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
鲜枣课堂(ID:
xzclasscom)
1876 年,福州城至马尾港的电报线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此,中国有了第一条电报线路。
三年后,也就是 1879 年,福州南台
(今台江)
、马尾、长门设立省营官电局,将原仅供军用的电报通讯对外公开营业。至此,电讯业务民用时代正式开始。
清朝的电报局
1882 年,我国第一部磁石电话交换机在上海开通。此时,距离美国人亚历山大·贝尔申请电话专利已经过去了 6 年。
1888 年,又是在福建,中国成功铺设了自己的首条海底电缆
(从芭蕉岛入海,台湾沪尾上岸,总长 177 海里)。
但是,当时的中国依旧是积贫积弱,虽然引进了电报和电话技术,但绝大部分通信需求,仍然依赖传统书信。
当时的邮政局
当时的乡间邮差
1904 年,北京的第一个官办电话局在东单二条胡同开通,当时是 100 门人工交换机。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国内与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电话和电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民政府中,邮政业务属于「中华邮政」,由国民政府直属。而电信业务,属于交通部管辖。从级别上来说,“电信”不如“邮政”。
民国时期的邮政局内
虽然级别低,但电信业务的发展和普及速度很快。像电话这样的新鲜事物,逐渐走进了少数富裕家庭的生活。
民国时期打电话的美女
再来一位帅哥
打电话的小姑娘
尤其是到了战争年代,电报电话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它们,历史将无数次被改写。
正在发电报的解放区战士
解放区的外国通信专家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
此时的中国,历经多年战乱,通信技术和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当时我国的电话普及率不到 0.05%,全国的电话总用户数只有 26 万。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用过电话,甚至没有见过电话。
建国之后,国内通信技术和通信工业的发展仍然不算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从政府通信主管部门——邮电部的命运就能看得出来:
1949 年 11 月 1 日,邮电部正式成立。
1951 年 9 月 25 日,人民邮政和电信统一纳入邮电部,邮政、电信实现了第一次合并。
1958 年,人民公社成立,全国县以下邮电全部划归当地政府管理,归口交通运输。
1967 年,邮政与电信分家,邮政仍归口交通运输,而电信划归当地军分区领导。
1969 年 6 月,邮电部被撤销,分别成立邮政总局和电信总局,大搞微波、电缆通信工程。
1973 年 6 月,邮电部恢复。邮政和电信进行了第二次合并,又统一归国家邮电部。
总的来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时期我们的通信行业发展战略并不明确,通信技术也没有什么明显进步,我们和国外的差距不断拉大,老百姓的通信需求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六七十年代的邮电局
当时的电信所
正在“拍”电报的妹纸们
正在看电报的妹纸
老式的纵横制机房
机房里的工作人员
正在测试的通信妹纸
正在维修通信线路的女通信兵
笑容纯真的年代
话务员妹纸
70 年代的通信女兵
正在测试线路的通信工程师妹纸
在那个年代,电报很贵,电话很少,写信仍然是主要通信手段。
邮电局大厅里正在写信的人们
负责送信的邮递员妹纸
不过,在那一时期,我们对通信人才的培训还是比较重视的,成立了很多通信院校。
例如 1955 年成立的北京邮电学院,1958 年成立的南京邮电学院,1959 年成立的西安邮电学院。
北邮的妹纸们
南邮的正大门
70 年代末,文革动乱结束,我们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
那个时候的中国,家徒四壁,百废待兴。通信行业也是一样,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技术水平也严重不足。
还在使用老式交换设备的话务员
拍电报仍然是主流业务
随着经济的快速起步,人们对通信的需求越发迫切。
那个时候,打电话可不容易
邮电局里排队打电话的人们
传达室的公共电话,也许唤醒了那代人的回忆
于是,落后的中国通信事业开始奋起直追。
最开始,我们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固定电话和程控交换技术上。八十年代,全国各地忙着开通程控交换业务,推动电话普及。
1982 年,中国第一部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在福州启用,引进的是日本 F-150 万门程控交换机
1987 年,温州邮电引进万门程控电话的场景
程控交换机房
1989 年,领导人(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到福州调研程控电话
这些设备基本上都是来自国外,很少有国产。当时就有“七国八制”之说——中国市场上的机型分别来自七个国家的八种制式。
在积极引进的同时,我们也在模仿和学习中成长。华为和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都是那个时候成立起来的,包括很多国营通信企业或合资企业,都在那个时候积累内功。
向国外专家学习
中兴在自研程控交换设备
