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流行乐坛到底怎么了?最近几年,类似的感慨和担忧无处不在。
也许有的音乐人对此不屑一顾,但歌迷的“唱衰”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至少从“体感”来看,在刚刚结束的10年代,
经典歌曲出现的频率大不如
前
,
再没有过像当年的周杰伦一般“横空出世”的新人。
邓紫棋、李荣浩、华晨宇、毛不易等歌手固然是新生代歌手中的佼佼者,可凭心而论,他们的影响力始终无法企及前辈。
大麦网联合灯塔演出板块最新发布的
《2019现场娱乐盘点》显示,演唱会“年度抢票热度TOP10”中,周杰伦和五月天占据了八席。
原因究竟何在?说上三天三夜,也未必能得出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答案,但曾经
版权意识的淡薄
,一定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2004年前后,我国的数字音乐开始产业化发展,各大门户网站和电信运营商纷纷加入。那几年里,谁没有拿着MP3去网上下载免费音乐或是付几元钱开通一段彩铃呢?运营商们赚得盆满钵满,歌手、制作人和唱片公司却很少能得到应有的收益。
一位歌手曾说,他的歌曲做成彩铃卖了2000万,一分钱都没有进到自己的口袋里。
在实体唱片年代,唱片公司和音乐人本来就饱受盗版困扰,加上数字音乐的巨大冲击,生存愈发艰难,根本无力创作,总不能一直“用爱发电”。久而久之,
耐听的好歌越来越少,歌手没有了傍身的代表作,后续发展自然变得乏力。
华语流行乐坛的衰落绝不是偶然的。直到现在,版权纷争仍然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推出真正具有国民度的歌曲比以往更难。
如今,借助大数据和算法,用户的喜好可以被精准地“猜中”,通过一首正在播放的歌曲,更多相似的作品可以被推荐到用户面前,其他类型的音乐则被逐渐“屏蔽”折叠。民谣、摇滚、嘻哈、古风,音乐的划分变得越来越精细,分众被不断催化,群体的“粘度”日益增强。
我们常常以“出圈”作为一首歌成功的标准,其实,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好的作品并不见得没有,只是缺少一个能够被更多人注意的契机。
赵雷在小众的民谣圈成名已久,但直到2017年,他才凭借《歌手》上的一曲《成都》真正打开大众知名度。
赵雷
去年热播的综艺《乐队的夏天》发现了那些优秀但鲜为人知的摇滚乐队,沉寂多年的摇滚终于再度翻红。
然而归根结底,在万众瞩目的一刻到来之前,
扎实的创作仍然是最重要的。
此外,
娱乐方式的空前增多,也减少了我们留给音乐的时间,
追追剧集和综艺,再刷两下淘宝,看看小视频,一晚上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用有限的精力在庞大的曲库中寻找到几首钟情的作品,的确比曾经听着磁带和唱片、一首首仔细品味的旧时光要困难许多。“抖音神曲”等网络歌曲,恰好利用了这样的心理。
这些歌曲走红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常以背景音乐出现。为了增强记忆点,它们大多歌词浅显直白,旋律顺耳,“魔性”洗脑。有人认为,“抖音神曲”让本就颓靡的华语乐坛雪上加霜,流行歌曲的最后一点艺术价值都被消解殆尽。去年,周杰伦在演唱会上被观众点唱《学猫叫》,就让许多网友大为恼火。
艺绽君觉得,对待类似的快餐式歌曲,大家倒不必太过认真。比如2004年那首风靡一时的《老鼠爱大米》,现在已经很少被人们提起,同年的《江南》《七里香》却依旧是公认的经典。《老鼠爱大米》这样的歌曲当然是时代记忆的一部分,但终究耐不住回味。
听众和时间,最终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