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业大实话
农业新知识介绍,互联网农业应用,农业补贴,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省人民政府  ·  事关农用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购置与应用补贴!我 ... ·  11 小时前  
云南省人民政府  ·  事关农用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购置与应用补贴!我 ... ·  11 小时前  
湖南发改  ·  首批“机器管招投标”项目开评标完成 ·  19 小时前  
湖南发改  ·  首批“机器管招投标”项目开评标完成 ·  19 小时前  
低维 昂维  ·  浙江大学Nano ... ·  2 天前  
低维 昂维  ·  浙江大学Nano ... ·  2 天前  
财宝宝  ·  @财研研呀 @财多多-多多 么么哒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农业大实话

乡村城镇化 VS 城市化?乡村真正发展趋势是.....

农业大实话  · 公众号  ·  · 2020-10-10 07:15

正文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习总书记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这种城乡结构的变化将带来我国乡镇发展模式的巨变。


我国城乡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众多乡镇在大量重复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未来绝大部分人都会到县城以上的城市去居住。按现有的户籍人口和规划人口确定规模去开展建设是最大的浪费。呼吁国家和有关部门紧急出台政策限制减少这些巨大的重复浪费。



一、乡镇基础设施重复和超量建设是最大的浪费


我国镇区人口超过10万的乡镇有238个,这些乡镇充满了活力,有发展的动力,他们的基础设施可以参照小城市的建设要求。但是低于十万人口的乡镇还有三万多个,除了一部分乡镇发展趋稳、维持现状以外,大部分面临萎缩趋势,即便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大城市周边也有大量的乡镇空心衰败严重,这些乡镇重复和过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国家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乡镇重复建设浪费巨大


1. 乡镇功能求大求全


很多没有发展动力的乡镇仍然以户籍人口和发展人口为基础,参照县城的功能作建设标准,各种文化教育商业养老设施贪大求全。大量的文化卫生教育设施闲置,七八个老师、十几个学生现象比比皆是。最近很多地方乡镇都要上污水处理厂,盲目的去要求乡镇按照了户籍人口和规划人口规模去建设污水处理厂,是个巨大的浪费。


未来中西部地区大部分乡镇呈衰减的趋势,要按减量发展的思路合理计算所需要的规模,根据经验按照现状真实常住人口的50%规模去建设就可以了,一些人口不多的乡镇根本没必要建集中污水处理厂,参照农村的分散式处理就可以了。乡村公路未来需求也不旺盛了。


2. 基础设施超规模建设


全国乡镇镇区户籍人口平均是8000人,但是各地往往按照翻一倍的规划人口去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但这些乡镇实际常住人口只有50%,未来还将进一步流失,至少四倍的建设造成巨大的浪费。乡镇里的各种文化设施、教育设施、卫生设施大量闲置,低效使用。


3. 建设运营标准过高


市政设施不适用:一部分乡镇的污水、垃圾等市政设施配置过高,收不上污水和垃圾,运营费过高,不能正常运营,不适应乡镇的实际情况。


过度硬化:乡镇里大量的建设广场、水泥路面、人行设施、堤岸工程,过度硬化,造价很高,破坏了生态环境,形成了热岛效应。国外的乡镇(包括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往往以绿化来铺装为主。


维护成本过高:高标准的建设导致日常清扫、运营和使用费人均非常之高。


4. 村庄环境盲目求好


这几年农村到处建广场、花园、大量的硬质铺装,房屋都焕然一新,比城市的别墅区还要好。过好的环境追求并不符合农村的实际和财力,未来人进一步减少将造成巨大的浪费,要科学的处理好公平性和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最糟糕的是90年代,当时农村人口最多,经济发展起来,环境破坏最严重。这些年乡村人少了,垃圾污水也少了,人居环境自然就变好了,没必要投入过多的农村人居环境改造。


大力减少乡镇巨大重复建设


1. 精准遵循常住人口配置基础设施。


城乡统筹,布局减少重复建设。区域统筹,公共复合利用。多用适合乡镇设施分散式就地处理办法。很多地方乡镇都要上污水处理厂,事实上乡镇的外出人口在一半以上,再加上接管率也只能做到50%,所以往往只需按1/4的设计规模去实际建设,而且未来还在不断的衰减,乡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必求全,不是所有的乡镇都要配齐这些设施。


