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万物物联
"
免费关注
来源:环球旅行(ID:Viphuanqiu)参考资料:“轻桃日记” 公众号
现在病情得到控制,钟南山院士每上一次热搜,就会带来一个好消息。
于是,开始对这位84岁的医者开启地毯式的“摸排”。
他们不愿意相信,这个从医几十年的资深院士,怎么会清清白白,一点多余的好处也不要。
在他们看来,医生就该两袖清风,一条爱马仕皮带,几千块钱,甚是奢侈。
可即便是众人怼回,还是没能停止他们对钟南山院士的恶意。
“不是说什么都敢说嘛?现在又迫于压力开始说官话了?”
一个冲在一线的抗疫专家,恨不得被他们说成千古罪人。
这群人就是这样,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就是错,即便是救我命的人,亦是如此。
走进房间,没有一件看上去奢华的家居,家装看上去,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样子。
客厅摆放着一张有些陈旧的沙发和茶几,就没有什么多余的空间了。
门框上的钉子,就是在非典的时候,因为染上病,在家隔离,方便输液钉下的。
里面摆放着的不是古董收藏品,而是钟南山院士之前出席各种重要场合的合照。
为了节约空间,这个造型独特的奖杯就成了家中的果盘。
2004年4月8日,又被授予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2010年12月6日,钟南山等十人获评"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6年6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荣膺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获得这项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的,截至2016年仅有6人,包括钱正英、潘家铮、朱光亚、师昌绪、张光斗等科技界泰斗。
相比住着别墅、赚着天价片酬的明星,获得诸多殊荣的钟南山院士的家,可以用“清贫”二字形容。
父亲钟世藩,是我国著名儿科专家,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
母亲廖月琴则是国内护理学专家,曾被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随后回国,担任现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母亲在担任院长期间,几乎每晚都要去夜校,钻研解剖、肿瘤的书。
那时候的钟南山,不明白母亲为什么每天都在看这些书。
母亲回答说:
“既然做了肿瘤医院的院长,不能连肿瘤是什么都不知道。”
在钟南山的印象中,父亲则是个话不多的人,但却从来没停止过学习。
哪怕是到了晚年,眼睛患上疾病,还是坚持着用一只手捂住眼睛来查询资料、学习。
就在这种条件下,父亲花费了四年时间撰写出了《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获得的稿费,
一部分给了帮自己撰写的医生,剩下的那部分用来看病救人,自己一分也没留。
用他父亲的话说:
“一个人,要在世界上留下点东西,那他在世界上就不算白活了。”
拥有什么不重要,毕竟带不走,但留下来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
你若是读懂了这句话,就能明白为什么钟南山院士明明有住着别墅的资本,也不花心思在那些身外之物上面。
治病的前提,你要把眼前的病人当成一个鲜活的人看待。
你随口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会被他们当成救命稻草。
所以,在就诊期间,父亲一直要求,所有医生的病例记录要字迹端正,清晰易懂。
他说,看一个医生所写的病历,就大致可以看出他的医学水平,看一间医院的质量,也要先看它的病历。
这样的站在病患角度考虑的贴心,也一直影响着钟南山从医多年的作风。
这种从来没见过的病,让看多生死的医生也开始害怕了。
那时候,摸不到头脑的医生,遇见病重的患者甚至不敢靠近。
跟病魔打仗,首先要病人有信心,如果医生都不敢靠近病人,病人多半没有信心可以赢。
做好自身防护,坚持每天亲自查房,记录了解每个病人每天的变化,最长时间38小时都没合眼。
他会多跟患者说积极的话,“我们会尽全力医治你,别紧张。”
他会在病人狂躁的时候,拿出最大的体谅,然后再接着耐心治病。
他说:
“病人的生命重于一切,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
父亲曾对钟南山说:
“一个人,要在世界上留下点东西,那他在世界上就不算白活了。”
而他对自己的儿子说:
“钟家优良传统有两个,第一就是要永远有执着的追求;第二办事要严谨,要实在。”
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瑞典科罗伦斯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及客座研究员
父亲钟南山做得了帮他开启医学大门的人,但是之后的路还是要靠他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