尽管各地电话系统容量在不断提升,但还是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安装电话要批条子、找关系、走后门,即使交了几千元
(甚至上万元)
安装费,往往也要等半年才能装上。
市民排队申请安装电话
而就在我们忙着埋头发展的同时,外面的世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在 1973 年,摩托罗拉的员工马丁库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西方世界就逐渐开启了手机时代。
马丁库帕
到了 80 年代,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手机逐渐在世界各地流行。
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手机,就是港片中的大哥大。
后来,我们也开始引进了移动通信系统。
1987 年,中国第一个无线基站(广州)
并且有了第一批的手机用户。
大哥大电话和本田摩托,当时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当时国内改革热潮汹涌,很多人做生意需要及时进行通讯联络,所以,尽管手机很贵,通话费也很贵,还有争相购买和使用。
蜂拥而至,办理大哥大业务的用户
除了大哥大以外,当时还出现了 BP 机,也就是无线寻呼业务。
BP 机,也被叫作“Call 机”
寻呼中心的工作人员
腰挎 BP 机,手拿大哥大,这是当时的标配
时代车轮继续向前滚动,很快我们就迎来了 GSM 时代,也就是 2G 时代。
1993 年 9 月 19 日,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 GSM 网在浙江省嘉兴市开通。从那之后,GSM 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生根发芽。
开通典礼现场(抱歉,实在没找到清晰的照片)
1994 年,原邮电部部长吴基传正在拨打 GSM 电话。
当时他手上用的手机,是诺基亚 2110
在通信技术不断更新的同时,我们的通信行业也在发生变化。国家一方面推进体制改革,开始实施“邮电分营”,另一方面成立了更多的运营商,引入了竞争赛马。
90 年代中期,中国吉通、中国联通、电信长城相继成立。这些运营商的成立,预示着中国通信行业将迎来更大的改革浪潮。
中国联通成立大会
1998 年 3 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具有悠久历史的邮电部被分拆。在原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信息产业部」。
第二年,就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电信重组的大幕。
在重组过程中,昔日无比强大的中国电信被拆分,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被剥离出去。寻呼业务
(国信寻呼)
最终给了联通。卫星业务,成为了中国卫通的雏形。移动业务,成为中国移动的雏形。
1999 年 10 月 22 日,中国网通成立。
2000 年 4 月 20 日,中国移动成立,5 月 16 日挂牌,主营移动电话业务。
谁能想到后来它成为了巨无霸
2000 年 5 月 17 日,被拆得只剩固网业务的中国电信,挂牌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1 年,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先后挂牌成立。
至此,中国电信运营商七雄
(电信、移动、联通、卫通、小网通、吉通、铁通)
争霸的格局基本形成。
2002 年 1 月 8 日,联通 CDMA 网络正式开通,我国进入 GSM 与 CDMA 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运营商那边天翻地覆,设备商这边也没闲着。
这一时期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大规模网络建设,不但提升了我们国家电信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也为我们自己设备商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以巨大中华
(巨龙、大唐、中兴、华为)
为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打破了国外厂商高价设备垄断的局面,也开始对世界一流设备商发起挑战。
中兴的 ZXJ10
华为的 C&C08
走出国门的中兴(1998 年突尼斯电信展)
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最大的体会就是资费大幅下降,电话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办电信业务的老百姓
随处可见的“黄帽子”公共电话亭
那个时候很流行的 IC 电话卡
第一次重组结束没多久,第二次重组就开始了。
2002 年 5 月 16 日,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北方九省一市电信公司从中国电信剥离,与小网通、吉通合并,成立新的中国网通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这次重组,形成了“北网通 ,南电信”的奇怪格局。
北网通,南电信
在那之后,中国电信行业格局总算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
各大运营商忙着相互竞争,尤其是移动和联通,在移动通信领域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