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小库
我们把书做好,陪伴孩子长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读小库

从小就把书读杂了?|读书日调皮特辑

读小库  · 公众号  ·  · 2024-04-23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题图出自《再讲个故事嘛》

之前和朋友讨论,到底阅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说阅读更像是我和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并不是总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慢慢了解对方,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可能都是如此。大部分时间,我们其实没有机会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也许有幸参与了现在(的一部分),但过去肯定已经错过,未来也永远是未知。只能抓住一些短暂的时刻,聊聊过去的经历,更靠近彼此。

身边大多数朋友都是编辑,阅读自然会成为这类话题的首选,书的内容是什么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和阅读有关的记忆。很多时候,都是在这样的场合,发现自己突然对朋友们有了更多认识:比如那个看起来天资聪颖的「我的天才女友」也会有书没看懂闹笑话的时候; 比如阳光开朗的朋友,其实学生时代一直被同学孤立,学业艰难; 比如以为是严谨学术研究者的同学,其实白天写论文,晚上写网文;比如相差十几岁的两代人,也会有同样的童年最爱……(有些书真是畅销经典啊!作为编辑,实名羡慕了)

即便是个性、经历非常不同的人,在聊起他们读过的同一本书时,也会眼睛闪闪发亮,露出找到同伴的惊喜。

这个读书日,我们特别准备了这篇推送,向各位亲朋好友发出了邀请,问了她们一个小问题:小时候,对你影响最大的,或说你自己最喜欢的书是哪一本?

大多出生于八零后、九零后的朋友们给出了一些回答,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你们熟悉的书呢?也欢迎你在留言里告诉我们你的故事~

(以下文字,按照朋友们回稿的顺序排列,修师傅的除外)


乱刻,编辑、教育工作者

现在回想,童年时代读郑渊洁童话,对我的想象力的养成是决定性的。在我上学的年代,中国教育长期致力于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老郑的童话,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将多么乏味,当我们长大后,又将变得多么无趣。

这就要说到郑渊洁的另一大功劳:他给一代孩子提供了对抗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支撑。郑渊洁给儿子郑亚旗办的私塾闻名天下,我们没有郑渊洁这样的爸爸,还要老老实实地上学,怎么办?大家都得努力做个好学生,考高分,不闯祸,但郑渊洁的读者,心里多多少少还有另一套价值判断体系:高分不代表一切,不循规蹈矩的孩子才是真酷。

如今,我已经长大,远离了郑渊洁的童话,也未必事事都认同他,但作为昔日的读者,郑渊洁童话在我心中依然是神一样的存在。毕竟,从我上小学到初中毕业,《童话大王》才是贯穿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真正的教材。

要知道那是没有微信、没有微博、没有抖音、没有小红书的史前时代,每个月只有一本翘首以盼的杂志,里面有永远想不到会有什么新奇构思的中长篇童话,有唇枪舌剑的舒克舌战贝塔,有期期不落的《大灰狼罗克》短篇,以及郑渊洁 100个第一次的随笔——这些文字,分别赋予我想象力,价值观,现实情怀与历史视角。

在自媒体被当做新鲜概念的今天,我们其实早就看着那个「自媒体」郑渊洁一个人把一本杂志写了二十年,并深深地影响了许多人的一生。

乱老师的郑渊洁专架

勾勾,一个图书馆员

我小时候没什么机会看课外书,家里一本书也没有,山区小学的图书室又总是大门紧锁,作为广播员的我只有进去放眼保健操音乐的时候趁机偷偷看书,那种紧迫感反而激发了巨大的阅读热情。

12 岁那年我跟随父母离开大山来到一个欣欣向荣的西北城市,第一次走进城市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我真的像是进了天堂!12 岁到 15 岁这四年我把这个阅览室给读空了,至少有两千册书,其中大部分都是俄罗斯文学。

