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智学堂
未来的创造者,从这里起步。开智学堂是一个学习社区,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编程和写作等21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脑报  ·  国产手机,买不起了 ·  4 天前  
电脑报  ·  国产手机,买不起了 ·  4 天前  
中国交通信息化  ·  一周行业动态|936家信用评价AA级公路企业 ... ·  5 天前  
中国交通信息化  ·  一周行业动态|936家信用评价AA级公路企业 ... ·  5 天前  
新能源产业家  ·  产业家情报局 | ... ·  1 周前  
新能源产业家  ·  产业家情报局 | ... ·  1 周前  
奇果酱  ·  华为 Mate 70 ... ·  1 周前  
奇果酱  ·  华为 Mate 70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智学堂

《越读者》:读书就像吃饭

开智学堂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9-30 19:42

正文

《如何阅读一本书》可谓是阅读者不可错过的经典书籍,虽然出版于 1940 年,但文中的阅读方法,至今依然实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中文译者,就是今天要分享的《越读者》的作者: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

《越读者》的主题同样与读书有关,但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不同的是,作者郝明义对中文阅读的理解更深刻,文笔更流畅生趣,也更贴近当今阅读时代的语境。话不多说,赶紧来看看鱼串串的读书笔记吧。

1. 学校没教的事

郝明义读了几十年的书,到了 44 岁才发现《如何阅读一本书》,看到后相见恨晚,因为如果早一点看到这本书,在阅读上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因为读书也是讲究方法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很多人读了十几年书,小时候读课本,长大后读课外书,最后连基本的阅读方法都不了解,因为学校没有专门教这个的,非常遗憾。阅读能力就像你上网、说英语的能力一样,是一个开启新世界大门的工具,没有它,会失去很多可能性。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重视它,一起搞定它。

2. 读书的分类:读书就像吃饭

想想你读书的种类:大部头的经典书、畅销书、闲书、教科书、说明书等。再想想你吃饭的方法:吃主食、吃美食、吃水果蔬菜、吃甜食,各种类别搭配起来,才不至于营养跟不上。

郝明义说,阅读就是喂养大脑,可以分为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甜食阅读。如何理解呢?

主食阅读就是为了生存需求进行的阅读,比如职业、生活、心理等。这一点和樊登读书会的主题很像——「心灵、家庭、职场」,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刚需。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通过阅读来帮助化解,是一种方法。

举个例子,教科书看起来枯燥,但是不可不要,郝明义以前老弄不懂营销中 needs、wants、demands 的区别,后来读到科特勒的经典教科书《营销的原理》才开悟:

An American needs food but wants a hamburger,When backed up by buying power,wants become demands.

科特勒的意思是 need 是人的基本需求,类似生理需求,want 是经过文化和历史调整过的社会化的需求,demands 是一种有购买力在支持的需求。这就是好的主食,帮你拎清概念,省得你被别人绕晕。

美食阅读就是帮我我们享受味蕾的刺激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所以这里就高级了一点,去西班牙餐厅或者成都 10 星级苍蝇馆子,都属于这一类,带领我们领略被喂养的美好。

也就是说享受思想的 massage,它帮助我们体会生命深处的共鸣。比罗素的《幸福之路》,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翻译晦涩的所谓世界经典名著,常常会让人倒胃口,因为翻译太次了,这个去读原文最好,如果是英文的话,你可以试试,英文带你回到知识源头。

蔬果阅读就是帮助我们消化的,类似工具需求的阅读。比如学习字词用法,学习英文语法等,是技能型的,《越读者》就属于这类。还有很多提升写作技巧、提升思维能力的书,这就是打磨技能,最近我发现这块特别重要又特别容易忽视,很多人看到知识的海洋就想使劲儿扑腾起来,但是一开始没有掌握基本的游泳技巧,很容易被淹死哦。

