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
/
5
蔡志栋
/
13
陈宏
/
26
沙红兵
/
38
——
以陆九渊为例
何俊
/
92
从Evolution到“进化”
葛奇蹊
/
111
19世纪《曾侯日记》的三次英译:
本体、方法与价值:
潘鲁生
/
139
《文史哲》2024年总目录
/
166
摘 要:
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形式,人的存在蕴含不同方面,这种存在形态对意义的追寻具有主导性。人不仅思考世界的意义,而且探寻自身“在”世的意义。意义总是相对于人而言,在认知的层面,对象所呈现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规定,与人从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角度考察对象无法相分。人与对象的关系,也关联着价值之维,自然对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生态意义便体现以上的价值内涵。这种意义并非自发显现,而是最终由人所把握并赋予。意义的不同形式,涉及存在的不同形态。从自然之维看,对象有自在和为人的区分,其意义的变迁表现为由自在的存在转换为人化的存在;在社会领域,存在的意义关乎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展,后者体现于社会的秩序及人与人的和谐;以人的意识和思想形态为关注之点,问题则关乎不同的观念领域,其中包含特定之“事”的展开。在认知之维,意义侧重于认识和理解世界(知实然);在价值之域,意义则以实现人的理想(求当然)为旨趣。意义的价值内涵,无法离开目的。目的首先与人的行动相关,它规定了行动的指向,使人的行为表现为有意义的活动。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需要关注对话的作用,然而对话固然赋予交往以独特的意义形态,但它更多地表现为言语交流,化意义为现实,以人切实地做事为前提。
作者简介:
杨国荣,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
摘 要:
该如何进行中国哲学研究,是这门学科诞生以来的一个基本问题,也困扰了很多优秀的学者。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以及期许,或许可以用“四种意识”的视野来加以刻画。这四种意识分别是:1.把中国哲学当作研究对象的意识,包含了“以马解中”“以西解中”和“以中解中”等典型范式;2.把中国哲学当作思想资源的意识,也即把中国哲学当作学派立场、隐形支援或精神支柱等;3.把中国哲学当作对话伙伴的意识,此中又包含了三种形态:强版本是由此创造崭新的哲学体系,中等版本是巩固已有的哲学立场和论证,弱版本则是改变原有立场、接受中国哲学中的某一家但未有理论建树;4.在中国哲学领域自做新子的意识。它们之间既循环递进,又互相涵容。提出这四种意识,不仅是对以往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更旨在促使中国哲学研究更加自觉地回答时代的提问,构建百花争艳的哲学体系。
作者简介:
蔡志栋,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摘 要:
“无字真经”出现于百回本《西游记》第九十八回,这个词汇并非出自作者虚构,而是小说对现成知识的吸纳和加工。“无字真经”一词出自佛教,后被民间宗教话语系统广泛采用。既与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思想密切相关,又受到道教内丹思想影响。明中叶以还,西游故事逐渐流行于民间宗教,与“无字真经”处于伴生的状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与西游故事编成同一传承谱系的“无字真经”;与西游故事同为宗教譬喻的“无字真经”;作为西游取经故事有机部分的“无字真经”。这些都证明了“无字真经”与西游故事的纠葛之深。这从一个侧面也见出,“无字真经”出现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当是故事流传的某个阶段,宗教因素渗透文学叙事的结果。当然,《西游记》写定者幽默、谐谑的审美趣味,消解和祛魅了故事的宗教神圣,使之成为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
作者简介:
陈宏,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副教授
摘 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技术、竞争加速及进化论的影响,人类克服时空阻碍,进入全球一体的加速发展时代。晚清诗人在海外也率先观察和体验到这种剧变在时空观念、生活步调及自我感觉与认同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时间方面,“当下”萎缩得越来越短暂,并且很快被下一个当下所代替;火车、轮船将人们从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却又再度嵌入严密的时间管理之中。在空间方面,人们无远弗届,无所不至,但也体验到社会亲近性与物理邻近性以及社会相关性与空间邻近性的脱节。在自我感知与认同方面,由于一切都陷于快了还要更快的速度循环,人们已不太能够将所认识的人、所发生的事、所经历的行动与体验作为素材消化吸收到自己的生命故事之中。此外,加速的现代世界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平等,速度滞后的国家、地区成为拥有速度与先发优势的国家、地区争夺、控制与盘剥的对象
