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恩典365
恩典365, 365天,我们天天一起活在 神的爱和恩典里面. (每晚9点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恩典365

解不开的情结——基督教与现代自然科学

恩典365  · 公众号  · 基督教  · 2018-10-22 20:00

正文

: 点击上方 恩典365 进入点击关注!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人来说,提到宗教信仰,不免联想到迷信。宗教几乎成了迷信的同义词,甚至宗教被等同于迷信。基督教自然也逃不了这个厄运。而迷信的反义词,好像天经地义就是“科学”(为方便和习惯起见,本文中“科学”一词均指自然科学)。似乎科学就是不迷信,甚至科学就一定是无神论。


五四运动后不久,中国知识界在1922年发起了一场非基督教运动。这一运动对基督教的攻击主要有两点:第一、基督教不科学;第二、基督教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虽然非基督教运动到了1927年就停止了,但这些对基督教的指控,继续成为许多中国人头脑中挥之不去的偏见。



基督教不仅被误认为不科学,而且被指控为反科学,甚至迫害科学。历史上罗马天主教迫害伽利略一事,常被用来作为基督教反对和迫害科学无可否认的证据。


事实上,多数人对于这一事件的始末与性质了解并不多,不过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所以有必要对整个事件作一个概要的回顾。本文试图从以下方面来作以回顾和反思。


1、回顾伽利略被审的起因,他是否试图以科学向基督教挑战,以及这一事件是否证明基督教迫害科学;


2、从历史事实中认识基督教对现代科学的兴起所做的贡献;


3、基督教本身应该从历史当中记取什么教训。


1
伽利略事件的来龙去脉


使伽利略遭到天主教教廷审判的最终导火线,是他在1632年出版的《两大世界体系之对话──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一书。伽利略在这本书中,将哥白尼理论以假说提出,通过对话的形式,把哥白尼的观点充分地表达出来。书的副标题清楚地表明,伽利略试图挑战的是托勒密体系,或者说是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科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为公元前4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其宇宙观在天文学方面为地心说,即地球为宇宙中心,而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绕地球运转。亚氏的宇宙观到第二世纪,经过托勒密在天文学方面进一步修改、补充而定型,从此统治了西方思想界一千多年之久。


伽利略所要挑战的,正是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宇宙观在天文学和物理学等领域的错误(而非基督教或圣经)。这是伽利略事件的主要导火线。当时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学术界正悄然兴起。伽利略作为日心说的拥护者,与其对手,即大学里的亚里士多德学派,前后论战5大回合,长达30年之久。


这一论战使传统的科学理论遭到威胁;而保守的学术权威固步自封,视伽利略所代表的新兴理论为科学异端,不顾实验事实,竭力反对。当伽利略制作成望远镜,看见了许多新的星星时,保守的帕多瓦教授克雷蒙尼尼( Cesare Cremonini ),甚至对伽利略的望远镜不屑一顾。而比萨大学的教授则竭力想证明,“他仿佛是靠了巫术的符咒,把新的行星从天空咒了出来”。(注1,112页)


除了学术上的因素,伽利略的某些论敌也带有一些私人恩怨,使得这一事件更加错综复杂。1592年伽利略在比萨大学任职期满时,申请威尼斯附近的帕都亚大学数学教授,并获得这一职位。而同时申请这一职位的天文学教授马吉尼则落选(马吉尼属亚里士多德学派),马吉尼因此耿耿于怀。他后来不仅成为伽利略第二回合论战的主要论敌,更是第一位将教会拉进这场科学论战的学者。他指使年轻的宗教狂热分子席兹( Francesco Sizi ),出版一本小册子,提出只有七个行星的宗教论据,认为木星的卫星只是幻影而已( 注2,117-118页 )。这就为一场科学论战演变为政治风波,拉开了序幕。


二十世纪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对于罗马天主教、甚至新教的错误有诸多批评,但对于伽利略事件,他也指出,是当时的保守科学界反对这一新学说,并且谋求教会干涉∶“当时的学术界主要属于亚里士多德派。他们催促教士们采取行动。”( 注1,98页


