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饭爷的江湖
这是个小号,主要说投资故事,讲人生道理。大号:炒股拌饭 通过历史经济大视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饭爷的江湖

另辟蹊径。。

饭爷的江湖  · 公众号  ·  · 2024-08-13 21:03

正文

昨天不是写了篇《 中年失业的终极归宿 》,里面提到未来兴趣爱好和互联网结合,一定是个不错的职业方向。

正好今天看到个有意思的热搜说,妈妈知道手办的价格以后惊呆了,感觉非常的应景。

视频里妈妈问这个丑东西多少钱,博主说2500元,妈妈听完以后当时的表情就惊呆了。


然后妈妈问博主说这个东西重量有5克么,按重量算这玩意折过来,比黄金价格还贵啊。

更有意思的是,评论区还有读者表示说:其实这些手办都不算贵,这些卡里面一张就好几个五万。

父母一辈的很多人都不会理解,为啥这些人愿意在这些卡片和手办上花这么多钱。

对这些东西没兴趣的人,看到以后肯定觉得不值。但是对这个有兴趣的,也确实愿意在上面花钱。

要知道很多东西都是有圈子的,圈内都是可以流通的,你觉得不值是因为你不在这个圈子。

比如游戏里的cdk,成本400,后面能翻4-5倍都不止。只是间隔一年价格就能翻倍卖,而且供不应求。

除此之外还有潮玩、文玩、渔具、罗汉松、建盏这类东西,不少中年男人都在上面会花不少钱。

这道理就像一个奢侈品包20万,你拿到菜市场去人家觉得最多也就三五百,因为你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事实上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感兴趣的东西,能让大家感兴趣又停不下来的就是好生意,这类东西的交易价值也就产生了。

要知道交易产生价值,有了这群有兴趣的人之后,这个市场就起来了,自然也能养活不少从业人员。

所以你如果有这些兴趣爱好,然后又确实玩的比较好的话,靠这个谋生并不是不可能。

其实相比这些小众的爱好,比如 潮玩、手办、文玩、渔具、罗汉松、建盏。

可能大家更熟悉的是游戏和游戏衍生出来的一些东西,比如游戏和游戏卡片,还有漫展的cosplay。

事实上这类东西在经济增速慢下来之后,整体都是在持续增长的。这里面我们更熟悉的游戏,就是典型的例子。

根据中国游戏工委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内游戏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为1472.67亿元,同比增长2.08%。

游戏用户规模接近6.74亿人,同比增长了0.88%,这个用户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其实这两年游戏行业还能持续不断的维持增长态势,还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在受到了政策限制之后,整个行业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这点从游戏ETF(159869)的变化就能看出来。

不过在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的不断扩大以及接近6.74亿人的用户规模的推动下,更多人能够轻松接触和参与游戏,未来渗透率进一步提高也是大趋势。

随着限制政策的逐步解除,游戏版号恢复常态化持续得到验证,以及游戏新品的持续上线。

后续我们也可以多观察一下,政策转向之后游戏ETF(159869)会有什么变化,它能从侧面反应游戏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变化。

从我自己身边人的角度看,这两年很多人空下来,都会打一局自己喜欢的游戏,这里面大多数都是玩手机游戏。

因为越是经济增速放缓,人们越是需要找到一些方式,来消解自身的郁闷或者是情绪。

这也反映了大家在面对经济压力时,更愿意为能够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情绪付费。

所以这个阶段那些能提供情绪价值,同时价格又不会很贵的娱乐方式就会被很多人喜欢。

生活里能提供情绪价值,又相对不贵的娱乐方式,游戏应该算是当之无愧细分领域了。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们邻居的日本经济增速放缓以后,手游市场也始终在高速增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算是兴趣爱好的一种,而且是能够提供情绪价值又不太贵的一种。

昨天不是写了篇《 中年失业的终极归宿 》,里面提到未来兴趣爱好一定是个不错的方向,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因为未来经济增速放缓以后,对普通人来说是钱越来越难赚,想积累财富越来越难了,但是吃穿用度也并不是很贵,手里也能结余一部分钱了。

这个阶段努力拼搏也没办法获得更高的回报,那么就不如停下来享受,所以精神需求变成了刚需。

毕竟手里的钱有限,太贵的东西也消费不起。但很多个性化的东西,略微省一省还是可以消费的。

所以这个阶段我们看到,各种小众的爱好市场开始井喷式爆发,需求变得越来越大。

个人觉得未来经济增速慢下来以后,未来可能不走挤独木桥的应试教育而是发展一个兴趣爱好,也还是能过上不错的日子的。

因为从各国的发展规律看,经济增速快的时候机会多,人们天天忙于赚钱。

等经济增速慢下来之后,很多人就不会像经济高速增长期那么浮躁,因为整个社会的机会少了。

这个阶段,大家都会去找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愿意在上面花点钱。

另外从职业生涯的角度看,未来家里有孩子的话规划职业生涯可能要转变思路,把时间提前到报考专业环节了。、

这两年报考专业有个特点,那就是和就业挂钩的特别火, 像警校、师范、医学之类的。

虽然专业选择上有所变化,但 大家还在延续过去学历=稳稳的职业这个思路。

事实上在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的坑没有那么多以后,可能就业的思路也要变一变了。

以前的路径是通过考试拿到高学历,之后进入到大公司找个好工作,然后就可以拿高薪。

现在从职业生涯的角度看,其实正确的路径和思路除了传统的应试教育之外,应该是转向兴趣爱好和互联网挂钩才对。

小时候除了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考学会在网上展示自己,通过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变现。

不管是我们前面说到的 潮玩、文玩、渔具、罗汉松、建盏,甚至打游戏这类父母辈看不上的东西都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在这个领域有天赋或者是特长,其实都可以和互联网结合,变成自身兴趣和生意 结合的 谋生手段。

其实很多父母辈觉得能走通的老路,现在已经很难走了。因为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以后,岗位需求没有那么多了。

现在很多专业每年这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行业早已饱和,未来真有那么多岗位去消化吗,家长还是要引导孩子另辟蹊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