2. 发达地区乡镇区域联动布局。


一些发达地区的乡镇空间距离密集,产业相对发达,可以把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区域联动建设,统一服务和管理。江苏常熟市21个乡镇每个都建了污水处理厂,结果运转不经济,重新优化成11个污水处理厂,就可以正常运转了。


3. 萎缩型乡镇保障基本需求。


未来萎缩型乡镇主要由行政和服务人员构成,预测剩下全乡镇户籍人数的10-15%左右,一两万人的乡镇按照1000-2000镇区人口去配齐乡镇的基本需求保障基础设施就可以。一些萎缩型乡镇可以用乡村的,分散就地处理的办法解决。农村的人未来越来越少,人居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会一定程度的保障。



二、城镇化巨变加速乡镇彻底萎缩和转型


在当前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国城镇化到底是什么情况?乡村到底是什么现状?巨量的乡镇该如何发展?


1. 不准确的城镇化率。


我国城镇化率目前公布为60%,由于城镇化率统计大都从城市单向调查居多,同时农村惠农政策加大,不愿暴露人口流失等因素导致我国的城镇化率统计极不符实。根据笔者全国各地调研和抽样调查,大量的镇区空心率一般在50%,乡村人口大部分只剩下30%。真实的城镇化率应该在65~70%,远大于公布的数据,城镇化已经达到了拐点。呼吁国家和各地通过电信部门长期监测掌握准确的数据。


2. 大量乡村濒临解体。


乡村60岁以上的人大都在务农,中青年都出去打工也不会种田了,近两年妇女和儿童也被农二代接走了,连村干部都很难选齐。目前中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5亿人,每年新增农民工只有100万至200万人。镇乡萎缩,大部分面临衰败和空心。村庄凋敝,50%濒临解体和死亡,城镇化已经发生了巨变。少量的老人使用比较大的村庄基础设施是极不经济的,这就需要加速城镇化了,城乡二元现象将自然渐弱和消除。


3. 85%才是城镇化的平衡点。


学界普遍把80%作为我国城镇化的平衡点。但是根据实际情况预测,同时参考日本城镇化率93%的发展模式,我们判断至少85%才是我国城镇化的平衡点,逆城市化也只会在大城市郊区山清水秀之地出现。


4. 中西部市县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未来县域经济人口发展主要体现在大都市郊区、产业集聚群带、文旅资源丰富地区,其他地区呈萎缩趋势。很多市县域的人口在流失,县域经济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之前招商引资吸引的产业都纷纷流向的产业发展带。中西部地区市县急需加速把乡镇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到县城,县城是最佳的集聚点,这次国家发改委提出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也是考虑这种趋势。县城的房价往往3000~5000元/平方,门槛比较低与乡村自建房差不多。一部分中西部县城萎缩向特色小城镇发展。


5. 大部分乡镇将面临彻底萎缩(消亡)。


全国选取的两批3594个全国重点镇大部分没有发展动力,405个全国特色小城镇也停滞不前,乡镇衰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需要把全县乡镇集中统筹安排,加速把乡镇人口产业集聚到县城。事实上乡镇的干部早已经把他们家安在县城了。未来乡镇人口会很少,这么少的人待在乡镇是更不经济的。


6. 加速镇改乡的减量发展。


小镇改乡。过去都是乡改成镇,未来镇改乡是个主流趋势。现在乡镇将减少建设,加强服务和管理,小城镇又改回了乡一级的管理。一些城镇化率比较高的地方已经提前显现这些情况。


在规划中要重点研究镇区腾退减量的方案,一些公共建筑如何集中复合使用,闲置的公建如何转换使用功能,空心的住房如何生态修复和腾退复垦。


7. 都市圈的县和乡镇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大镇融城。一部分发展大镇面临转型、融入和重构,一些发达地区的小城镇规模已经完全融入产业集聚区和城市群了。他们的发展面临彻底的融入和城乡重构。北京在发展新市镇,山东发展新生小城市,南方在试点镇级市,城市群里的小城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城镇大战略”面临巨大的挑战。乡镇的萎缩预示着未来客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腾退和衰减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主流。到了彻底转变小城镇发展思路的时候了!