我记得第一次看《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受到了很大震撼,没想到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如此坎坷,主人公吃了那么多苦,却一直抗争到底,这让一个处于社会底层、刚刚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环境的 12 岁小女孩备受鼓舞。 我第一次感受到「坚强」这种品质的力量,一个人只要拥有坚强的内心,就可以抵抗很多外界的伤害和命运的磨难。

如今我在全国最大的图书馆里工作,回头再看这本书也有点 get 不到了,但是我想那颗坚强的种子已经种在我心里,成为我的某种精神底色。


剧烈懵,互联网民工

小时候着迷郑渊洁,喜欢看《皮皮鲁和鲁西西》和 12 生肖系列。

要说某一本的某个特点影响了我,确实有些抱歉,那些故事细节的记忆太稀薄了。

只记得为了能看郑老的书,特意申请去当学校的图书馆小助手,帮老师整理书架和借阅卡。这样一来,来了心仪的书就能假公济私第一时间填卡占为己有了。

因为借书卡,和几个小书迷结成了同好书友。下操后,我们围坐在花坛边开会,延续头天的议题,讨论如果学校被坏魔王占领,要如何排兵布阵,才能救下不懂咒语的班主任。

感觉那会子瞧过郑渊洁的小孩儿,都有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侠气呐。


▌烨子,漫画、绘本作者

不像现在的小朋友,在我小的时候几乎没见过什么儿童绘本,应该有不少人的插画启蒙是早期几米的书籍吧?

我记得我阅读的第一部绘本是几米的《月亮忘记了》,我把它带到学校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原本只是当个消遣(好孩子们不要学习),但我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时看完后在各位同学老师们的面前就哭了。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绘本的感染力,故事很简短,画面呈现的想象力却很丰富,用极短的时间把人的情绪拽入另一个世界,我开始担心坠落的月亮,担心失去月亮的世界,担心爱着月亮却必须要放手的男孩,手中好像捧着弥足珍贵的情愫,但它又如同沙子一般不受控制地流失。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书都深刻影响了我对绘本、插画的理解,选择现在的职业,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小时候喜欢过几米的书籍。

交稿的那天,烨子又拿出她的书看了看

▌小林,老师

小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天龙八部》,因为它实在太长了,也实在太好看了,我就把它带到教室里,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偷着看,却从来没被抓到过。因为我学会了如何在做另外一件事的时候假装正在对当下认真思考,甚至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可以顺畅地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或者会心一笑的表情。

学会这个技能间接影响了我的人生,大家常年认为我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是一个很 nice、很会尊重别人的人;其实很多没有意思的笑话和没什么价值的观点我并没有认真听,表面在配合、欣赏、聆听,其实就算当下问我对方说了什么,我可能都不会知道。


▌小抽,财务

我小时候家里几乎没有除了课本以外的书,但是又很爱看,所以喜欢去有书的朋友家玩。有一个朋友其实并不熟,是我妈和她妈关系好,出于社交去过两次。第二次去的时候发现他们家桌子上散落着几本童话大王,当时并不知道郑渊洁,但是一看就停不下来了。

后面几天就找借口去人家里。别的孩子玩,我就在那看书。但有的游戏是需要凑够人才能玩的,我就一心二用边看边玩。后面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嫌弃」了,但还是硬着头皮每天都去,直到把那些书看完。到现在我和那位朋友也不熟,感谢她的收留吧。

这事儿对我的影响就是,自己挣钱了之后特别爱买书,大部分其实都没看,但还是继续买,有娃之后更甚。再也不想让自己(和娃)体会那种因为短缺不得不上赶着巴结的窘迫感了。


▌福捞儿,loading……

要说小时候读过的书,想了好久也没有特别喜欢的。什么《狄仁杰断案》《薛仁贵征西》《韩信挂帅》,这些从阁楼上翻出来的旧书,不仅前后缺页,还一股子尘埃味。只记得《狄仁杰断案》正读到关键处,屋外突然电闪雷鸣,吓得弃书而逃。毕竟这些书远没有阁楼上的其他东西吸引人。

