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本地宝  ·  情人节,武汉结婚登记预约指南来了!附入口及流程 ·  16 小时前  
武汉本地宝  ·  武汉公积金账户的钱可以全额提取吗? ·  2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武汉居住证网上办理指南 ·  5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元宵节,武汉长江大桥、汉江桥限号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舆论监督加剧基层“舆情焦虑”,须防范一种错误倾向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 2024-06-01 06:55

正文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博士



近日,安徽全椒县发生火灾,污染水体外泄,导致鱼虾死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经过央视的监督性报道之后,引发了人们对于地方官风、媒体表现、官员形象的重点关注,并导致了地方形象的危机。

一、央视报道引爆了一场地方形象危机

从处理的结果看,全椒“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已被免职”,新任县委书记已经火速上任。此外,上了央视镜头接受采访引发热议的窦平和杨仁义等也分别受到处理。

央视此次有关污染的新闻报道,不光是个由生态环境事故演变而成的舆情事件,还从生态环境领域进入了社会领域,成为一次具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行动,预计会成为年度影响最大的央视报道之一。

虽然央视的报道力度很大,但是不能不说,是地方干部在央视镜头前的松弛感和拉胯表现,彻底引爆了舆论场。比如,窦平局长打了一个要命的比方:“喝茅台也能喝死人。喝死人以后,需要对茅台做毒性分析吗?我认为没有必要。”杨俊面对镜头诚恳地说:“我说真话,我还有两个月就退休啦。我也不该过多地问这些事情。”说的是实话,网民却难以共情。网民注意力从生态环境主题,彻底转向了官员的镜头表现问题和作风问题,以及媒体应对的问题。

就这样,在全国人民众目睽睽之下的出丑行为,不再仅仅是个生态环境领域问题,而是给地方乃至安徽省的声誉形象带来了风险,由此国人围观,一片热议,领导震怒,严加问责。

二、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比重或将变大

此次央视将官员不及格的镜头表现,直接放到了亿万观众的面前,这种做法,和燕郊爆炸案中,将现场工作人员试图阻挠采访的画面直播到节目上一样,都是央视异常罕见的行为。燕郊爆炸案的现场冲突性场景,已经引发了国内较大的反响,但也转移了对于事故本身的关注,正如本案转移了对于水体污染的关注。央视这种报道效果,本质上是一种次生舆情。

多个类似新闻事件,以及作为年度舆论监督重头戏的“ 315 晚会”,央视舆论监督的频度和力度似乎在加大。如果央视确实启动或者说重拾起舆论监督传统,或将意味着国内新闻的某种转向。

因为主流媒体越来越认识到,舆论监督正在成为收获民心、吸引用户的一个法宝。传统媒体之所以衰落,时代和技术的因素自然是大势所趋,但是传统媒体自废武功,将至关重要的舆论监督弱化甚至束之高阁,新闻承平日久,监督马放南山,未能满足群众的新闻需求,可能也算是一个重要原因。

舆论监督越来越被赋予了这样的一种使命,就是曝光那些本来掩藏得很深,但是又德不配位、尸位素餐的官僚,通过合理合法的监督行为,将他们曝光于公众关注之下,推进到公共舆论场之中,从而使他们丑行无可逃避,成为人民公敌。人们在这种类似反腐的媒体行动中,获得了一种情感的释放,并将此视作道义和公平的回归。

因此,任何一种曝光性的舆论监督,都必将获得百姓的热烈欢迎,监督性报道也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享有了民意的正当性和正义性。

央视作为“国之重器”,实施舆论监督对于整个社会,都会带来很多影响。近年来,央视网在多起热点事件中,旗帜鲜明地亮明了态度,进行了舆论监督,逐渐打出了品牌。一些地方的主流媒体也会慢慢跟进。

一场权威的舆论监督的社会变革之力,超过十场正面报道的社会激励之力。整体上,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将大大超过负面后果。

三、舆论监督对基层是“降维打击”,也是文化入侵

由于舆论监督往往将网民的注意力引到领导干部的说话方式、媒体形象和媒介素养等方面,官员常常“祸从口出”,或者在镜头面前一旦出错,就容易被网民揪住不放,遭遇“画面通缉”,因此,不少人担心,舆论监督可能带来官场“话术”流行,领导干部明哲保身,空话、套话盛行,面对镜头和采访打哈哈、打太极,而真话、实话、掏心窝子话将绝迹,劣币驱逐良币。

这也显示,舆论监督的后果可能是十分复杂的。比如,即便监督报道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会产生正面价值,但是因为可能会给被监督者个体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导致人生破产, 10% 的人生错误导致了百分之百的人生危机,这使得舆论监督含有一定的道德风险或者伦理风险。

基层畏惧和媒体打交道,几乎一见面就是一场遭遇战,冲突之下,地方往往承担了全部后果。这使得如何应对媒体,已经成为基层单位压力巨大、也是最感困惑的课题之一。

舆论监督常常带来文化的争议性。物质决定意识,媒体意识乃至媒体素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慢慢成长的。一个落后欠发达地区的官员,他们对于媒体的认识必然是落后的。落后地方面对舆论监督,毫无招架之力,背后是文化意识的落后,受监督个体却由此承担了全部后果。地方官员由于本能害怕媒体,或者舆情焦虑,反倒容易过激反应或者过度反应,出现差错。他们或许本来是可以的,但是面对媒体的突然闯入,镜头的突然介入,棘手问题的意外抛出,他们短时间内方寸大失,以至于尺度大开,“信口开河”。