城乡规划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乡镇规划。如果说城市(开发区、新区)规划存在一定程度超前的话,过去的20年,我国的小城镇普遍没有增长,乡镇规划指引下的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闲置和浪费,乡镇规划是规划体系过去20年最大的失误和败笔。



三、用生态的办法提高乡镇品质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海南创新打造“精品小镇”指明了方向。创新构建集“乡村全域旅游目的地、精品小镇、美丽乡村度假群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境区”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海南的乡镇一定程度代表中西部地区乡镇发展的未来。


1. 多用生态的办法改善人居环境。


自然生态营造环境(多栽树少硬化),乡土材质塑造特色,传承历史体现品质,包容多元文化并存。多用生态的办法改善人居环境:镇改乡的趋势决定要多用生态的办法,以绿美镇,以水活村。随着未来人口减少,乡镇垃圾多用就地填埋、沤肥、循环利用的方式就能解决;生活污水也多用农村就地分散处理的方式、还田循环利用的方式更可持续发展。


2. 用乡土的办法凸显地域特色


多用乡土的手法提高乡镇风貌:鼓励使用乡土材料、传统建筑方式传承和延续村镇地域特色。鼓励多采用传统的建造、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承和延续传统。


就地取材:就地取材要充分反映乡土的特色,要土,不要洋,不要像城市的建筑一样,要多用地方的材质,要注意材质的多样化。房屋就地取材,木头、夯土、砖、石、草、竹子等都是建筑材料。


老料新做:乡镇里有很多传统遗留下来的木料、石料、砖瓦,这些都是宝贝,要把他们精心保护起来,镶嵌在新建的建筑之中,发挥新的价值。


土料洋做:乡土的材料可以用一些新的构图手法,现代的设计手段打造出既乡土又时尚的效果。


粗料细做:村镇的建设要粗料细作,精细打造,刻画出细部来。


新旧搭配:乡镇的建设是历史不同阶段的演绎过程,新旧的混合搭配让空间效果更有变化、更有惊喜,不落俗套。


3. 传承村镇的历史文化


几千年来农耕生活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乡村智慧,乡村智慧在社会的延绵、产业的选择、生态的态度等方面都充满了各种探索和经验,特别是人居环境方面的思想,这些都体现了最大的中国特色。


遵循传统的选址格局理念。村镇选址格局上往往是依山就势,通过对自然环境、地形的尊重,形成千变万化、独具特色的风貌,这些很好的思路是现在的城乡规划建设所忽略的,未来我们要把把这些智慧加以提炼。


提炼传统的建筑符号并运用。不同地区独有的建筑文化符号和建筑细部,传承创新建筑符号和细部。在风貌上输入文化的一些图案、土墙,有文化的内涵,像徽州的四水归堂,也有像马头墙这种工匠长期摸索的符号。习总书记提出“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四合院”这种朗朗上口的新三字经,把传统村落建筑概括的非常形象,让基层的建设者和村民们都听懂了,在当年黔北民居的这种改造之中,指引新建设了一批个性鲜明的新的民居。


4. 多用自然修复的方式保护生态田园。


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很强,土地撂荒就是最好的修养轮作。这些年乡村人少了,没人去破坏生态环境了,垃圾污水也少了,人居环境自然就变好了。


5. 系统整合打造大地景观。


生态红线千万不要过滥。要巧借已有的乡村景观,把一些山川、河流、古村、民俗风情巧妙的串联起来,多栽种一些果树和花卉,逐步的提升大地景观,打造全域景观,同时免费吸引城市的人来采摘和休闲,植入一些微型的田园商业综合体,服务于乡村。


6. 特色村庄资源需要重构。


乡村资源本来是无意而为之,时至今日,虽有特色,但是散落而弱小,也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怎样才能把这些散落的乡村资源重新组合在一起,按照现在生活的需求,植入现代的元素,变成一个真正符合现代、城市审美需求的新乡村景观。



四、城乡空间呈现城聚乡散的新格局(趋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湖南发改  ·  首批“机器管招投标”项目开评标完成
19 小时前
湖南发改  ·  首批“机器管招投标”项目开评标完成
19 小时前
星座不求人  ·  有“脸盲症”的五大星座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