比如那张只有 29 分的数学试卷,轻松让总吹嘘自己数学满分的我爸颜面无存。还有我妈、我舅甚至小姨的日记本,让我一早知道生在同个家里的孩子,也会因为性别、排序不同对家有着截然不同的体会,以及我妈以前居然是排球队的,篮球乒乓球也在行!这我可真是一点也没遗传到啊。

总之,等我一溜烟地成了大人,一看到好的童书就特别羡慕现在的小孩。后来不羡慕了,每次打开迷你棒,感觉自己就是小孩,每天搬的砖,都发着五彩的光。

福捞儿每天搬的「迷你棒」……


尹萌美,播客「立场不明」主播

《小妇人》,这可能是我在 20 岁之前,阅读次数最多的书了。

现在很难想象,处在青春期的女孩,会对一本高浓度的美国清教徒精神和女性规训的书吸引。但是在之前还有一个小故事,我先是看了日本改编的动画片,叫《若草四姐妹》,被四姐妹的日常所吸引,所以当时的我应该在向往她们的生活。

小说展开的层面比动画片更复杂。其中,二女儿乔直到现在还是我最喜欢的书中女性角色之一,她是我最早关于女性自主和爱情的启蒙。

我始终记得乔用写作——哪怕有一个阶段是上不了台面的惊悚小说写作——来供给家庭的情节;也记得她清醒拒绝劳里之后,也因为孤独而低沉和软弱,那段的阅读体验甚至堪比我自己「失恋」;而她与灵魂伴侣巴尔教授相爱,两人在大雨中手挽手傻笑,雨伞早已不知扔到何处,至今仍是我认为关于爱情最好的瞬间之一。

所以即使,作者路易莎 · 梅 · 奥尔科特可能本人并不喜欢《小妇人》这部作品,但仍无法阻止很多小女孩会一遍遍地爱上书中的姑娘,并和她们共同经历快乐和痛苦。


超女,律师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书,经常缠着二姨给我买书。那位说了,为什么缠的不是爸妈呢?

二姨在新华书店工作,托二姨的福,我这个知识啊,都学杂了。有一天,二姨带回来一本《护国皇娘传》,给我整懵了,没有盐(钟离无盐)?护国?她是谁的娘?硬着头皮读下去,结果放不下来。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丑妻近地家中宝,红粉佳人惹祸多」,类似的表达在书里还有很多。二姨看我喜欢,又陆续买了《岳飞传》《呼家将》给我,风格异曲同工,语言特有意思,读起来感觉「一套一套的」。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些书是刘兰芳老师的评书经典作品。

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幽默除了东北人的基因使然,还有这些评书的功劳。

长大后我有了一个小孩,后来江湖冒出一个读小库,小孩读上了小库,我眼馋,也蹭着读,那个纸张好得呀,禁拉又禁拽,禁洗又禁晒。可我还是时不时想念老家书柜里躺着的皇娘传。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Diog,无业游民

前一阵子为写求职动机信看了很多指南和模板。其中有一点让我非常别扭,吹彩虹屁也就算了,好像不写成「我从小就喜欢这个工作我为这个工作而生」就不是一封合格的求职信。可是我从小就喜欢反其道行之,努力避免和任何一种标签绑定。这个「优良传统」多多少少和《苏菲的世界》脱不了干系。

书里的小女孩十五岁,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应该已经十六七了。本来只是想入门一下哲学史,没想到作者的洗脑能力太强,从那时起就觉得做「哲学家」是最酷的,想要永远成为「兔子毛尖儿上的小跳蚤」,还像书里的小女孩苏菲一样对每一个习惯于皮毛深处的安逸生活的人嗤之以鼻。

如今 30 岁了,博士毕业也半年了,绝对不是一个有用的人,所幸也还没有活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这本书害人不浅,但哪天我有了女儿一定推荐她读。


暴躁桃生,翻译

有一个童话,给年幼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写这段文字,想通过网络求证一下,才发现原来故事有很多版本。为了避免混淆,先介绍一下我看过的那个:

