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第一次采用故事会的形式来和大家年度对话。
2025年已经到来,几乎是所有人都不喜欢的2024年已经过去。这是难以描述的一年,我想也没有必要去美化、升华它。
除了我之外,会有8位嘉宾来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来自医疗、投资、酒店、食品、自媒体等不同行业,都是我所熟悉的,在各自领域深耕的朋友。
当我们举目望去,宏观视角一片悲观。而当我们收回目光,会发现希望就在具体之中。
这是我的合伙人和我。这张照片拍摄于2018年,我们公司租的第一个非联合办公的独立办公室,在新闸路1340弄34号的后门。
我跟晓明合伙之前,已经认识他有一些年了。2010年的时候,我在上大学,就开始了各种初期的创业尝试。后来开过培训机构,也做过线下连锁,投资过各种五花八门的生意。我们一起赔掉了很多钱(当然他是大头),我的投资经验中一条很重要的,就是摸着晓明过河。
这些年,我们也写了很多刷遍大江南北的超级爆款。我也曾以为自己是时代的弄潮儿。但到了33岁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我只是创业时代的中位数。我们活过了一些年头,但比起那一些头部企业,我自知能力有限,做不了太大的事情,但也曾经参与过时代的洪流。
我记得很清楚,2018年的10月3日,我跟涂晓明去了他的老家,江苏淮安金湖县。10月5日我们回到上海,我就写了一篇当年的超级爆款,《藏在县城的万亿生意》。从此,我们开启了指点江山的时代。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我自认为是吃到时代红利的。所以像我们这样的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旁观者,以上帝视角自居,显得很聪明,什么都懂。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再做传统形式的演讲活动了?很重要的一点是“认清形势”,知道不应该再编织一个巨大的网络来自我欺骗,凸显一种智商的优越感。以及我深知,我们曾经言之凿凿的一切,都只是时代的信息差红利。
今年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再把自己当做“局外人”。因为只有局内人知道,创业的焦灼是什么?权衡又是什么?身不由己又是什么?道理与现实的差距又到底是什么?
今天,我和我的8位朋友会以第一视角分享。我们保证不说套话,会讲自己各种各样的努力、尝试,面对困难如何改变。我们不能再拿某个案例来PUA创业者,也不能再罗列一堆像中年人的身体一样脆弱的趋势,更不能一起感动,一起流泪,一起相信相信的力量,然后就结束了。
我想就从我今年去过的19个国家中的部分国家说起。
2024年1月的第1周,我到了马德里。冬日的西班牙,在这个时候显得有点萧瑟。我们走到了一个国家机关的院子,建筑非常恢弘,但近看发现满地都是垃圾树叶。我感受到,这是欧洲正在衰落的一个非常具象的体现——从远处看,整个城市依然保持着一百年前的城市规划,但是你近看你会发现,它已经老去了。
9月,我带着团队到了印尼雅加达。雅加达是印尼严格意义上的前首都,和现在实际意义上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虽然它刚刚迁都,但还没有真正实现角色的变化,但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感觉。
这张海报是我在印尼雅万高铁的出发站里面拍的。雅万高铁是以中国标准在中国以外地区建造的第一条高铁。所以有一种既熟悉,又有一点点不同的感觉。
这条高铁连接的是雅加达到万隆,只有4个站,很短。中国随便一条高铁的长度,都应该是在它的五到十倍以上。我乘坐雅万高铁的感受,和2000年左右第一次在上海坐磁悬浮的时候一模一样。它是一个新兴国家建造新兴交通工具的样板间。所有去坐高铁的人,几乎都是印尼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大家把它当做一个旅游项目和一个高端出行体验。所有乘务人员的制服,都是按照空姐的标准设计的。
这张照片是我在马六甲海峡拍的,当时我非常感动。巨轮漂浮在海上,一望无际全是船。初中地理课本里说,马六甲是世界的咽喉。
2014年春节,我到马来西亚找了一个当地的司导,他是第四代华人。在我回国的那一天,他给了我一个红包,里面有10马币。他说这是客家人的传统文化,在春节期间要互赠红包。那一刻我感觉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相处模式。理论上应该是我给他小费,甚至有的地区会说你不给小费是你不对,结果是他给了我一个红包,只是一个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真诚的红包。
