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明媚春光,读上几本好书,是一个美好春天的正确打开方式。但是时间宝贵好书太多,读什么书自然也就成了个重要问题。我们期望这个荐书栏目成为你在书海里选书买书的得力帮手。
本周的“一周书单”,书评君从社科、历史、生活、绘本等领域精选了8本值得关注与入手的最新好书。
随着我们日益走入老龄化、原子化的社会,人们对于关照孤独、老龄群体作品的关注度渐高。本周为大家推荐的《五十四种孤单》引出另一个概念:孤宿群体——它特指享有国家福利又被社会所遗忘的福利院中的孤寡老人。唏嘘中,我们是否也该设想一下自己的老年生活?人类在迈向终点之时会有多少种孤单?
本期书情主持|新京报记者 孔雪
《等待复活》
作者:吴功青、徐诗凌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清明节刚过,来读读这本介绍西方基督教徒墓葬习俗和信仰传统的《等待复活》。在早期欧洲,基督教徒会如何建造坟墓?如何对待死者?如何理解死亡与生命呢?通过史料分析与哲学思考,我们可以在《等待复活》中看到基督教精神在西方墓葬与死亡文化中的体现,从而更为具体地理解基督教徒从古代晚期到近代的生活处境与思想观念变迁。
为什么两位中国学者会去写一本介绍西方墓葬文化的书?这与他们都曾在意大利攻读博士学位、关注哲学与文艺复兴有关。
中国人对于西方人如何看待死亡一直怀有兴趣,与《等待复活》同期上市的还有《上帝保佑你,死亡医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美国黑色幽默文学大师库尔特·冯尼古特虚构了自己的21次濒死体验和对希特勒、莎士比亚等逝者的访谈。与学术研究不同,冯尼古特对与人类基本权利和生存状态的讨论带有挑衅意味,却又令人着迷。
《大小生活都在念中:十年家书》
作者:沈从文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7年3月
历史学者葛兆光曾谈到自己很喜欢读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写下的日记与书信,比如“文革”时期,几乎所有正常的学术研究都被迫停止,合乎伦理、正义、人性的公开发声被抑制,这个时代文人、学者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写得一手好散文的沈从文在1949年后政治化的大环境中停止了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此后他文字中细腻的关怀、纯真的理想以及所经历的苦难都收敛进私人家书中,又在多年后被公之于世。沈从文的家书合集有不同版本,时间跨度最长的从1930年至1982年。新星出版社的这本重版书将时段框在“文革”十年,从1966年写下“明天事情不可知”开始,到“看了两天大字报”“没有几个去处可去了”“熟人中十分之八九全毁了”,最后以“呼噜噜,好香的睡!”收尾,让人很难抑制住对这十年沈从文内心世界的同理心与好奇心。
《汉宝德的人文行脚》
作者:汉宝德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3月
汉宝德是很受国内建筑学界敬重的建筑学者。作为20世纪后半叶台湾现代建筑思潮引领人,他在推动台湾建筑教育、文化资产保存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近些年汉宝德谈美、现代建筑、传统建筑的著作在大陆陆续出版,三联这本文集则侧重汉宝德在建筑、文化、环境领域对人文现象的思考。
“我常常想,生长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我们这一代是很可怜的。我们在贫苦、动乱中成长,却又无来由地肩负着保存传统的责任与开拓未来的任务。我们手无寸铁,挣扎求生,在心理上却要为时代的转换负起大任,今天看来,这不是很可笑吗?”所谓“可笑”需要我们读罢全书,随他在现代、传统、创新、未来中徘徊一番,再直视中国城市化中新旧建筑的博弈,才能品出味道。
《五十四种孤单》
作者:普玄 等
版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
随着我们日益走入老龄化、原子化的社会,人们对于《下游老人》和《无缘社会》等关照孤独、老龄群体作品的关注度渐高。《五十四种孤单》引出另一个概念:孤宿群体。在这本书中它特指享有国家福利又被社会所遗忘的福利院中的孤寡老人。在对这些老人的访谈中,在理性层面,我们得以窥见1949年后至今,国家建设初期、“文革”、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等不同时代,如何在孤宿群体身上划过沧桑且鲜明的痕迹,并从孤寡老人的孤闭世界中看到大时代的暗疾。在感性层面,那些在前半生曾是唱戏人、道士、大队干部的人,如今都有着相同的人生归宿:风烛残年,在福利院等待死亡。唏嘘中,我们是否也该设想一下自己的老年生活?
