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小包装食品,也该标注生产日期
●
“刮刮口腔测天赋”?
别用基因定义孩子
●
连锁餐饮进景区受点赞,
带来什么思考?
●
新就业群体
需要用心呵护
●
卖菜大爷“为菜写诗”,
生活的艺术家值得更多掌声
春节将至,有市民在采购年货时留意到,市面上那些内含独立小包装的食品,不少独立包装上没有标注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等信息,其中有的会注明“单片/单个非最小销售单元”。这让有的消费者犯了难:“以为瓶盖上有生产日期,箱子早就扔了。”
食品包装上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关系到消费者知情权和食品安全。
然而,目前市场上在售的部分食品,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等信息标注,仍然不统一。很多消费者都习惯性扔掉了最小销售单元食品外包装,若里面独立小包装未标注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就无从判断其是否在保质期内。此外,有的企业可能故意不在“最小包装食品”标生产日期,
以浑水摸鱼销售临期乃至过期食品。
既然“最小包装食品”是独立的,实际销售中也存在与最小销售单元分离的可能性,而这种分离直接影响消费者合法权益,那么法律层面也该最大化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也就是说,
有必要在法律层面统一规范“最小包装食品”生产日期等信息标注,
以堵上食品安全漏洞。
“最小包装食品”虽然产品规格相对较“小”,但关乎食品安全事“大”,
在重要信息标注上,食品企业不妨再细致周到些。
(新京报评论)
基因能检测天赋吗?市面上有基因检测机构宣称,只需简单采集口腔黏膜样本,就能精准“剧透”孩子的天赋优势,帮助家长为孩子的未来制定定向培养计划。这类检测价格不菲,动辄数千元,却依然吸引了许多家长。
有专家表示,具体哪些基因对应哪些天赋,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并不明确,更不足以作为依据预测孩子的命运。
在临床中,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即便是明确的疾病,也未必能百分之百找到基因突变的位点,
更何况天赋这种很主观的东西。天赋基因检测混淆了统计学上的“关联关系”与“因果关系”。
天赋的形成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基因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某些特质,但要将复杂的智力、创造力、情商、天赋等特质归结于某几个基因片段,无异于将绘画等同于纸和颜料、将刺绣理解成布和丝线。可见,
基因检测天赋的说法是妥妥的“伪科学”,
只是一个针对家长的营销噱头,目标不过是收割“智商税”。
有些家长之所以上当受骗,很大程度上源于日益加剧的教育焦虑。
但现实是,教育从来没有捷径,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通过基因报告来规划孩子的一生,是对教育的误解和偷懒。忽视孩子通过后天努力提升的可能性,会把孩子的兴趣、潜能固化在人为制造出的“基因牢笼”内,丧失了自由尝试、勇于探索的机会。
孩子的未来应该是广阔的旷野,拥有无限的可能。
(光明网)
最近,某景区内新开了连锁快餐店,定价只比其他门店略涨一两元,这件事迅速成为网友奔走相告的新闻,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网友调侃道,“终于不用吃索马里拌面了”——在游客曾经的观感里,景区过高的餐饮价格和直接抢钱似乎没什么区别。
网友提到的这一景区位置偏远,但景色优美、冬天会被积雪覆盖,这两年逐渐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滑雪和赏雪。也正因为新鲜食材运输不易、人力和管理成本偏高、淡旺季人数波动较大,
种种供需失衡的成本被笼统地叠加在价格上,让这些餐饮经营者似乎贵得“理直气壮”。
景区物价贵,并非个例。
不少历史悠久、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景区,也存在餐饮费用高昂的积弊。
如今,连锁餐饮进入景区,凭借供应稳定、价格稳定、出品稳定的竞争优势,在一片溢价的餐饮环境中似乎成为一股“清流”,在面临同样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给出相对合理的定价,
戳破了往日景区物价“物以稀为贵”的面纱,也将市场化竞争重新带回了景区的经营管理之中。
连锁餐饮的引入,就像激活旅游餐饮市场的一条鲇鱼,
提醒那些倚仗稀缺性躺平的餐饮商家,垄断不再是景区餐饮的“护身符”,
又贵又难吃的食物,消费者将不再买单,只有用心经营、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获得游客青睐。让物价回归常识,才是景区长期经营之道。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新就业群体登上时代的大舞台,他们依靠勤劳的双手换来美好生活,乃至托举一家人的幸福。新就业群体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是网约配送员,是快递员,是网约车司机等,他们总量高达8400万人,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各层次。
他们是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群体,是千家万户打交道最多的群体之一。他们是值得尊重的,无愧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但他们也是一个权利易受损害的群体。
以外卖骑手为例,他们很多人“一不小心”就会被打差评,他们频频遭遇入门难,想进小区把外卖送到用户家门口而不得。
对新就业群体要多一些用心呵护,
这种呵护
不是廉价的同情,
也不是浮于表面的小恩小惠,而应形成严格的制度安排。
具体来说,通过构建全面的标准化制度保障,让他们工作更有尊严。近日,中央社会工作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出台措施,指导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敦促平台企业履行责任,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新就业群体普遍期盼可靠的职业安全、合理的利益分配、充分的社会保障、有效的社会融入,这样的期盼需要全社会回应,需要平台企业回应,需要相关部门回应。善待新就业群体,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机制、体制上实现全方位保障。同时,也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善待他们就是为和谐社会注入力量,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九派评论微信公众号)
“今天捆得大,加量不加价”,走进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沈家坝菜市场,一家“特色”摊位颇为引人瞩目。之所以说“特色”,是因为摊位主人黄连荣大爷卖的每一种菜,几乎都配上了一首或者两句打油诗,用毛笔整齐地写在纸板或蔬菜上。
不同于其他商贩的吆喝叫卖,黄连荣用打油诗为他的果蔬代言。
只见无筋白菜旁边的柚子皮上写着他的打油诗。这些打油诗,朴实无华,简单明了讲清了蔬菜的价格和品质,
让人在购买蔬菜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诗意和文化的魅力。
在许多人看来,卖菜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卖菜者也多忙于生计,甚是无趣。但黄连荣不同,他将特长、爱好、文化融入进来,
将卖菜的营生变成一种文化享受,传递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生动阐释了所谓文化,并非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触手可及。
事实上,在个性化社会,人人都能成为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再普通的百姓,也有生活的艺术。
那些将生活的诗意融入衣食住行并付诸实践者,
就像卖菜大爷那样“为菜写诗”的生活艺术家,值得更多掌声。
(潮新闻客户端)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范昌鑫(实习)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
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