后来我到了东马,又找了一个司导。他是一个50多岁的华人,养了4个孩子,小儿子正在北大做交换生。我问他:“你儿子以后要做什么工作?是不是留在中国大陆,走上人生巅峰?”他说,他儿子以后回来跟他一起继续做导游。
那一刻我发现,原来人的价值观可以完全不同,不是所有的人的一生都在内卷,也不是所有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世俗层面的成功。他可以上更好的学,最后回到出生的地方,和他父亲做同样的事情。
2024年年中,我去了法国尼斯。这是我继2018年之后,第一次回到这里。2018年我只在尼斯停留了很短的时间,因为我赶到了戛纳。当时是中国企业参与戛纳广告节最后的巅峰时刻。在那个时候,戛纳一半的广告牌和场地,都被中国互联网企业和头部品牌承包了。
我这次去的时候,正好又是戛纳广告节,但是我没有去戛纳,就在尼斯待了4天。有很多广告圈的朋友问我要不要去戛纳,我说我不来,因为我不想看广告。过去的4年,我的很多价值观、工作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很多变化。我觉得人不应该365天每天琢磨工作。
那一天,我坐在尼斯的海边吃饭,边上有两个波兰人,我就跟他们聊天。他们从来没有来过亚洲,中国在他们心目中是很标签化的存在。
他问:“你知道波兰吗?”我说:“我知道,我刚从波兰来,去了华沙。我认为华沙是欧洲大陆上,现在最棒的城市之一。”那一刻他们非常的兴奋,就像我们听到一个外国人说,我很喜欢中国的感觉一模一样。
过去10年间,波兰是欧盟经济增速前三的国家。二战期间,波兰几乎被打成一片废墟,战后从头开始建设。我站在华沙的街头,感觉就像站在上海前滩的街头。它是现代化的欧洲城市,又没有西欧城市的脏乱差和小偷,没有移民问题,物价也没有西欧贵,我认为它几乎是欧洲大陆上最宜居的城市。
后来我又跟他说,如果有机会可以来中国看一看,现在中国已经对你们免签了。他们还不知道这个信息。可以想见有多少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只是一个模糊的标签。
过去40年的全球化,更多程度上是欠发达地区努力追赶发达地区,而不是发达地区去理解欠发达地区。我相信今天在中国了解世界的人,可能比例还高于欧洲、美洲、日本这一些发达地区的国家。所以我觉得我们普通人在国外,一定要努力做一个E人,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2024年的国庆节,我去了英国和爱尔兰。在爱尔兰,我发现一些神奇的事情。现在北美跨国企业的欧洲总部,一大半都在爱尔兰。
3600万,这是美国爱尔兰裔的人口数量,占美国人口的12%。这个数量是爱尔兰人口的7倍。为什么美国有这么多爱尔兰人?这个故事要从19世纪40年代说起。当时爱尔兰出现了马铃薯瘟疫,爱尔兰人为了活命必须远走他乡。我们可以理解为爱尔兰版的闯关东。
我分享的这些切片,都是我今年作为个体在路上所看到的世界。以中国企业家出海的角度去看世界,和站在一个人的角度去看世界,发现的每一个触点都是不一样的。只有站在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的角度看世界,才会理解世界的一切,它都有它的合理性,而不是说你们不行,我来改变你,我来卷你们,用这种观念是很难实现全球化的。
接下来,我再来分享一下我对老本行的思考和坚持。说一说我们今年在做哪些反常识和反流量的事情。
第一件事,我们有三本书在创作,但一直没有出版。从流量角度,写书是效率最低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依然在坚持。这件事横跨了2023年、2024年和2025年,我们团队已经把自己的心智重新磨练过了,它让我们非常平心静气,对于什么事情都很有耐心。
第二件事,我们花了巨大精力做我们理解的商业对话和访谈。
现在网上的访谈多如牛毛,但不是每一条都是我所学习和喜欢的。我认为好的内容,是激发人性向善的部分,看完会感到愉悦和舒适。如果你看完觉得自己是个loser,很不对劲很焦虑,根本睡不着,甚至可能听了前10秒就感觉身体不适了,我觉得这不是我所理解的商业对话和访谈。
今天大家都在追求一种技巧,无论是表达的技巧,还是剪辑的技巧,特效的技巧,来触达其实你不需要触达的人,这可能也不是我要做的事情。我是一个古典主义的内容创作者,我认为好的商业对话和访谈,应该给一群人提供引领的力量,让他对所属行业有思考和启发,而不是看完之后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太行。
第三件事,做沉浸式探访中国标杆企业全国之旅。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中国太大了,在内容匮乏的时代,只需要扒拉一点别人的资料,改一改就可以了。但今天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会让势能衰退。因为你没有拿到一手资料,是站在外围吃别人吐出来的。我们只有真的走到企业的内部,才能够发现真相。