《阶序人》
作者:(法)路易·杜蒙
译者:王志明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7年4月
法国人类学家路易·杜蒙从1949年起就开始研究印度,并以代表作《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1966)蜚声学界。通过对在印度大陆绵延数千年的卡斯特体系的研究,杜蒙提出“阶序”理念,一方面揭示了印度社会的基本理念,一方面也在反思西方近代“平等”理念的局限。以印度为镜反思现代西方文明,以“阶序人”反观“平等人”,这使杜蒙的影响不限于印度学研究,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类学研究。
《阶序人》至今仍是人类学研究史上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重要著作。杜蒙在法国学界和公共领域,以及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如萨特、列维-施特劳斯和福柯等,但他在上世纪中后期影响了很多学者,其思想也常被运用于印度之外的田野研究。国内对杜蒙的学术思想研究相对较少,《阶序人》的引入将对中国读者对现代文明的认知形成冲击。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作者:盖伊·特立斯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17年3月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个巫师、600尊雕塑或纪念碑、3万只鸽子……”,这是特立斯在《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的开场。很多看似无关的细节和芸芸众生构成了纽约这座城市的魅力,而身为作家、记者的特立斯也在呈现纽约层理的过程中将其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遗。
特立斯是美国“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曾任职《纽约时报》十年,长期为《纽约客》(《时尚先生》)等杂志撰稿。他的非虚构写作不仅将文学技巧引入纪实书写,更对美国社会做了切片般的精准分析。去年,文景再版了他回溯《纽约时报》历史的《王国与权力》,今年这部新作或使国内对非虚构写作的关注继续升温。
作者:(美)米华健
译者:马睿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4月
与去年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从全球史视角解读丝绸之路的作品同题,美国历史学者米华健在2013年出版的《丝绸之路》在期待中被译介入中国。作为清代新疆史领域的代表人物,米华健对中央欧亚历史、游牧农耕等领域有坚实的研究积累,因此既能驾驭这样一个贯穿古今、横跨地中海到东亚的宏大话题,又能对丝绸之路上货物、思想、艺术和人群本身的交换与流动做出翔实描述。米华健也在分析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丝绸之路”的新定义:它是指通过贸易、外交、征战、迁徙和朝圣加强了非洲-欧亚大陆融合的各种物品和思想的交流,在时间上始自新石器时期,一直延续到现代。
历史学者荣新江评价,“米华健的这本《丝绸之路》,既不是篇幅最长的,也不是出版时间最新的,但却是我阅读时最感到愉快的一种”。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国内外史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米华健这本书持积极态度,故能让大多数国内学者有海外遇知音的感觉。
《方向》
作者:马克-安托万·马修
编译:后浪漫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4月
马克-安托万·马修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有些陌生,但提起去年初在国内掀起图像小说热的作品之一《画的秘密》,读者或许依然记得阅读马修时,如在迷宫探索一般的幽深、惊奇感受。《方向》更试图把迷宫建构到极致,全书没有一个字,仅以各种莫名其妙的箭头,为读者做从一维到多维、从微观到宏观的向导。有年轻读者用“丧”来形容其作品,但更为妥善的关键词是“荒诞”,因为马修深受现代派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所以明明是一本图像小说,却能让人隐约看到卡夫卡、博尔赫斯、佩索阿的影子,甚至联想起《等待戈多》。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本期书情主持:孔雪(新京报记者);
编辑:张畅,张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