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基本逻辑、作用机理与关键路径
作者:谢花林1,2,3,陈彬1,2
单位:1.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数字经济学院)
2.自然资源部大湖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3.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当前,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自然资源资产亟需通过摸底调查、价值评估、流转储备、整理提升、资金筹集、开发运营、实施监管等流程,推进自然资源收储、资源产权流转、资产组合供应、项目融资开发等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进程。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耦合联系,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此背景下,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驱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拟对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作出学理阐释,立足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要素,解构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作用机理,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流程,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关键路径,以期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新的思路,为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边际贡献。2.1 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主要涉及产权理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资源配置理论、金融产品创新理论、产业结构理论、风险监管理论等(表1)。调查监测技术融合应用保障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价值评估技术智能化支撑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信息技术创新运用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流转储备,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自然资源资产整理提升,金融要素创新性配置满足自然资源资产项目资金筹集需求,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自然资源资产开发运营,风险管理技术创新应用保障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全方位监管。
2.2 制度逻辑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布系列政策文件,支撑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工作(图1)。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产清查智能化水平。二是整体规范不同类型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的技术标准,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等级评估规则和价格监测体系。三是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自然资源资产流转顺畅、交易安全、利用高效。四是实行多门类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推动多种自然资源要素一体化综合配置制度建设。五是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推动绿色金融服务智能化、差异化和场景化。六是深化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的运营,支撑自然资源全业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持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七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全链条、多维度土地、矿产、海域海岛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监管网络,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3 现实逻辑
近年来,国内地区在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自然资源资产摸底调查、价值评估、流转储备、整理提升、资金筹集、开发运营、实施监管等价值实现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西藏自治区洛隆县通过无人机航拍技术,为确权边界的划定提供了清晰、精确的地界图像。浙江省北仑区运用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实现了自然资源资产数字化评估。山东省武城县依托区块链等技术,提高了土地资源流转效率。天津市积极探索数据要素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深度融合,为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分析评价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江西省抚州市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赋权形式盘活森林资源,有效缓解森林资源资产融资难题。浙江省丽水市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打造丽水“生态+精品”农业。山东省泗水县运用数字遥感技术和热成像双光谱摄像设备,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多源多维监管。
3.1 动力变革:新技术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动力支撑
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新技术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动力支撑”,能够有效化解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面临的调查难、评估难、流转难、监管难等问题,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摸底调查、价值评估、流转储备、实施监管等动力变革。新质生产力在自然资源领域的新技术主要涉及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为代表的空间技术,以物联网、区块链、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创新性融合应用推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向精准化、规范化、可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在卫星遥感、无人机测绘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全面监测和动态跟踪土地、森林、矿产、水域等自然资源资产的状态和变化,提高摸底调查的精准度和效率;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优化价值评估方法和模型,推动评估体系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技术,流转储备数据可视化展示,降低资源搜寻成本,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流转储备高效化、透明化;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减少人工干预,简化监管流程,提高监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精准管理。
3.2 效率变革:新要素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动能转换
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新要素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动能转换”,能够有效化解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面临的供应难、融资难等问题,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项目融资等效率变革。新质生产力在自然资源领域的新要素主要涉及数据要素、绿色金融要素等,这些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向高效化、数字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在自然资源领域,数据要素通过协同融合、开放共享等发挥其乘数效应,绿色金融要素通过拓宽融资渠道、丰富金融工具等发挥其牵引作用。在数据要素与绿色金融要素叠加驱动下,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与创新性配置,最大限度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组合包权能、配置效率和供应效率,最大限度保护所有者权益和调动各方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自然资源资产综合利用价值,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多维价值提升;丰富绿色信贷产品体系,创新绿色抵押担保形式,发挥绿色保险保障功能,拓展绿色直接融资渠道,满足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多样化融资需求。