一开始我们邀约企业的时候,心里有点打嘀咕。因为现在大家都很忙,这几年生意都不好,到底有没有空陪你交流。但我们探访了50多家企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非常真诚地花时间来交流探讨。
这件事情对我们团队很重要,今天财经好像是一个万金油行业,随便扒拉几句话,拍一拍也叫财经,正儿八经去做调研,做访谈,做企业的分析,也叫财经。做后面的内容要一个月,而前面的把你的稿子洗一洗就结束了。今天你做了一个月刚发出来,他第二天就拍完了,流量是你的一百倍,这件事情是经常会发生的。我们到底还要不要坚持?我认为是需要坚持的。
这些年我们的团队换了一批又一批,大家都有不同的人生目标。很多人做着做着就会发现,入行的时候是因为喜欢,但很快就掏空了所学的所有东西,进入疲惫期。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创造出让团队接触到更多优秀企业的机会。
这种接触是真实发生的,你真的站在了千岛湖的船上,工厂的流水线上,真的看到了它的源头的一切,到了这个城市,所写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因为你有强大的输入来支撑输出。这件事情短期来看是又是个赔钱买卖,但是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做。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在做“立足中国看世界”系列。
我们今年去了雅加达,所有去的同事我都给他们明确的要求,要去观察便利店、小摊、商场,回来要交作业。那天我们是晚上10点多到雅加达,第二天我8、9点起床,已经有一批同事出去看了一圈超市了。大家去印尼的便利店买东西,都在疯狂记录,你看这个标签为什么不一样?包装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他这里不卖牛奶?等等等等。当时我们去了一批企业,有做供应链金融的,有做零售的,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我们梳理了很多问题,创作了几篇文章。怎么确定一篇写海外的文章是真的好,要看有当地人IP的评价。不能说你来旅游两天,就读懂这个市场了。我们不能用这种不审慎的态度做内容,虽然这依然是个赔钱买卖。
创造了走出去的机会,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还要多给钱。情绪价值只有情绪没有价值,现在年轻人也不吃这一套。今年我们给作者更高的激励措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其实是对更努力、更优秀、更犀利的创作者的一种不公平。所以我们很快堵住了这个漏洞,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发出去的总奖金减少,而是让更应该激励的人被激励到。
前几天有一个朋友提到我,他说:沈帅波曾说,一个内容创作者无法保证他的创作巅峰到底什么时候到来?可能你20岁写的爆款和那本书,就是你人生的巅峰了。一个作者,尤其是一个职业作者,你的巅峰作品到底什么时候到来?有可能就是你刚出道的时候就到来了。你的下半生到底怎么度过?其实就是不断提高作品的中位数。这可能就是一个职业作者的宿命,也是这个行业的宿命。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尽量创造好的条件,让作者能够写出更好的中位数以上作品。同时你赚的钱一定要远高于在别的公司的中位数,以及每年赚的钱的中位数要比去年多。但免责声明,你赚不到,这不能怪我。
第六件事,就是我们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沈帅波和他的朋友们。这是一个替代过去峰会的产品。它是一个超大型工程,现在是第一季,我们投入了非常多精力、时间、金钱在打磨SOP。
最后一点,回归以自主选题为导向的创作模式。追热点,可以说是我们公司2024年走过的一条弯路。我们可能是服饰里面的设计师品牌,要不断精进,慢慢变成一个高档设计师品牌,开进更多商场。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们觉得直播间的东西卖得这么快,我们也要干。最后既被商场抛弃了,也被原来的消费者抛弃了。
还好这条弯路没走多久,才3个月,我已经拨乱反正了。我非常努力地追了两个月,到第三个月已经得快抑郁症了,甚至就不想干了。