甜食阅读就是我常常给自己定义的“读闲书”,类似喝喝下午茶,尝尝提拉米苏啥的,没有任何目的,闲暇本身就是目的。这也是我自己非常享受的时光,拿一本书,诗歌散文小说最好,随便翻几页,常常也是灵感迸发的源泉。

举个例子,达尔文是《物种起源》的作者,他也需要甜食的,他的甜食是阅读浪漫的爱情故事,他有一个有名的主张:政府应该立法禁止,爱情的结局不得搞得悲剧。

这四种阅读层次你可以对照下,自己在哪一块比较多,哪一块需要补补。如果不谈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分类,就猛地说一句:读好书,就像说:吃好吃的一样,无厘头。当然,也有一些不愉快的阅读联想也得说说,比如,生吞活剥,味同嚼蜡,死啃书,填鸭式,消化不良等,这都是阅读不良的并发症,需要注意下,提前打预防针。

选书也是一门技术,读到烂书也是蛮讨厌的,关键是你要有辨别力。如果你想成为厨房里的美食家,或者说书房里的美食家,那么,你要注意啦,品味不是一天练就的,多读多总结吧。

3. 读书的方法:三把斧一把刀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朱熹的熟读精思,我们一起来看看。读主食类的书,观其大略即可,读美食类,蔬果类的书,需要用上熟读精思,读甜食类的书,当然可以不求甚解了。

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很有意思,我也想成为主题阅读,但是他不是围绕一个主题拿一堆书去理解,而是拿一本书,读不同的主题,比如他读《汉书》,第一遍只读和治理之道有关的书,第二遍研读其中的人物,第三遍是管制,第四遍是兵法,第五遍是货财,每读一遍都针对一个主题全面搜罗,这样的功夫学成之后,就可以八面作战也从容自如,和那些只是随便翻书的人比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读书的三把斧就是: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一把刀就是:八面受敌。从古人读书的方法看到其奥妙。西方的读书人说方法更注重操作步骤,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对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中国古人的读书法还不大一样。

4. 上网就不阅读了?

有了互联网,人们读书更少了吗。先来看个故事,公元十一世纪的宋代,印刷术发达,突破了过去的手抄书费时费力的局限,各种书目大量印刷,苏东坡写了《李氏山房藏书记》感叹书多了大家反而不爱读书了。不知道苏东坡赶上互联网时代的话,会怎么想?

其实阅读,不仅仅是读书,文字的载体是流动的,它可以刻在竹子上,印在纸上,也可以储存在互联网上,载体在变,但是文字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功能没有变。所以上网也是阅读喽。网络将文字以外的声音、影像、气味、触感、甚至意念,提供给人一种全新的认知经验,让人重新回归到全面感官世界的时期。

另外,用英文上网的技能也特别重要,也能大大打开一扇窗,因为现在主流的理论都是英语世界先知晓,这也是有些知识的源头。丘吉尔就说了学外语能松弛大脑肌肉,就好像弹钢琴的人把拉小提琴当做消遣,用另一种语言阅读也是如此。

但上网了就不能阅读了吗?如果说网络的出现就好比人人都拥有一辆跑车,风驰电掣不是梦,但是人们就因此就不走路了吗?如果出去旅行,有了跑车当然开车去,但是到了目的地,只开车晃一圈,不下车溜达一下,拍拍照纪念一下,也是浪费时间。

上网不能代替读书。我个人的看法是,虽然 kindle 等电子书发达了,但是纸质书也有不可替代的魅力,比如可以跳跃阅读,可以折页,可以随时写批注等好处,这种体验对人的吸引力不会消失,纸质书就不会消失,当然,它可能进化,进化成更高级的物种。

5. 你所说的干货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干货辈出的时代,因为讲究效率和省时间,所以人们热衷于吸纳这样的干货,但是结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因为干货的好吃书清楚、明白。直接,坏处是得来轻松,不一定理解其真意,也不一定当回事。拿读小说来类比,小说常常是拿十万字的篇幅,讲 30 个字的道理。