作者简介:
沙红兵,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思想研究中心教授
摘 要:
迁徙意味着与旧家族的空间断裂和新起点的出现,既容易导致家族记忆的失真和变形,又成为攀附、伪造或“刻意遗忘”家族历史的附着之处。由于碑刻遗存的偶然性,生活在中条山南侧闲原之地的张氏,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南阳家族迁徙和异地延续事例,借此可以初步认识“南阳西鄂”“南阳白水”两郡望在周边地区的使用情形,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其他“迁徙支系”家族郡望叙述的复杂性。相对于真伪而言,家族“邑里”、谱系叙述背后呈现的历史情境,以及由这种情境所塑造的人群集体观念和行为,更加值得关注。由此也引人思考“家族记忆”视角下从中古到近古的变化动力。
作者简介:
魏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
摘 要:
墓葬是墓主生前权力的延续和反映。南北朝自然也不例外。东魏北齐虽然是“邺城-晋阳”二元政治格局,但时人墓葬分布以邺城为主,晋阳为数甚少。绝大多数胡汉权贵葬于邺城,少数与高齐政权具有姻亲关系的勋贵家族则葬于晋阳。邺城墓域以漳河为界,漳北墓域以元魏宗陵和高齐宗陵为主,其中混杂着部分勋贵的墓葬;目前已发现的漳南墓域以固岸墓域为主,各色人等埋葬于斯。墓葬位置与邺城的远近,与埋葬时间的先后并无必然关系。碑志资料呈现的文本墓域,与考古发掘的现实墓域未必重合,甚至冲突。北朝墓葬排列并未形成整齐划一的昭穆原则,异辈之间通常前后排列,也有一字排开或斜向分布的情况。除此之外,仍有部分汉人高门
——
以河北大族为主
——
选择归葬乡里,延续魏晋特别是北魏以降还葬乡里的旧传统。大族归葬本籍,并非全然归葬次级郡望,不同房支的墓葬分布具有分散化的倾向。一流高门几乎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整体而言,魏齐墓葬呈现出强烈的都城化倾向,由此拉开隋唐时期高门大族中央化与城市化的历史大幕。
关键词:
东魏北齐;墓葬;社会变迁;胡汉贵族;都城化
作者简介:
范兆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摘 要:
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通过随葬品、图像与墓葬建筑的互动,在墓室内营造了多层次的礼仪空间。墓室由帷帐图像、实物帷帐和供台构成灵魂所居的灵座,与祭奠所用的饮食器具界定了祭祀之处。棺床顶部放置的一系列随葬品与先秦礼书中记载的丧礼器物有密切联系,意在完成死后从尸身向魂魄的转变。墓室内纳粮收租主题的画像砖、庖厨空间和木俑构成食物充足、仆俑满屋的理想世界,为墓主塑造了死后的永恒居所。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礼仪空间的呈现方式承袭先秦两汉传统并带有地域特点,是汉晋中原移民在敦煌当地发展的结果,体现出多重丧葬观念的融合。
关键词:
礼仪空间;丧葬礼俗;敦煌佛爷庙湾;画像砖墓;敦煌社会
作者简介:
王方晗,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
摘 要:
士人讲学在南宋已渐成一个行业,讲学类型丰富,陆九渊的讲学因兼具丰富性而成为值得深入分析的典型个案。陆九渊不喜著述,偏爱讲学,除了是出于认知与性情外,在朱子学强劲存在的背景中,更是有意味的选择。陆九渊的讲学是在充分意识到本朝理学远胜从前的情况下,对于理学作为与传统经学相区别的新知识形态究竟应当如何呈现的一种探索。陆九渊的讲学自成规模与气象,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与风格,充满探索性,彰显出南宋士人讲学的特质及其困境。
作者简介:
何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摘 要:
进化论是近代中国系统摄取的第一种西方学说。在摄取过程中,对相关术语概念的翻译与理解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进化”的源语evolution在西方思想史上承载了丰富的内涵,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语义演变。这一概念在19世纪的英国通过赫伯特·斯宾塞的界定和诠释以及与查尔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理论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包含多重次级概念的语义群,不仅涵盖了生物学领域中物种演变的含义,还延伸至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Evolution在日本被译为“进化”继而传入近代中国,在中日两国呈现出复杂的概念图景,在语义上衍生出多元化的理解和诠释。正是这种语义的多元性提供了解释上的多种可能性,为进化论与各种思潮的学说主张、思想元素的交融创造了条件,为中国的近代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