子继续存活。
与抚养其他身心健康的孩子相比,抚养病孩的父母耗费的成本更高,而收益更低。
这直接导致了父母内心深处隐藏的第二个恐惧点: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孩子的健康,而不惜一切代价往往导致过度养育和负面情绪。
3、发展-孩子若在社会竞争中失败导致父母利益部分丧失
攀爬社会阶梯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任务。
父母抚育孩子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希望子代强大能在社会资源竞争中取胜。
孩子发展得好与父母的利益具有直接一致性。
倘若孩子在竞争中失败,父母也可看做是自己基因延续的失败,为了让子代幸福,父母不得不付出更多资源、成本帮助子代在社会立足。
这直接导致了父母内心深处隐藏的第三个恐惧点: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孩子的发展,而不惜一切代价往往导致过度养育和负面情绪。
遗憾的是,父母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中往往不由控制地被恐惧支配而过度养育,但实际上在爱支配下养育出的孩子却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因为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往往直接从情感而非语言或行为的层面来接受父母传达的信息。
如何放下恐惧让爱滋养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