金庸的《天龙八部》写了十万字,塑造了众多人物,铺陈数十年的恩怨情仇,才在不经意间写出一个道理:如来教导佛子,第一是要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这三十个字写出了十万字的小说。

现在的人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一本小说,但是小说的魅力依然不减,你必须运用想象力,把小说人物的命运活一遍,才能了悟,丰富生命的感知。至于怎么练习读精彩的小说,郝明义建议去读张大春的《小说稗类》。

另外,诗和哲学,也是创造知识和灵感偶遇的高速公路。

6. 主题阅读:以「爱情」为例

假如你对「爱情」这个主题感兴趣:

Step 1 :找到一个感兴趣的小主题。比如,你对柏拉图式的爱情很感兴趣,想了解柏拉图咋想的。

Step 2 :找到一个这个主题你最感兴趣的人。柏拉图。

Step 3 :找到这个人,这个主题的这本书。柏拉图很多著作,有一本《会饮篇》是集中谈爱情的,所以你就不应去啃《理想国》了,即使这个是他的代表作。

Step 4 :把全书读一遍,不懂的跳过,不要纠缠。读了一遍之后,再使用不同的方法进一步阅读。《会饮篇》里有许多人谈论爱情,读完你会发现苏格拉底的发言,才是全书的重点。

Step 5 :了解作者如何思考这个主题后,看看影响他如此思考的前人有哪些,后人又是如何评论的。所谓弄清来龙去脉。读了这本书,你了解柏拉图如何把爱情升华,解释为宇宙至善至美的过程,于是你回头看之前的古希腊时代是如何解释爱情的,知道艾洛斯 Eros 的说法,是宇宙的结合或分离的原动力。你又往柏拉图的身后看,知道亚里士多德把爱情解释为友爱的一种。

Step 6 :沿着这个主题,把这条线的前后脉络梳理清楚。你继续整理脉络,发现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把爱情解释为神爱,文艺复兴之后回归为人间的爱,清教徒和维多利亚时代解释为保守的爱,尼采喊出人要摆脱神的桎梏,从一切牺牲、义务中解放出来,提出「爱是一切价值的掠夺者」,到了弗洛伊德,爱与性的关系被说明得完整了。

读到这里,你就把爱情的哲学和接下来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一些比较通俗的议题连接起来了:你会注意到劳伦斯的主张,接下来还有金赛性学报告和 G 点的发现,又有六十年代的性爱解放运动,之后的同性恋正常化。

爱,从哲学上的意义到生活中的作用,会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呈现在你面前。而你通过主题阅读,穿越古今,对不同作品的不同思考方法进行扒梳,对社会背景进行了解,就算是读透了一个主题,站在人类历史长河上,对这个主题进行自由穿越了。

7. 越界阅读:从记忆到抽取,从大脑到外挂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我们常把大脑中最珍贵的 CPU 当硬盘来使用。这个怎么理解?从小到大上学,我们记忆了很多东西,但是并没有训练大脑抽取、整理知识。记忆和抽取的区别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在《论记忆与追忆》中写道:人类中拥有大量 memory 的人并不等同于善于 recollect 的人,通常拥有大量 memory 的人,心思比较迟缓,善于 recollect 的人,心思比较灵活。

亚里士多德之处了 remember 和 recollect 的不同,记忆只是在某种刺激之下,记忆中的事物从潜意识中浮现出来,而抽取就是在需要用的时候,重新取出来用就好。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多外挂大脑,比如印象笔记,备忘录、硬盘、U 盘等存储器。我们先要给大脑的作用定位,然后让各个外挂载体各就各位。

有了记忆载体后,大脑就不需要记忆很多东西,只是需要有能力 collect 和 recollect 就好,大脑的组织能力越清晰越系统,就越能collect到相关数据,并且分辨是放在大脑中,还是外挂的载体中。其实这和大脑的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也有关系。

