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都说:有一些话听起来总是很有道理,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这些话就会突然在脑海里蹦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比如想不清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告诉自己:
「不要想太多,别管了,先去做,去做了就会有好事发生」,
「去做了就会有好事发生」,这句话一说出来就像是一颗定心丸。可是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吗?
01
美兰正在读研,只剩一年就要毕业了。然而她却后悔了。
她笑说:「我的故事听完之后,难保你就不想考研了。」
美兰本科的专业是法律英语。人家听说这个专业,反应都是:「这啥呀?」或者:「这专业能干啥呀?」用美兰的话大概说,就是:「学英语,也学法律,用英语学一些外国法律。」
对于法学,如果说法学本科学生们学了个皮毛,那法律英语专业学到的大概是这个皮毛的小尖尖……上的一个细胞。
知乎上的问题「法律英语在中国前景怎么样」这样问题下面最高票的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觉得这个没前途。
英国法、美国法什么的,美兰知道一点点。英语呢,美兰的专八没考过。总的来说,法律英语专业的美兰英语也不算很好,法律也不怎么行。
于是本科毕业的时候,她顺理成章地转了个行,去了一家软件公司做咨询,说白了就是卖软件。
做了半年多,美兰受不了了。她的工作日常是给客户介绍简单的软件怎么用——而客户们,在美兰看来十分愚蠢。她不喜欢这个工作。
美兰说:「当时我心想,不行,这份工作不能再做下去了。」
02
接下来要做什么,她其实不知道。她想做自己喜欢的、想做的事情,但是自己身上有什么可雇佣的技能,自己喜欢和能做的事情的交集是什么,她想不出来,甚至不知道是否有个答案存在着。
「我要摆脱现在这份工作,换一个。」美兰知道这一点是确定的。
碰巧那阵子,美兰有个朋友在自学法学,准备参加司法考试,这个朋友并不是和法律相关专业的,他问美兰:「你既然有基础,干嘛不也来考考试试?司考证真的很有用。」
美兰想着,反正自己有点基础,不如跟朋友结伴试试看。对法律,她谈不上多喜欢,但好歹有些基础。
更重要的是美兰觉得,无论如何,自己得做点什么,一定得做点什么,不然生活是不会有改变的。虽然对未来无限迷茫,但坐以待毙是肯定不行的,得行动起来。
日剧里那句话怎么说的?「去做了就会有好事发生」。美兰就这么跟着朋友准备起了司法考试,报了名,还报了个在线课程,反正也不贵。
辅导课程里的一个老师,给同学们算了一下时间,不同基础的人分别需要的复习时长,平摊到每一天大概是多少,然后还告诉大家,这些科目其实不难,更要紧的是足够的时间投入。
美兰一合计,自己到考试前是需要每天6小时的复习时间。于是她咬咬牙,把工作辞了——反正也不想做。
朋友们纷纷夸美兰行动力可真高。美兰也很享受这种行动起来了,事情一步步推进的感觉。
03
秋天考试了,然而一考完美兰就觉得没戏。这个倒也不意外,司法考试毕竟不是个通过率很高的考试。
她和闺蜜沮丧地抱怨这件事的时候,闺蜜跟她说:「我觉得你学了这么久,别白费了,要不要去考个法律硕士?正好现在还来得及报名。一旦司考没考上,你还能去读个研究生啊。」
朋友说得有道理,美兰决定趁热去考一下。毕竟她知道,在原地等着、不行动是肯定不行的。
「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的时候,行动起来总没错的。想是不能改变问题的,得动起来问题才会有改变啊。」美兰这样说。
转过年来,美兰志愿上的985学校没考上。但是,有调剂电话打来了。
这是一个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的学校,只是在所在地的省份稍微有一点知名度,美兰之前甚至不知道这个学校有法学专业。
「既然考上了,那就去呗。」之前一起参加司法考试的朋友司考没考过,语气里带着羡慕地对美兰说。
美兰就这么读了研究生。
04
现在两年过去了,美兰研二快读完了。
她想要聊聊自己的故事的契机是,前阵子她在网上看到了一个糟糕的设计是怎么来的比喻。
那个比喻说,我原本想造一个小推车,但是没有人见过小推车,我也不知道小推车该造成什么样子,我就尝试地把轮子做成了方的。轮子是方的,小推车推不动,那么我就继续想,怎样让方的轮子动起来,比如在方轮子上,装一个什么装置,帮助它克服阻碍,动起来。
我们都知道,好好想想,把轮子改成圆的就可以了。但是身在其中的时候,只会觉得:我已经把它做成方的了呀。
最近,美兰看着上一届毕业生答辩了,她却猛然间觉得,我为什么要读个研呢?我一开始明明只想改变眼前的工作啊。
我问美兰接下来打算怎么办,既然意识到了不对劲,是不是要退学做别的打算。
「当然不了。」美兰回答我,「还差一年就能拿到学位了。」
「那拿到学位之后呢?」
这个问题像是问住了美兰:「可能找个法律咨询相关的工作吧,算是最顺理成章了。」
插图:Thomas Burns
◆ ◆ ◆
你有没有一件事做到一半,忘记了为什么开始的经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