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差不多人人都得过,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祛风当用辛散,由于四时的气候不同,风邪的侵袭往往挟有不同的时气,一般以风热和风寒为多见,所以很多略懂中医的朋友在感冒以后,都会先评估自己是属于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从而方便选择合适的中药来进行治疗。在浩瀚的中药世界里,有没有既能够治疗风寒感冒,又能调理风热感冒的药物呢?其实这样的中药也是的确存在的,荆芥与防风便是一对经典“药对”。荆芥和防风同属于解表药的范畴,而且这两味中药祛风的力量都很强,因此不管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只要是轻证,荆芥和防风都能够发挥出良好的解表作用。
什么是解表?简单来说,就是让你出汗,把风赶跑,在这一阶段,邪气还只是停留在皮肤,没有深入到经络。
也就是说,凡是外感病,第一时间的反应非常重要,如果刚刚发现感冒迹象,就马上采取措施,那很快就可以将病堵回去。就像着火了,刚刚有个小火苗, 浇一杯水或者拿衣服一扑,它就灭了;如果等到整个屋子都烧起来了,甭犹豫,快跑吧,除了消防队谁都灭不了它。
用法:荆芥、防风各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荆芥和防风虽然药性微温,但在实际使用中会发现它们的温性不太明显,反而更偏于平和。“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可见荆芥与防风相配有达腠理、发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辅相成。春夏时节,山野的田间地头荆芥遍布,东摇西晃绿成一片,“遥知不是草,为有暗香来”。荆芥有一种奇特的清香,像薄荷草,也有点像紫苏,所以有“假苏”的旧名。后来人们觉得它的茎像荆条,而子像芥子,所以才有了荆芥的名字。清代名家傅青主就很擅于用荆芥。《傅青主女科》一著中155方,用荆芥者23方,约占六分之一强。荆芥味辛,性微温,作为一种双叶对生的植物,荆芥有由阴出阳、出阴阳之表里的物性,因此可以把里面的风往外透,具有解表透风之功效。风热感冒,银翘散里面有荆芥,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里也有荆芥。所以荆芥,不管风热、风寒都很常用,都很重要。荆芥不仅可以药用,还可以食用,关于荆芥的食用记载,早在北宋时期便有所记录。当时,北宋年间的古都开封堪称是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中心。每年都是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所谓民以食为天,而以荆芥为特色的小吃在当时就十分流行。大盘的凉拌荆芥又唯有京城开封才能吃到,因此,荆芥又被冠以“京芥”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