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一套人脑的分析决策机制:
接受信息 → 分析信息 → 预测 → 决策行动
你在大街上发现有一个人迎面走来,你的大脑就开始启动“知行合一”的决策机制:
认知:迎面走来一个人
分析:两人距离与相对速度
预测:将在X秒后相撞
行动:向某一方躲避
每一分钟,你都要做出无数的这样的决策,投资也是如此,你在一家企业调研:
认知:下游订单爆发式增长,竞争对手停产检修
分析:下游库存将在两个月后下降到危急的程度
预测:价格将上涨
行动:买入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信息的分析与预测。
这几年流行一种说法叫“不预测,只应对”,但如果你不预测,你应对的依据是什么呢?
实际是这样的,高手所谓的“不预测,只应对”,并非真的不预测,而是提前预测——事先掌握了一些常见信息的基础概率,并基于这些概率,在大脑中提前建立了一套固定决策方案,以后遇到新信息,就可以直接反应。
接受信息 → (分析信息→预测)→ 决策行动
那为什么不能对信息直接反应与行动,而一定要建立模型呢?因为价值投资的信息来源于现实世界,信息量是无限的,每次的情况都不同,无法直接反应,模型的作用正是处理你从末见过的情况,是对过去赚钱经验和亏钱教训的泛化和复现,然后在大脑中建立一套股价预测方法,把新信息转换成你熟悉的操作方法。
这个过程包括:
1. 根据已知信息,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 决定现在怎么做
这里借用了人工智能“模型”的概念,大语言模型之所以能回答数据库里没有的内容,就是在于它本质上是一套预测机制,可以处理从未遇见过的信息,不停地预测下一个字,这种能力被称为泛化能力。
投资中,“训练”模型的数据,不但可以来源于经验,还可以向成熟的模型(比如巴菲特)学习。
投资者的前几年,都要在大脑中训练一套或几套的投资决策模型,如果你通过这些模型赚到钱,那么这些模型就会趋于稳定,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形成了稳定的投资方法、风格和体系。
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个“认知—决策”的投资模型,大脑对这些小模型的调动,是有优先级的,你觉得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正是因为你的某些认知对应的行动,优先级靠后。
所有模型中,级别最高的反而是一个被市场反复打脸,却一再重复的模型——追涨杀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