从前有一个国王,在嫁女儿之前,国王都会问女儿如何爱他。大女儿说:「我对您的爱就像蜜」,于是国王将她嫁到最富有的邻国;二女儿说:「我对您的爱就像糖」,国王将她嫁到最强大的邻国。小女儿说:「我对您的爱就像盐」,国王将女儿嫁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后来国王老了,需要有人照料。他先后去了前两个女儿的国家,二人都说,既然爱您如蜜糖,那就只给您蜜糖吃。老国王受不了,走投无路来找三女儿,却得到了三女儿周到的照顾。最后点题的话大概是:盐朴实无华但日常不可缺,人们应该更加看重朴实无华的东西的价值。

这个故事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印在我脑子里,深到我现在做饭拿起盐的时候都会想到它。很明显关于道德的说教并不是我记住这个故事的原因。但要我现在说出它究竟是哪点打动了三四岁的我,也是有点难。

或许是因为这个故事让我知道: 不会说话真的会遭到报复,以及,原来有人和我一样不喜欢吃糖而喜欢盐。

P.S:朋友补充:是爱盐者的爽文了。


▌王大宝 ,类型小说编辑

《寻秦记》漫画版,对于俊男美女的启蒙,主要是肌肉男……


▌废废 ,新媒体编辑

Clamp 的漫画,特别是《圣传》,对于俊男美女的启蒙……


▌修师傅,正经是个编辑

众所周知,我有一个开书店的老姨,所以在上了小学之后,其实我是不愁书看的了。那时候幸福到什么程度呢?不管是童话书、漫画书,还是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甚至一些小朋友不能看的书,对我都是开放的(一般我都是顺几本就走,或者在老姨让我帮忙盯摊儿的时候偷拿,看完了再找同样的时机放回去)。所以其实要说哪本书让我印象深刻,那可真是太多了,数不胜数,我们今天不如来聊聊……读书的姿势。

我说的这个姿势可不是保护视力的标准阅读姿势,而是为了躲避家长目光,让自己看闲书的行为看起来像看正经书,因此怎么祸害眼睛怎么来的阅读姿势。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姿势,一个是把书塞进裤腰带里面带进厕所——那可是一个读书圣地。

这个法子说保险吧也保险,说不保险吧也不保险,谁让我看的书开本不一呢!漫画书的开本只有巴掌大,我不止一次因为在去厕所的路上裤裆掉书而被毒打过;而那年代有些盗版书做得实在是……太厚了!揣着三四指厚的书,根本就直不起腰来,整得我爹妈看见了还以为我闹肚子了,我还得婉拒他们搀我去医院的请求,真是要了命了。

这第二个姿势吧,就没那么好复制了,因为对地理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当时我的卧室大约是下面这样的结构,我会把所有的闲书放到床与窗户之间的缝隙里面,把上半身探出去看。如果此时我爹妈推门进屋,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书塞进床下。「你干嘛呢?」「我……发会儿呆。」

这个法子安全是安全了,不过依据当时的心情,推书的力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后来给我的床换位置的时候,难以想象在床底下挖出来了多少当年的漏网之鱼,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我老姨那里借书的时候,看到关键时刻发现突然断了得有多恨。想来我小小年纪就背负了不知道多少骂名,不愧是我啊!

……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 ~ 也 欢迎你 在留言里讲出你的故事~

编辑文稿的时候我就想,可能就是小时候看过的书对我影响颇深,今天才会进入童书行业吧。想着也许能打造出让孩子们喜爱的书来,就好像那些曾经影响过我的书一样。将来有一天,当这代孩子们慢慢长大,在生活中偶遇那个也曾为「波米诺」、「迷你棒」或者「名人传记」……(这里本来想把书目上的书都打上去但最后觉得有点累所以算了吧)着迷的朋友,他们会不会兴奋地一起讨论那个长鼻子小象和迷你棒里奇怪的无厘头反转故事呢?


本文作者:
读小库和它的朋友们

如果你也喜欢我们
欢迎点击下图进店看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