这张照片是我在波兰华沙街头拍的,是一个女生在拉大提琴。我在欧洲很多地方遇到了类似的场景。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创作、生活和游历世界是一体的。在中国,绝大多数人工作就是为了赚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兴趣”。周末吃吃饭,看看电影,其实严格来说不属于兴趣。
我们好像很不认同几种东西:工作是可以快乐的,想做的事情也是可以快乐的,休息是需要学习的。我当时在街头听了很久,我觉得她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后来我给了50欧元,拿了一张CD,拍了一条视频发到网上,比我怼着脸讲道理,流量大50倍以上。
当时这条视频的文案就是:要以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你的一生。
我做内容14年。过去内容生态是求同存异,可以有很多代表自己立场的观点。而今天我们在追求一种没有错误的表达,意味着多方算计取舍权衡,主要目的就是不被人骂,不被人攻击。
我们不再是一个内容创作者,而是变成内容骑手,每天生产大量的内容垃圾,来满足各个不同平台的需要。如果说伟大的电影导演出生在今天,那些奥斯卡得奖的电影导演到了中国都失业了。因为他的电影切入就二十秒,甚至几分钟一句台词还没有。我觉得这是内容的倒退。
心智可能是最后一战。我们现在做的播客节目,完播率在50%左右,一个人可能要听40分钟。这个时间你能刷接近200条短视频。有时候你根本都想不起来10秒钟前刷的那一条短视频是什么,但是你可以记住一期博客,可以记住沉浸式看的一部电影,一期访谈。
我认为今天能够穿越周期做成IP的,肯定不可能只做一个平台。一个真正的品牌应该出现在不同的场景和空间里面。这件事情有时候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无法永远保持高能输出,你不可能365天,每天都在超高能输出,还在不同平台输出。早上写一篇万字长文,下午录一期播客,再拍10条短视频,晚上再跟家人们做一场直播。
当然这过去一年,我努力挑战了这种生活方式,最后就会引来最后非常重要的一part:如如何走出抑郁症。它不仅跨时间、跨周期,还考验多平台的适应能力,考验心态,考验自我输压、自我输入和持续的精力管理。
我们是否能够真正跳出欲望和恐惧的枷锁。很多时候你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你很想做,很有动力去做,只是因为你很恐惧。恐惧被淘汰,有欲望实现数字上的暴增。牵扯了巨大精力去做一些你不该做的平台。
所以一个真正的IP应该是多平台操作的,但不是所有平台都操作,因为你未必适应所有平台。
这些我认为我们今年写得很不错的一些文章的标题。这些标题和我们前几年爆款标题有很大变化,它一个是宏大叙述,讲的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的具体事情。同时,也有对一些热点趋势的反思。
现在很多媒体都省去了调研和采访这两个步骤,所以最后大家生产的只是一堆雷同的内容物。它也是内容,但是它不是我们古典主义的人认为的内容。我们姑且就叫它内容物。
最终我发现有时候意义不一定是服务所有人,或许只是服务那一群人,以及更重要的,意义是让自己觉得有意义。让自己在做这件事情,能两眼放光,甚至能进入颅内高潮,这才是意义的本身。
如果你都觉得很恶心,生无可恋,打这份工要了我老命,我的命比咖啡还苦等等之类的,当你回首那段人生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浪费了生命。
这张照片是我在阿勒泰拍的,当时我住在一个民宿里,这个民宿的价格可能比我住的很多五星级酒店还要贵,但是设施肯定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那它到底卖的是什么?其实是一种综合的服务和体验。
有一天晚上我睡觉,突然听到脑门里有牛叫。推开窗,上面就是高山,远处是云雾,几乎住在了云端。那种感觉很难去描述,词穷无法表达。
我看到了一幕,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很日常,但是对我来说足够震撼:他们的员工在互相理发。在座的朋友们,你跟你的同事互相理过发吗?你跟你讨厌的领导不互相薅头发都不容易了。
那里可能是没有理发店的,所以最经济实惠的方式,就是大家互相理发。那一刻,阳光洒满整个山坳,远处有牛马,人们互相在理发。通过这个图,你还能看到这个女生是在笑的。这是我的年度最佳场景。
极致的效率,就会走向虚无。这两年中国的很多品牌正在消失,因为大家都进入了九块九时代。过去品牌的价值在于有各自的价格带,不同的价格带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不同的情绪支撑。今天我们认为不重要,什么溢价都是割韭菜。可最终护城河还是只有做品牌。同样做内容也是的,同一天讲同一个热点的稿子,全网应该有几十万篇,你怎么从几十万篇里面杀出重围?