伽利略受审 | 油画


当时的天主教会被卷入这场学术事件,一方面与天主教当时的科学立场有关。当时的天主教会,受到13世纪著名经院神学家阿奎那很大的影响。在1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完整著作重现,并翻译成拉丁文。阿奎那首先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科学理论,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这样的综合,虽然“在蛊惑中世纪人心的巫术、占星术和迷信的浊流中……保存了关于自然界可以理解的信仰”( 注1,绪论 ),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因为将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观树为天主教会的官方立场,误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观与圣经结合得很完美,以至于有人攻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观,便被视为攻击圣经的启示。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伽利略自己的傲气、论辩言辞及讽刺的尖刻等,使他树敌不少。被激怒的亚里士多德学者当中,有不少是教会人士,他们在教会卷入这件事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当时的天主教会,站在传统的科学立场上,被学术界的保守派怂恿利用,卷入这场科学论战,扮演了反对新兴科学的不光彩角色,而使得整个基督教蒙上了反对和迫害科学的不白之冤。伽利略曾力阻教会用圣经教导来附会亚里士多德学说,也试图寻求教会方面的支持,甚至他的这本书也是经过天主教当局批准出版的。但他最终势单力薄,未能成功。


由此可见,当时天主教会确实有错误:一方面在神学上高举人的权威,将之等同于圣经的权威,甚至超过圣经的权威;另一方面在科学上维护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科学观。但同时显而易见的是, 这并非是教会否定、反对一切科学 。因此所谓基督教反对或迫害科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总而言之,伽利略事件的起因,是新兴科学向传统科学挑战,是哥白尼学说向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挑战,而不是科学向基督教神学的挑战。 伽利略事件的性质,是传统科学反对新兴科学,而不是基督教反对科学 。迫害伽利略的幕后策划者是那些保守的学术权威,只是因为天主教会站在传统科学的立场上,卷入对伽利略的最后迫害。而后人以偏概全,使得这一事件的真相难以大白于天下。


2
基督教对现代科学兴起的贡献


与伽利略同时期还有德国的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对于现代天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伽利略去世那一年出生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则在数学、物理、天文等领域,都有空前的贡献,尤其在物理方面,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可以说,现代科学的创始,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几位不仅是科学家,而且都是基督徒 (天主教徒)。


同一时期的基督徒科学家还有惠斯通、帕斯卡等人,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他们和早期的许多基督徒一样,相信有一位神,相信神所创造的宇宙是有规律的,可以认识的。神造了宇宙,也造了人,并赐给人理性,使人能够思想、能够研究、能够认识自然规律。这就是基督徒从事科学研究的神学基础。丹皮尔就这样提醒人们∶“最后我们不要忘记,17世纪中叶所有的合格的科学家与差不多所有的哲学家,都从基督教的观点去观察世界。宗教与科学互相敌对的观念是后来才有的。”( 注1,128页



上面提到的这些科学家不仅相信神,其中哥白尼更是读过神学、担任过神职;而牛顿则对圣经有深刻的研究,并撰写了许多神学著作。牛顿曾有一位好友不信神,一次他到牛顿家作客,看到一具精美的太阳系模型,只要转动曲柄,各星便各按自己的轨道运转。他于是问牛顿,这个模型是谁设计制作的。牛顿故意说∶“没有人制作。”他的好友莫名其妙地问∶“怎么可能没有人制作呢?”牛顿反问∶“如果这模型必须有人设计制作的话,那么像这模型一样实际运转的太阳系,怎么可能会偶然碰撞形成,而没有一位设计者、创造者呢?”这位朋友茅塞顿开,转成了有神论者。


伽利略对圣经的看法是∶“ 圣经告诉我们如何进入天堂,而非诸天如何运行。 ”开普勒说∶“ 神啊!我跟随你的思想而思想。 ”牛顿认为∶“ 世上没有一门科学,能比得上圣经那样确凿有证。 ”可见这些科学家都是对神、对圣经确信无疑的。


国内曾有一种科学家堕落论,说一些科学家如牛顿,年老的时候因为不能完全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因此软弱了、堕落了,于是诉诸于神。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们早就是基督徒,并不是到了晚年才相信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