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收藏家俱乐部藏友网
《国博古玩艺术网》是收藏行业最具影响力平台!您收藏我帮忙!您出售我推荐!如有疑我解惑!收藏事找我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INNO  ·  TCL华星亮相ISE2025:从户外巨幕到电 ... ·  17 小时前  
消费电子杂志社  ·  2024年度·消费电子行业新锐产品榜单发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收藏家俱乐部藏友网

看看那些以天价收藏的假文物

收藏家俱乐部藏友网  · 公众号  ·  · 2020-03-07 08: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围绕国内收藏市场的赝品问题展开,介绍了北魏陶俑事件、金缕玉衣事件、宋瓷门事件等天价假文物事件,并探讨了收藏市场的现状以及专家的观点和态度。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北魏陶俑事件概述及专家反应

文章中提及的北魏陶俑事件是关于收藏市场上的天价假文物事件之一。市场上出现了疑似北魏时期的陶俑,专家经鉴定后认为很可能是赝品,并进一步调查发现了制造者。

关键观点2: 金缕玉衣事件

金缕玉衣事件中,谢根荣伪造了天价玉衣以获得银行信任并获取贷款。涉及到专家的参与和收买问题,引发公众关注。

关键观点3: 宋瓷门事件及争议

宋瓷门事件中,丁仰振捐赠的文物包括被认为是真品的“壶王”,但关于壶王的真假争议一直存在。涉及到专家的鉴定结果和市场上的争议焦点。

关键观点4: 收藏市场的现状和挑战

当前收藏市场繁荣但赝品泛滥,假文物来自小作坊批量生产。专家提出收藏爱好者应有良好心态面对买到赝品的可能。

关键观点5: 专家的观点和态度

专家对收藏市场的现状表达了担忧,认为打假困难且部分专家认为赝品也有价值。专家提倡收藏爱好者应有良好心态来面对收藏市场的挑战。


正文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美女 音频

收藏已经成为文化、经济投资的新热点,“全民收藏热”之下,赝品市场则“春风吹又生”。一起回忆一下国内收藏史上的那些天价假文物事件。


北魏陶俑事件
1994年的某天,潘家园市场出现一批北魏的陶俑,这些陶俑形态从未现世。

中国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将人性分为天性与后天习得;北宋张载的性二元论,又把人性划分为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存在先验的人性和先验的善恶之分,任何现实的人性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中,人的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性的建构有决定意义。在西方现代心理学界,有三种典型代表: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强调以人的本能解释人的全部和行为 ,是一种本能决定论或遗传决定论;②行为主义走向另一极端,否则天生本能,主张人的一切行为、本性均由后天习得,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及其系统化,是一种反本能论或环境决定论;③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本能决定论又反对习得论,主张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种可以觉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与此有关的行为或能力、认识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后天经过学习或引导而获得或表现的。马斯洛认为,人性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现。
你是一个太重感情的女人吗 ?每晚9点半,我都会在这里陪伴着你。喜欢夜叔,就把【睡前伴你夜听】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关注吧,晚安!
@

专家们一致认为是北魏时期的珍贵文物,而且很可能是前段时间在河南被盗掘的北魏大墓陪葬品。于是,专家们申请专款抢救性收购市场上的“北魏珍贵陶俑”。

没想到类似的文物竟然在文玩市场不断出现,专家们突然感觉不对劲了,国家专案组调查发现:这些文物为赝品,是河南洛阳的高水旺做的。

原来“河南北魏大墓被盗”的消息是卖陶俑的人放出的,他们是从高水旺手中买的货,然后去市场倒卖。

一个卖主说:“蒙专家太容易了,只要掌握好胎、型、釉、工、旧的诀窍。过检测关也不难,让陶俑坐坐飞机就行了。”实验表明,X线照射陶瓷的时候,每一秒都会把陶瓷釉面的老化程度提早200年左右。

估价24亿的“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金缕和玉片缕结成的入殓服。汉代皇帝和部分近臣在入殓时都会穿金缕玉衣,按照死者等级,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种。

2011年9月,一起巨额贷款诈骗案被查明。谢根荣由于资金借贷困难而伪造了两件“金缕玉衣”,然后出钱让原故宫博物院的5位专家为他的玉衣估出了天价,然后他凭借这天价玉衣取得了银行的信任,不但为他之前的6.6亿借贷做担保,还为他提供资金4.5亿。

身为国家级的权威专家,担负着大家的信任,却被谢根荣收买,真是不可思议。
宋瓷门事件

丁仰振,安徽淮北人,早年经营建筑业,后来开始收藏,把所有积蓄都变成一堆古董,只等待时机就出手。


他曾花了1600元,买入一个“从古运河挖出来的”长沙窑大执壶,在2004年央视赛宝大会上,故宫博物院4位专家一致认为这“壶王”是赝品。丁仰振却坚决表示“壶王”是真品。

2005年秋,杭州大规模扩建南宋官窑博物馆,向社会广泛征集藏品,丁仰振捐赠了600多件文物,大部分是宋瓷,其中也包括“壶王”。

当时,博物馆召集4位文物专家对这批文物进行认证。出人意料的是,专家们一致认定,“壶王”是难得的珍品,建议推一级品。丁仰振的“壶王”已在馆内公开展出,可关于壶王的真假之争却一直在继续。
“不打假”成潜规则

近年我国收藏市场非常繁荣,可是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赝品竟占了九成之多。许多假文物来自小作坊批量生产。

有专家认为根本打不了假。古玩鉴定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威部门。“不保真”这项条款已经在拍卖行屡见不鲜,落槌成交,只要拍卖行明确声明他们不保证拍品的真伪,那么他们就不必承担任何法律上的责任。

部分专家认为,收藏界没必要打假,真正意义上,赝品其实是指那些制作精良的收藏品,如宋仿周汉时期的赝品,在前代它是仿品,在当代呢就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要是在未来就是古董了。

这造假技术也是日新月异,比如前文所说的“北魏陶俑”,专门针对鉴定真品的那些标准来造假,以至于专业人士都难辨真假,咱们普通收藏者就更别提鉴定真伪了。

专家提倡,收藏爱好者应持有“过眼即拥有”的良好心态,买到赝品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EN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