3.3 质量变革:新产业为自然资源价值实现提供业态升级
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新产业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提供“业态升级”,能够有效化解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面临的开发难、运营难等问题,推动自然资源资产开发运营等质量变革。新质生产力在自然资源领域的新产业主要涉及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康养等,这些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推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依托传感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业数字化标准体系,拓展产业功能价值,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同步提升农业生产质效,推进农业产业强链智链延链,实现生态农业产品开发运营数字化、品牌化和品质化;推出数字旅游、数字文创、数字休闲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旅游新模式和新业态,实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运营个性化、定制化和沉浸化;推进医养、怡养、食养等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满足民众健康、养老和养生等需求,实现生态康养产品开发信息化、智慧化、精准化。(图2)。
4.1 技术突破困境
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发展迅速,但在自然资源领域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相对缓慢,关键核心技术仍未突破,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总体提升,且这种现象在自然资源资产摸底调查、价值评估、流转储备、实施监管等中尤为突出。一是关键核心技术仍待突破,调查监测技术难以实时掌握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价值评估技术难以准确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多维价值,信息技术难以高效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流转储备,风险管理技术难以全面监管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全流程。二是技术研发仍待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技术研发投入不够,技术研发意愿不强。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仍待提升,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科研成果与自然资源资产高质量发展技术需求“脱节”。
4.2 要素配置困境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和绿色金融要素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其价值和贡献日益凸显,但仍存在现实困境,不利于自然资源资产整理提升和资金筹集。一是数据要素困境,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不足,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存在短板,数据要素确权难。二是绿色金融要素困境,绿色金融要素供给不合理,绿色金融标准规范有待完善。
4.3 产业转型困境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通过产业承载和数智赋能,广泛应用新兴技术,实现产业间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相关产业业态升级,但新产业仍面临着系列困境,难以满足自然资源资产项目开发运营的技术需求、资金需求等。一是智慧农业困境,智慧农业数字技术应用有限,农业数据要素融合发展不充分,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紧缺,智慧农业金融供给不足。二是智慧旅游困境,旅游产业的专属数字基建普及率低,数据共享和应用不足,融资约束较多。三是智慧康养困境,生态康养产业智慧化程度较低,数据挖掘能力不强,生态康养类金融产品体系不健全。(图3)。
5.1 技术路径:迭代新技术,满足新需求
聚焦自然资源领域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多主体多层次深化合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强化人才引育,构建人才“引育用管留”全链条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自然资源领域科技人才的科研环境。强化对自然资源领域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构建以政府财政拨款、银行专项贷款、科研单位或企业自主筹款为一体的资金来源体系,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完善科技投入分配机制。加大对科技型研究机构的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制度层面激励技术研发。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智库机构等力量,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有效机制。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制度完备、互联互通、竞争有序的交易市场,建立以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联动体系,畅通技术研发成果供给方与市场需求方的有效衔接。
5.2 要素路径:培育新要素,挖掘新价值
基于自然资源领域现有基础条件和数据禀赋,增加自然资源领域数据要素有效供给,深化数据要素与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融合创新,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整理提升流程的全链条数字化。建立健全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增强数据要素的可视化和融合化程度,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精细化管理,促进自然资源资产优化配置。编制便于分类管理的数据目录,形成可供查询和开放共享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清单;构建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提供法律基础和指导原则。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满足自然资源资产项目多样化融资需求。统筹建立国内绿色金融标准和分类体系,在认定口径、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统一行业标准,减少“洗绿”和“漂绿”现象。
5.3 产业路径:拓展新产业,延伸新场景
围绕生物技术、高端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畅通农业全产业链技术成果研发与转化。优化智慧农业发展环境,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完善资金保障体系,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智慧农业数据中心平台,深化农业数据解析拟合。打造高水平智慧农业科创人才队伍,夯实智慧农业人才支撑。围绕智慧农业需求创新普惠金融模式,创新推出差异化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绿色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旅游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分析游客需求,为目标群体提供定制旅游产品和服务。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搭建智慧旅游产业专属数据库,畅通数据流通渠道。开展数据分析挖掘、可视化应用等,强化智慧旅游产业链数据应用能力,深度挖掘数据信息潜在价值。健全智慧旅游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保障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创新开发智慧旅游专属信贷产品,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优化康养产业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康养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架构向智能化和创新化纵深发展。建设互通互联互享的智慧康养数据平台,建立智慧康养业态数据有序开放和合理开发利用机制,构建教育培训业、健康休闲业、养老业相融合的康养产业体系。出台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创新“政银担企”合作模式,探索智慧康养产业中长期授信管理机制和信用体系建设。(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