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凯丰投资
凯丰投资官方订阅号。在这里,聆听理性声音,洞见独立思想,回归资本常识,坚守凯丰本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OL中关村在线  ·  狼终于来了? iPhone SE4前瞻汇总 ·  10 小时前  
ZOL中关村在线  ·  三星Galaxy S25 ... ·  昨天  
ZOL中关村在线  ·  苹果自研5G基带来了?iPhone 17全面前瞻 ·  2 天前  
环球物理  ·  【物理笔记】高中物理学霸笔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凯丰投资

纵横道 ▎投资中的分析决策机制:“打不过就加入”是否可取?

凯丰投资  · 公众号  ·  · 2024-03-19 14:41

正文

编者按

风口,或者说热门题材对投资者的诱惑究竟有多大,从数轮结构性行情中我们便可窥见一二。“打不过就加入”、“抄作业”等诸如此类的小技巧在这一阵阵风中备受推崇。然而,当风潮退去,能够平稳着陆的人却是少数。


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中提到:“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为目的。”我们不知道的是,在投资这场有限和无限游戏的博弈之中,自己是乘风而起,还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在本期荐文中,作者提出人脑的分析决策机制是“认知—分析—预测—行动”,其中,投资模型就是一套分析工具,对信息认知进行压缩和解压缩,对决策行动进行预测与验证。然而当个人认知不够清晰之时,便会本能地追求所谓“具有确定性”的机会,在投资市场上便表现为追涨杀跌。

如果你也经常抱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心态,不妨屏蔽掉噪声来看一看,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决策模型。希望本期荐文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愿你在阅读中横览世界,纵享时间


一轮产业趋势投资的前半段,可以分成三阶段:


第一阶段:赚“认知差”的钱

第二阶段:赚“执行差”的钱

第三阶段:赚“体系差”的钱


到了市场已经产生充分认知的阶段,就要开始赚“执行差”的钱了,这一阶段比的就是很多人都喜欢说的“知行合一”。


很多人觉得,自己明明看到了投资机会、理解了投资逻辑、做出了投资计划,最后就是临门一脚不到位,一跌却犹豫了,一涨就放弃了,然后总结——这就是“知行不合一”造成的问题。


所以经常有人问,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但是,没有买也是一种行动,它也对应这一种认知——对风险的判断。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知行合一的,拖延症也是知行合一,那是执行了大脑优先下达“等一等”的命令,就算是精神病人也是知行合一的,只是知觉系统出了问题。


你觉得自己做不到知行合一,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在于,某些时候你的脑中有两个完全相反的认知,赚钱后,你总会忘掉还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是认知到位了,而不赚钱时,你总是想起那个没有被执行的认知,觉得是自己没有知行合一导致。


真正的问题在于, 你的内心世界有无数个“知”,对应不同的“行”,我们应该如何找到那一个正确的“知行合一”呢?


本文的内容包括:

1. 投资中,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2. 为什么投资者总改不了追涨杀跌?

3. “不预测,只应对”真的可行吗?

4. 为什么大家看法差不多,做法却差很多?

5. 为什么不能“打不过就加入”?


建立模型,处理从未遇见过的情况

# 1

知行合一,是一套人脑的分析决策机制:


接受信息 → 分析信息 → 预测 → 决策行动


你在大街上发现有一个人迎面走来,你的大脑就开始启动“知行合一”的决策机制:


认知:迎面走来一个人

分析:两人距离与相对速度

预测:将在X秒后相撞

行动:向某一方躲避


每一分钟,你都要做出无数的这样的决策,投资也是如此,你在一家企业调研:


认知:下游订单爆发式增长,竞争对手停产检修

分析:下游库存将在两个月后下降到危急的程度

预测:价格将上涨

行动:买入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信息的分析与预测。


这几年流行一种说法叫“不预测,只应对”,但如果你不预测,你应对的依据是什么呢?


实际是这样的,高手所谓的“不预测,只应对”,并非真的不预测,而是提前预测——事先掌握了一些常见信息的基础概率,并基于这些概率,在大脑中提前建立了一套固定决策方案,以后遇到新信息,就可以直接反应。


接受信息 → (分析信息→预测)→ 决策行动


那为什么不能对信息直接反应与行动,而一定要建立模型呢?因为价值投资的信息来源于现实世界,信息量是无限的,每次的情况都不同,无法直接反应,模型的作用正是处理你从末见过的情况,是对过去赚钱经验和亏钱教训的泛化和复现,然后在大脑中建立一套股价预测方法,把新信息转换成你熟悉的操作方法。


这个过程包括:

1. 根据已知信息,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 决定现在怎么做


这里借用了人工智能“模型”的概念,大语言模型之所以能回答数据库里没有的内容,就是在于它本质上是一套预测机制,可以处理从未遇见过的信息,不停地预测下一个字,这种能力被称为泛化能力。


投资中,“训练”模型的数据,不但可以来源于经验,还可以向成熟的模型(比如巴菲特)学习。


投资者的前几年,都要在大脑中训练一套或几套的投资决策模型,如果你通过这些模型赚到钱,那么这些模型就会趋于稳定,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形成了稳定的投资方法、风格和体系。