这个迷之精华,告诉我们记忆和抽取的区别,我觉得简直洞见,解决了我一直以来拎不清的困惑。读书人没法记住所有的东西,因为你吃过的东西也没法全部储存在体内,叔本华叔叔说。

朱光潜叔叔还说,读书是清算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十年的人类思想在短短几十年内重温,在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本身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如果不能外挂存储,是不可以滴。

最后说点小历史:

复诵:是最早的记忆辅助动作
绘画:最早的记忆外挂
文字:使记忆的单位浓度暴增
书籍:使记忆方便收纳
录音:记忆延伸到声音
摄影:记忆眼神到影像
电脑:可以多有一个他脑
网络:记忆连接记忆

8. 主题百科 propaedia

《大英百科全书》从 1974 年的第 15 版起,除了过去的小百科,大百科之外,还增加了主题百科,并且名之为:知识的架构。

outline of knowledge,就是想从大处着眼,了解知识架构,这是艾德勒设计的,分为十个知识领域 part,再分属不同的「部」division,再往下是「科」section,每个「科」罗列很多条目,并建议读者去查阅「小百科」和「大百科」的词条。这个分类很有意思。

主题百科的十大领域是:1、物质与能量;2、地球;3、地球上的生命;4、人类;5、人类社会;6、艺术;7、科技;8、宗教;9、人类历史;10、知识的分支。这个很有意思,可以找一本来看看。

9. 建立个人知识架构

讲一个咖啡的例子。全亚洲最好喝的咖啡,老板叫李威德,有一套从小题目上建立自己知识架构的方法,我觉得非常赞:

study 1:决定学咖啡,戒掉威士忌,把咖啡、红酒、茶三样东西一起学起来,从不同角度了解咖啡,交叉瞄准的方法很受用。

study 2:找到最懂咖啡的人。了解咖啡的生豆、烘焙、萃取、保存,各找一人。但是人家只能指一个方向,自己琢磨自己的路。等对咖啡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体会后,再找一个人印证。

study 3:找好书。看入门书,搜罗三四十本,找两三本有用的就行。咖啡机器了解,参加国际咖啡协会,接触真正专业人士看的书。如果有可能看看图书馆和国外的书。

study 4:看书看门道。看一本书如何用全部的生命投入,要读到人家的新,要用更简单的方式。有时候拉开一段距离,反而可以拉近。

study 5:怀疑必不可少。别人的话听一听,自己做实验,用真材实料验证之后才算数。比如书上说摩卡咖啡有五种芳香族群,一开始找不到,不断实验,三分钟,二分五十七秒等,不停的煮。

study 6:早期觉得自己懂咖啡之后,埋首在八百种香味中,滔滔不绝向客户介绍,觉得很过瘾,现在我讲咖啡只讲三件事:咖啡应该是透明的红色、不苦、不酸。人人都可以判断。

这个过程看下来,是不是非常生动形象。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几种境界,深入浅出之后,是大道至简,但境界,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也。类比读书,值得细细品味。

最后,我们说一下,这本书为什么叫做《越读者》。在商业社会里,我们常说:winter takes all,赢家通吃,今天,是 reader takes all 越读者时代来临,你懂了吗?但是这只是前半句,后半句是:or nothing。

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阅读之道的人,才能开启新知识为自己所用,掌握自己的知识框架尤其重要。我还想延伸一下,writer takes all,写作的作用也在一步步扩大。

另外,从阅读的饮食角度看,终生学习,就跟终生饮食一样。人活着,要一直吃饭,也要一直读书■

探奇认知科学,解析美文典范
集萃中西文论,教你科学写作

融会贯通多个学科,站在认知&神经&心理科学前沿,结合经典美文与文本细读,教你科学的写作方式,阳志平老师的《认知写作学》课程现正开放预约。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预约课程!

推荐文章
电脑报  ·  国产手机,买不起了
4 天前
电脑报  ·  国产手机,买不起了
4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