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改变了规则,推送不按时间顺序,如果不想错过《
思维纪要社
》的文章,请设
“星标”
并且经常点击
“在看”
,感谢大家支持!
所有内容都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感谢理解
核心观点:
第二,他们下游可以应用的领域是非常多的。
也就是说,同一个功能的材料,可能下游应用的场景的可拓展性是很强的。
但是,这些板块处于一个景气度已经在演绎过程中,并且市场已经认可这种景气度的相对右侧的状态。
不排除部分板块已经出现了一些略微高估的短期现象。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制造业进阶的红利期,根本上还是跟我们国家的人口结构有关系。
我认为,人口的结构可能会更重要于人口的总量,
包括之前很多人担心的逆全球化,或者是产能被转移的担心。
但是,一个磨底的基本面的状态,也是相对比较明确了。
消费电子除了基本面之外,激发它上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逻辑就在于创新。
其实过往两三年,我们一直没有看到,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有创新的第二增长曲线。
但是,正在发生变化。
比如说,部分消费电子,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了它的汽车电子方面,给它带来的第二增长曲线的可能性。
比如说一些汽车上的传感器,包括高速连接器、预控等等这样一些领域。
--
在成长股的绝大部分领域里面,
整体PEG依然是低于1
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比较偏中期的产业趋势的一个看法。
在
成
长
股的绝大部分领域里面,整体PEG依然是低于1的。
所以说,我们认为成长股内部依然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并且低估的机会。
今年上半年主要是风险偏好的一个变化,主导了市场的下跌,又主导了市场的上涨。
但是站在这样一个时点,我们认为反弹行情已经结束了,也就是说超跌反弹的行情、基本上已经演绎得到位了。
接下来,我们认为,整个主导市场的核心矛盾将从之前的分母端,也就是风险偏好的这些因素,
重新切换到,或者越来越切换到分子端,也就是业绩以及盈利预测的变化当中。
下半年成长股的领域中,
可能会发生左侧和右侧的切换
景气度选股,在过去几年成为了投资机构非常主流的一种行业轮动,或者选股的方向和标准。
因为每个阶段,市场都会有一个比较极致的现象,或者比较极致的矛盾。
比如说在2021年初的时候,市场比较极致的一个状态就是,高高在上的大股票的估值和那些中小创的股票之间,
所以说,我认为在当前这样一个时点上,疫后反弹幅度已经非常大的情况下,可能左侧的这些板块比右侧板块是更具性价比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可以关注一些,比如说,偏左侧的消费电子以及计算机的这样一些板块。
制造业的高级化
帮助中国穿越增长陷阱
那么,刚才也提到,从中周期的维度来说,始终市场是在选择产业趋势变化。
就是它的产品力和它的品牌溢价都在持续提升,从而可以给我们带来越来越高的利润率。
即使有一些公司现在还没有这样一个利润率,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研发投入,它的智能化的CAPEX的投入,都在加速或者大幅度提升。
那么我们可预期的就是,它的利润率在未来会进入良性提升的过程。
渗透率介于5-20%间的新兴产业
为投资人提供了一片丰沃土壤
包括刚才一直在强调的智能化的这个浪潮,那么可能第一个应用是车,但是接下来可能我们会看到智能化的机器人。
这中间可能受益的是,我们曾经在消费电子时代所累积出来的一些精密制造的以及电机电控的公司。
同时,我们看好整个的高端制造。
在整个高端制造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开始从硬到软去转换。
可能更看好一些,偏软的公司,
比如说以信息安全为代表的计算机,这样一些信息化的公司。
同时,新材料领域一直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因为这两年下游新能源智能化的进阶,迭代的技术不断出现,也导致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所以说,我们整体上是看好成长的这三大方向。
接下来就展开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看好的这些细分方向。
智能化的趋势已然开始,
车是智能化落地的第一个应用
后面还会不断有智能化更多的终端也好,或者应用也好,都有持续的落地。
那么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到,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这样一些智能化的硬件,也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可能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制造业公司,都可以依靠每一次终端的进化或者智能化的蔓延去受益。
从单一的领域逐渐扩展到很多个领域,从单一的业务方向拓展为一个平台型的公司。
因为首先,他们底层的产品技术都是相通的。
我们在投资当中也一直希望或者聚焦于,找到能够成为平台型公司的这样一些制造业。
刚才也讲到了机器人,它有可能是智能化的下一个、又一个超级终端,我们也在持续保持关注。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因为它已经处于智能化改造的起始,
未来可能有很多的东西,它的落地会让我们超预期,让我们的制造业企业成长的空间进一步打开。
新能源方向,
关注新材料在下游的跨行业应用
一个是储能领域。
不管是电池的正极,还是电解液、负极,包括电池里面的粘结剂和导电剂,
都在发生一些要么国产化替代,要么就是完全的引领创新。
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是非常非常多的。
除了电池内部的一些新材料,我们也同时关注电池外部的新材料。
因为电池越来越高度集成化,它的能量密度越来越极致,
举个例子,比如说,光学膜,
大家一提到光学膜,就认为它的下游可能更多的是3C、家电PCB,这些上面就结束了。
当然本身,这几个行业也有非常强的增长逻辑,就是国产化替代。
但是我们发现,随着新能源车的锂电的发展,可能很多的膜材料,它在比如说电化学电池里面,也开始有了很多应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