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床位数比起发达国家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内,若大力发展康复医疗,就可以形成急性期在三级医院,亚急性期转到康复医院,恢复期回社区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最终实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当曾经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医疗突遇政策喊停之后,接下来谁将站上医疗投资的风口?
“我坚定地认为康复医院是一个投资机会。”有业内人士就信心满满地表示,以控费为特征的医疗支付体系变革,正在倒逼医疗机构提高效率并促进分级诊疗,发展康复医院将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在5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全科诊所和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康复护理等专业机构。
全国超过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刚性需求是康复医院发展的一片蓝海。然而,当前康复医疗体系存在人才紧缺、病床较少、康复水平低的现状,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这为民间资本投资康复医疗留出了空间。
老龄化急需高质量的康复产业
我国正在快步迈入深度老龄化,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已远高于其他地区。
上海已成为中国最“老”的城市。截至去年12月31日,60岁以上的上海户籍老年人口为435.95万人,比例达到30.2%,老年人比例接近全国数据的2倍。
北京市户籍人口老龄比例在全国排第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教授纪树荣在13日举行的首届泰康康复医疗发展论坛上表示,北京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仍在快速增长。据预计,2030年北京将达到重度老龄化,户籍人口占比超过30%。
然而,当前的康复医疗仍处在初级阶段,不论是康复床位数还是康复医师数量,都存在严重供给不足。
有调研报告数据预测,当前康复医学的发展仅仅满足了小部分需求,仍有大量康复需求人群未被满足。预计到2022年,中国康复市场将达到1000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
康复医学是我国医疗体系中的一块短板,康复理念落后、康复水平不高是当前康复医学存在的重要问题,这种现状难以适应老龄社会的需求。他之所以看好康复医疗投资,是因为他认为未来十年医疗支付体系的改变,将倒逼医疗体系提高效率,首先就是要解决合理的医疗分工问题。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昂贵的综合医院只能承担急性期救治,亚急性期和慢病则要通过支付体系向下分流。目前我国医疗费用支出难以下降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亚急性治疗机构,导致患者的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治疗都挤在大医院内,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太长,床位周转率低,医疗资源紧张。
我国床位数比起发达国家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内,若大力发展康复医疗,就可以形成急性期在三级医院,亚急性期转到康复医院,恢复期回社区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最终实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康复行业迎来更多资本青睐
正因为看到了康复治疗在降低整体医疗费用上的作用,最近两三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促进康复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