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去北京前说过,我会找时间重新去写一写对知识付费的认识,其实这认识很简单,就四个字:
细节制胜
当然,这话如果换成罗胖来说,估计他会说,玩命儿地和自己死磕。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点,其实是因为在磨了很久的文稿,甚至我都快要放弃的时候,蔡钰轻描淡写的一句:
「嗯我司确实是想做个让别家都洗洗睡的内容…」
而这时是8月3日,你会发现,文稿已经磨了1一个多月,而离最终的定稿,其实还有12天,只是,在8月3日的那一天,我并不知道文稿还需要再磨这么久。
对于大多数邀请我做线上分享的企业来说,我没有见过任何一家是让自己的内容编辑与分享者一同死磕内容的;
对于大多数我所见过的不管是直播也好、live也好的内容形式,我也很少见到有内容分享者自己在内容上将自己逼到一肚子怨气,但仍然坚持做下去的;
而更有趣的是,初始的一肚子怨气在做完所有的工作之后,居然会有一种满满的占到便宜,学到了新技能的喜悦。
这就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了。
于是我就开始反思,为什么?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结果?
后来我发现,就俩字,细节。
有些内容公司会真的为了内容和你较劲儿,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会和你从提纲的论点开始研究合理性和普适性,然后在和你就引用的案例反复讨论,甚至帮你去创作对应的案例,这就有点可怕了。
因为看起来他们在做内容,但实际上他们在创造标准。
而这种标准,还不仅仅是在文字表达上,更是落在了录音的形态、情绪、乃至语言表达的层次上。
有2个让我非常佩服的细节。
第一个,8月12日的时候,我曾经收到过一次定稿,这个定稿我打印了出来,带在了身上,而3天后,我收到了另一份定稿,而这一次的定稿才是真正的定稿;
第二个,8月18日上午,我已经录完了所有的章节,原本以为OK了,并且小包子也给了我确认;结果,8月18日中午,我就收到了小包子的最新反馈,录音师昆鹏老师听了所有的录音后,发现其中一节的录音里,由于轻轻的搓纸声和说话的声音出现了重合,没法简单处理,于是要求进棚重录整个一节。
喔,对了,还有另一个细节。
刘润老师在8月19日的周六有一场直播,然后他17日就来到了罗辑思维进行先期准备,我见到了他,本想激动的去求个合影,但想了想,一来他并不认识我,二来这样冒昧恐怕会影响他的准备工作,于是,就作罢了。
一个十几万付费专栏的主理人,对待一场直播的态度尚且如此,我觉得对于「细节」本身已经无需再多说什么了。
对于内容产品来说,细节其实是最重要的那一环,花费多少时间的打磨都不为过,因为能否战胜竞争对手,全看你能在细节上做到哪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