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老家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每年的秋天,柿子树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硕果累累。
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在“经济重心南移”中提到,“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
在旁边的思考点中有一个问题:
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这样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南北分卷制度开始于北宋。
在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3子目“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历史纵横展示了“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
。
问题来了,南北分卷到底是在北宋开始实行,还是在明朝开始实行?
为什么历史课本对此没有统一的说法呢?
学者郭晔旻在《艰难的平衡•录取名额的划分之道》中提到:
960﹣997年间,北方籍进士在全国总额中占比为28.4%;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提出了“逐路取人”思路,用今天的眼光看有着补偿性正义的因素,但欧阳修为代表的维护“不论东西南北人,而惟才是择”旧制度的主张占据了上风,这一主张呈现出“凭才取人”的程序性正义原则。到了1101﹣1126年,北方籍进士在全国总额中占比为0.08%。
也就是说,北宋产生了南北分卷的想法,但是没有付诸实践,也就有了后来北方进士只占0.08%的落寞。
欧阳修主张“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简单平等主义,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司马光则主张“机会面前,人人有份”的区域公平,带有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
明朝洪武三十年(
1397年)一榜录取的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士人大哗。朱元璋处死二十余人,重新考试,制造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1427年南北卷制度诞生。清朝顺治年间,中卷并入南、北卷,开始实行南北卷制度;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实行“分省取中”制度,各地士人更关注本省籍士子的会试名额。政府以各地文风高下、赋税轻重多寡等分配各省的学额、中额。“分省取中制”可以说是影响了日后数百年的考试制度。
明朝真正开始实行南北卷制度,到了清朝进一步发展完善,也影响到今天的高考制度。
至于会试举人报籍印卷,亦有假托族属改附籍贯,朦胧开具,以南作北,国法罔存,士风大坏。乞于明年会试,严加核究,但系先年冒籍,尝经恩赦者,许其首正,其他籍贯不明,妄报中卷、北卷者, 本部指名参退。
——《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一
自从实行南北分卷制度以来,明朝就开始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古今一样一样哩。
如果说北宋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存在争议,在课本中就不能使用。
2024年济宁二模针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对政治的影响命制了一道大题:
材料一
图 4、5、6分别是宋代主要城市分布图、北宋主要词人籍贯分布图、宋代主要诗人籍贯分布图。
材料二
北宋太祖、太宗两朝,所有将相重臣几乎全是北人;真宗、仁宗父子先后起用王钦若(临江人)、丁渭(苏州人)做宰相,打破了南人不为相的传统。真宗朝的重臣寇准,极力反对让南方人参政。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北派领袖司马光,曾启奏神宗:“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神宗朝的七位宰相,六位是南方人。图7为北宋主要宰相籍贯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