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几个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前提,其实真的没什么好讨论的。
比如“应不应该送小孩子去国外读书”这件事,也许有的人认为应该,因为这样小孩子有国际视野,他可以站在中国以外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有一天等他回来的时候,充满了某种客观性。
而另外的人认为不应该,因为送小孩子出去的时候,通常他的中国文化底子还没有打好,出去之后就会变成一个“香蕉人”——既融不进别人的世界,又回不来自己的世界,卡在中间,相当尴尬。
这两类人如果脾气大一点儿的话肯定早已经打了起来。其实这类争论,都是因为我们缺乏“好”和“坏”的标准。
如果我们没有标准,其实任何一个“好”都有道理;任何一个“坏”也理据充分。
庄子说:“我们回到生命的本质,起码有了本质做基础,一切有利于性命成长的就是对的,一切以不利于性命成长的就是错的,这才有后面种种讨论的可能性。”
其实关于“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去”这个话题,我们依然可以在《庄子》里找到答案。把孩子送出去,有利于他内在性命的成长吗?
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恐惧,但他又想成为未来优秀的领导者,甚至想在全世界各地做生意,那么海外留学的经历对他就很重要。
但是,如果你坚定地认为,中国需要有人来领导它,中国的某些事业需要你的孩子做出某种贡献,不出去也不见得是坏事。
毛主席就没有留过学(虽然偶尔也出国,好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出过国),他和那些留学回来的王明、博古等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毛主席的眼睛和感受是站在中国底层人民,尤其是站在农民的角度上去看的,所以他才能领导革命。
从遵义会议到一九四九年,在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里,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是因为他深深地看到了整个国家的多维度以及纵深和广度。这些东西在海外是看不见的,你只能看到一个概念上的中国。
如今很多手机品牌在一线城市的媒体上打得一片混乱的时候,OPPO、vivo已经渗透到中国八线城市。还有微博、今日头条、快手等等,它们如此火的原因就是它们能够深深扎根于中国纵深市场。
话说回来,你跟你的孩子聊完之后,你认为他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再去选择他是读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在中学的时候送出去,还是大学的时候送出去,还是以后做了省长、国企领导的时候被公派出去(那个时候直接去耶鲁、哈佛游学一两周也可以)……问题是你希望他怎么样。
当一对父母在探讨孩子要不要送出去的时候,首先应该探讨标准在哪里,愿景在哪里。如果你真的要把孩子送出去,我建议父母们,应该提前两三年就参加一些当地学校的夏令营。
比如你很想把孩子送到波士顿读哈佛或者其他学校,在哈佛附近的中学有很多冬令营和夏令营,你可以在寒暑假的时候到那边住上十天半个月,在校园里走走,感受一下学校氛围是不是对的。如果有机会,去学校的图书馆看看那个学校的学生是怎么读书的。然后自问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这样吗?再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