比如,地方官员面对媒体,可能会出现如下不正确的风险之举,如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付诸真情的交心谈话,全程躲避的推诿逃脱,毫无镜头意识和公众意识,面部表情的管理失败,当面的据理力争和强词夺理,意识不到自己需要保持公众人物形象,等等。

他们没有意识到,和媒体打交道,以及面对采访镜头,都是一种公共行为,一种站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围观乃至质询的行为,本身具有风险性。这是个需要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谈话技巧和形象管理,更需要提高站位,考虑传播后果和社会后果的复杂行为,是官员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媒体记者只需要提问和记录,只为获得他们需要的全部信息乃至画外音,他们有备而来,但是被采访的对象往往仓促受访,毫无准备。媒体记者天然认为你是一个合适的采访对象,却没有考虑到受访者其实心理焦虑,常常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乃至变形走样。社会学的“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被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习惯。

官员和媒体,双方交流构成了一个风险性的、博弈性的场景,而非和平安全的场景。媒体采访官员,天然带有一种监督性的、挑战性的心理。一个较好的访谈,双方应该是平等的,起码心理是对等的,而不是一个强势,一个弱势,否则采访信息和传播效果必然是走样的。但是事情往往是,媒体天然需要一种出奇的效果以吸引眼球,这种一边倒的碾压场景也是他们的传播效果客观需要的,这成为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以央媒的社会分量之重,对一个不发达地区的基层干部进行舆论监督,那无异于是一种降维打击,是菜刀对于砧板上瓜果的一顿乱剁。

媒体对于官员的监督性报道是应该的,也是有必要推进的。人们开始关注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包括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等方式虽然有效,但是也常常有乏力之感,而舆论监督有望扮演一个较为有效有力的监督形式。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舆论监督应该重点针对官场的不正之风,如工作作风问题、执政观念问题、权力观念问题,以及面对问题的推诿推脱,“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现象,而谨慎将关注点放到官员的镜头表现、媒体意识以及应对技巧等方面。

虽然说官员是需要具备媒体素养的,但是如果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尚未到达这个层次,那官员的媒体意识也是落后的,主流媒体针对基层的舆论监督,对于地方事实上构成了一种文化入侵,成为不公平的竞争关系。

但是正如上文所言,媒体需要新闻奇观,需要这种降维打击带来的可观的注意力后果,同时,社会和大众对于舆论监督抱有强烈期待,“镜头正义”和“媒体正义”本身是一种民意反映,对于舆论监督波及的官员,公众不会同情。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舆论监督,都抱有推动社会变革的期待,对于遽然而至的舆论监督,人们只期待倒逼社会变革和地方变革,至于其中的献祭和牺牲,大众的心理,常常是毫不怜惜。

这也意味着,舆论监督过程中难免剑走偏锋,出现意外伤亡。此外,媒体对于地方的舆论监督,也需要就事论事,主要针对不正官风和工作作风,而对于个体官员出现于镜头的稚嫩表现,需要给与适当提醒和照顾。媒体权力和行政权力一样,都是权力,当人们手握大权的时候,惯于春风得意,快马加鞭,却常常忘记,权力需要敬畏。

四、比提高媒介素养更重要的,是先做正确的事情

因此,各地官员尽快加强学习和培训,提升自己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随时迎接媒体的进村到访。

预计各地领导干部会出现媒体恐惧、舆情焦虑、本领恐慌,乃至避而不见等等,同时,官场“话术”可能会被推崇,空话套话也可能被视为自救法宝。这会导致官风的另一种腐败。同时,各种培训机构也会进行恐吓式营销。这也是各地需要注意的。

但是,媒体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此之际,我能给各地领导干部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先做正确的事情,把正确的事情做好。这是最好的自保的法宝。

如果官员尽心于本职工作,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尽可能梳理自身存在的风险,不至于受到监督才能推进工作,这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而认真负责,就是把正确的事情做好。

如果做正确的事情,舆论就不会差到哪里去。正确事情做好了,媒体还会登门拜访进行舆论监督吗?

我们一定要记住,舆论监督的根源,在于工作中出现问题,从而不恰当地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他们循迹而来,后果在所难免。

即便你媒介素养再高,但是面对差劲的工作,和满地狼藉的现状,你也逃不过被问责的命运。即便没有舆论监督,巡视问责,也总有光临之日。媒介素养仅仅是形式,而正确做好工作,才是真正的内容。

因此,基层需要防范这样一种错误倾向,那就是由于畏惧媒体,而时刻关注媒体动向,地方精力被过度牵扯,从而出现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的危险现象。当下与其将关注点放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上,还不如将精力放在做好工作上。这才是当下更为重要的事情。
比如,如果全椒县的地方领导干部做了正确的事情,即便辖区发生了爆炸,也能迅速做好正确的事情,那么基本媒体来采访,也不至于出现今天如此严重的后果。

放下你的焦虑和恐惧,着手做好你手头的事情,和本职的工作,这才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也是最为正确的事情。

如果央视的此次舆论监督,推动了各地改善官风,大兴做实事之风,这才是最大的成果,这种推动,反倒大大降低了舆论监督的风险。毕竟,舆论监督不是目的,仅仅是个手段。目的达成了,手段反倒消失或者削弱了。


作者简介:
  1.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2. 资深媒体人/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3. 往期精选:

  4. 内蒙古这起土地舆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舆情

  5. 关于近日国企舆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6. 草根郭有才爆红背后:算法在重构中国社会

  7. 耶伦老太斜挎着包就下了飞机!难破的美国“阳谋”

  8. 央视意外引爆的这个舆情,或将产生三个后果

  9. 短短时间,两场大型网络闹剧就偃旗息鼓了

  10. 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刷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