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近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入围了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的终评名单。这是齐长城的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实证了齐长城始建于两周之际,是中国年代最早的长城。本次发掘地点位于平阴城东南1.5公里处,发现了不同时期的长城构造特点和分布关系,为判断长城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本次发掘也用事实证明了长城最早的起源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齐长城遗址的重要性
齐长城遗址是中国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早期长城,对厘清中国长城体系的起源和发展路径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观点2: 考古发掘的过程和成果
本次考古发掘采用了多学科合作的方法,发现了大型夯土遗迹、道路、护坡、房址、壕沟、灰坑等遗迹。最重要的收获为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夯土城墙,其中早期城墙始建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晚期城墙主要属于战国时期。测年数据均偏早,最晚的数据为公元前945年—公元前938年。
关键观点3: 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关联
本次发现的早晚两期长城与《左传》《清华简》、骉羌钟铭等文献记载相符,理清了不同时期齐长城的构造特点和分布关系,为判断长城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
关键观点4: 齐长城的功能演变和战略意义
齐长城不仅是东周时期齐国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东周至战国时期区域政治格局的重要线索。从春秋到战国城墙建筑方式的演变展示了中国长城从局部控制向整体成熟防御体系的发展轨迹。
正文
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近日揭晓。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入围终评名单。
作为齐长城的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实证了齐长城始建于两周之际(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长城,对厘清中国长城体系的起源和发展路径具有里程碑意义。
2月14日,新黄河记者专访了本次考古发掘的领队张溯,请他详解此次考古发掘背后的故事。
齐长城是东周时期齐国修筑的重要军事防御系统,西起济水、东连大海,跨越山东中部的泰沂山脉,全长640余公里,途经7个地市17个县区,是中国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早期长城。齐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溯告诉新黄河记者,齐长城的考古工作基础主要有调查、勘探两个阶段的相关成果。2008年至201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齐长城进行了调查,基本理清了齐长城分布和保存现状。202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齐长城进行了重点勘探,主要是为了解决齐长城消失段的地下保存情况以及完善齐长城相关遗址的分布和性质,也是在这次勘探中,发现广里村北偏东齐长城的北侧存在大面积的文化堆积。
在调查勘探的基础上,2024年5到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广里村北段新发现的遗存进行发掘,发掘面积为1100平方米。发掘区位于齐长城源头东部,陡岭和珠珠山之间,西距齐长城最西端约800米,均为土筑长城。这是
齐长城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考古人员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方法
,除收集传统的人工制品外,还采集了植硅体、动物骨骼等标本,同时采集样本进行光释光测年和碳十四测年,考古成果丰硕。
张溯介绍,本次发掘涉及三个发掘区,分别为北区、南区和东部剖面区,发现了大型夯土遗迹、道路、护坡、房址、壕沟、灰坑等遗迹。其中最重要的收获为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夯土城墙。
东部剖面上所反映的墙体可分为四期,其中第二期城墙位于最北侧,其南部为第一期城墙,两者相隔有护坡,土质相似,夯层厚约7厘米,时代应该接近,第三期城墙位于第一期城墙南侧,夯层厚约5厘米,第四期城墙位于最南部,夯层厚8
—
18 厘米。经过勘探确定第三期城墙延伸到南部发掘区,第一期城墙延伸到北部发掘区,南部发掘区的晚期城墙与北部发掘区的早期城墙相隔约100米,两者均往东行至陡岭下逐渐汇合。第四期墙体似在破坏第三期基础上形成的,夯筑质量较差,也有可能属于齐长城的附属设施。
南部发掘区发现的城墙与东部剖面区的第三期城墙结构相同,夯层厚约5厘米,金属平底夯,夯层致密坚硬。两侧均有壕沟,从壕沟中出土陶片看属于战国时期。这也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齐长城。这一段一直往东延伸800米,到齐长城最西端点。
北部发掘区的早期长城保存有14层,在第9层下发现1座灰坑,该灰坑又打破了第10—12层夯土。灰坑内出土了较多的陶片,有鬲、罐、甗等,时代多为西周晚期,最晚不晚于春秋早期。
结合测年数据,该灰坑的年代应该代表了早期城墙的始建年代。
张溯表示,总体上看,可将这次发现的城墙概括为早晚两期,早期长城宽约10余米,属于春秋时期,最早可能能到两周之际。晚期城墙主要属于战国时期。为了解决早期城墙的年代,考古人员共在城墙夯层内、城墙护坡等处采集了11个炭样进行测年。测年数据均偏早,
最晚的数据为公元前945年—公元前938年
。此外,还委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胜利教授对城墙做了光释光测年。
第三期长城墙体保存最好,工艺最先进,体量最大,宽达30余米,应该是战国时齐国国力最强盛时所修筑
。
除城墙之外,考古人员在北部发掘区早期城墙下还发现有两座西周时期的房址,张溯表示,这两座房址均为圆角方形,东部有灶址,属于比较典型的西周小型半地穴式房址,表明在修筑城墙之前这里曾经有个西周时期的小型聚落。这个聚落或许与西周时期加强济水防御有关,离这里不远处的老徐家洼于2021年就曾发现西周聚落,也位于济水的东岸。
张溯表示,本次齐长城遗址的发掘地点位于平阴城的东南1.5公里处,平阴城西临济水,北有卢邑,南有谷城,东有邿国,《左传》《清华简》、骉羌钟铭等文献均有记载,齐长城属于齐国西部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发现的早晚两期长城,理清了不同时期齐长城的构造特点和分布关系,为判断长城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特别是早期墙体(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和晚期墙体(战国时期)的叠压关系,为齐长城的分期与功能演变提供了重要实证。这也进一步弥补了文献记载造成的历史缺失,使我们理解齐国设置平阴城在济水沿线加强防御的重要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