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个“认知—决策”的投资模型,大脑对这些小模型的调动,是有优先级的,你觉得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正是因为你的某些认知对应的行动,优先级靠后。


所有模型中,级别最高的反而是一个被市场反复打脸,却一再重复的模型——追涨杀跌。


优先级最高的模型

# 2

追涨杀跌的行为之所以顽固,因为它是基于下丘脑的情绪反应,而非大脑的认知反应,是一种更古老的反应模型,因此优先级别也更高,它源自于我们祖先的两种最基本的需求——捕食猎物和逃避天敌。


捕食猎物带来的本能反应是兴奋,驱使的动作是进攻;逃避天敌带来的本能反应是恐惧,驱使的动作是逃跑,两种本能反应之所以优先级别最高,是因为机会稍纵即逝,需要快速反应,不能想一想。


投资者同样遗传了这两种动物本能反应,股价急速下跌时,恐惧反应被优先激发而卖出,股价急速上涨时,类似捕猎的兴奋反应被优先激发而买入。



要说知行合一,这才是最直接的知行合一。


追涨杀跌的行为很难摆脱,就算一个人的投资水平很高,经验很丰富,也只是反应阈值的提升,在常规级别的波动上心态好。


所以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对环境的适应,追涨杀跌适应的是那种大级别的趋势行情 ,当整个市场都陷入到情绪主导的环境时,是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


但是,适合这一类本能反应的环境往往很简单,而越高级的动物,面对的环境也越复杂,天敌和猎物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如果产生误判,盲目的出击有可能会丧命,胡乱躲避不饿死也会累死。


同样, 股市中真正的趋势性行情也非常少,绝大部分都是震荡行情,如果采用简单的追涨杀跌,很可能亏的连裤子都不剩。


因此投资者需要通过大脑建立更复杂的基于“认知—行动”的模型。


人脑是一个学习模型

# 3

前面说过,一个模型包括“认知—分析—预测—行动”四个因素,比如最简单的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容易做到知行合一,因为它要处理的是明确的数字信息,列举的信息是有限的,对应关系也很简单清晰。


但过于简单直接的模型,用的人一多,就失效了,就需要加入更多的技术指标参数、更复杂的关系和概率判断,还有更丰富的决策指令,量化投资正是依靠庞大的算力,把自选股扩大到全市场,才能反复收割传统技术分析派散户的韭菜。


人脑处理的参数虽然比机器多,但算力的天花板太低,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主动投资中更有胜算还是基于基本面分析的价值投资。


基本面分析的最大特点在于,关键信息大都是定性而非定量的,这是因为, 人脑是一个学习模型,不擅长计算,更擅长从过去的经历中自行总结规律,针对现在的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决策,再根据反馈去调整这个学习模型。



回到本文的主题,面对这一轮AI的行情,由于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不同投资模型调取的历史经验差异很大,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判断:


如果调取2013-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情的经验,你会认为, 就是一轮主题行业,不需要基本面,有题材就能涨;


如果调取2010-2020年这一波新能源产业趋势的经验,你就会认为, 产业趋势还在早期,除了一些算力标的,其他标的参与价值不大;


如果调取的是2015-2020年中概互联网行情的历史经验,你会认为, 将从中出现一类千亿甚至万亿市值的企业。


如果调取1995-2000年美股互联网革命, 那结果就是会彻底改变世界,并诞生几个伟大的企业……


不同的信息分析,对应不同的决策与操作,又对应着不同的结果,再加上基本面本身的变化,再反馈给模型,进行调整(模型的再学习),再重新输出分析、预测与行动,进入下一轮反馈……


投资模型就是大脑中的一套分析工具,对信息认知进行压缩和解压缩,对决策行动进行预测与验证。


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应该调取哪一段历史,这不取决于投资模型本身,而取决于投资模型之上的大模型——大脑。


风格模型的不可能三角形

# 4

任何股票投资方法,都要面对“确定性、景气性和估值”这三个因素的权衡:


“确定性”是基于“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和行业空间”等维度判断公司未来继续保持增长的可能性;


“景气度”是判断公司当前经营状况的指标 ,包括行业供需关系、公司产能提升或产品接受度,还包括大客户或者其他引发当期业绩大增的因素,等等,


确定性和景气度都是胜率判断 ,分别代表长期胜率和中短期胜率,而“估值”判断的是赔率,是上涨空间与下跌空间的对比。


“确定性、景气性和估值”的这三个因素构成投资的不可能三角形,你至少要放弃一个因素,就形成了三种基本风格:



所谓投资风格,就是你日常使用频次占优势的投资模型,它决定了——深度价投风格的人,不可能去追涨AI板块;行业轮动风格的人,也不会太过考虑AI的长期与终局。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模型——大脑,投资模型只是在此之上建立的专业垂直模型,大模型是先天配置,并在成长期调整好,包括其中最关键的参数——性格和价值观,导致同样优秀的投资者,选择了不同的投资模型。


即使一群优秀的投资者在讨论后,对人工智能产业趋势的认知一致,但由于每个人大脑中的优势模型不同,读取的信息与认知也不同,调用的历史经验不同,得到不同的结论,做出不同的操作。


以我的“投资不可能三角形”定义的这三种风格模型为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