正因为大家心里都知道,所以我们正在失去对自己职业的自豪,对工作的热爱和作品的欣赏。你知道自己正在生产一堆垃圾,所以你根本不会把这堆垃圾转给你的朋友看,那个分组只有老板可见。
所以在我做这个行业第14年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就觉得我可能快干不下去了。首先拼体力肯定拼不过年轻人,拼底线低,肯定拼不过一类人,拼创作力,它是有偶然性的。你到底该做什么?是不是赶紧就可以退休了,趁还没有特别糊。
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一个人,他叫徐霞客。
我们后来就定了目标:做商业界的徐霞客。
徐霞客出生的年代,中原大地正在打仗,饥荒四起。但是他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很富有的家庭。在那个时代无非就一条出路,要么考上科举当官,要么做生意。最好的路应该是第一条。他放弃了科举这条路,去做一个旅行家。在一个主要靠腿走,最多有马车的年代做旅行家,这件事情非常匪夷所思。
他基本走完了明王朝的整个地理版图。他最后一次出行带了两个仆人。与其说是仆人,不如说是他的老兄弟。因为这两个人陪伴了他的一生,不是单纯的雇佣关系,而是互相帮助的状态。有一个人半路偷摸溜走了,另外一个在半路死了。徐霞客就把他的尸体保存下来,背回了老家。
今天去云南再麻烦,也无非你所在的城市没有飞机,坐高铁到省城,坐个飞机。而徐霞客每次出门都要几年。整个国家当时到处都在打仗,他在这样的状态下做旅行家,是非常独特的人生。
当年明月写过一本超级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在书的最后一节的结尾,他突然提到了徐霞客: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就是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两三百年的明朝历史,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为什么会突然转到明朝末年的一个喜欢旅游的人的身上来结尾?
我试图去理解这件事情。我想是因为他经历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浮浮沉沉后发现,最终只有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才能找到属于你的意义。这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当然徐霞客在书里面提到了很多细节:在同一个时间点,山下的花已经开了,但是山上没有。其实今天我们很好理解,就是海拔不断的上升,温差不一样。西方人把它总结成大量的地理科学内容,而东方人把它写成了游记,这就是东西方的差异。
徐霞客无法逃脱出东方文人的世界观,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框架。我非常触动,也对自己做了反思。我们企业对话探访这件事上,接触了太多中国和世界的优秀企业。我在二十岁的时候也做过各种各样的生意,有成功有失败。可我依然对20多岁的自己更满意。某种程度上我也有那种局限性。
今年有一个领域大家吐槽特别多,就是预制菜。前些日子我和一个朋友录了期播客,他们公司是做预制菜的。他说的一个观点,让我大为震撼。
他是河南人。他说河南土地上有各种各样的粮食瓜果蔬菜,一到丰收的季节全部烂掉,根本运不出来。所有丰收的季节,都是充满苦涩的。自从有了预制菜,工业化解决了农产品的保存的问题,让无数农民不再苦。
那一刻对我的冲击很大。关于预制菜,我写过几十万字,还专门花几个月调研这个行业,想做行业的一本书。但我们从来没想到过这个角度,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做过农民,只能从商业效率,科技的角度思考。
所以为什么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是不是我们过去做的大量的行业调研和内容,只是完成了我们理解的调研,就感动的不行了,觉得自己已经躬身入局,很勤奋、很刻苦,但还是没有直击到另外一个角度上的真实存在?我觉得肯定是有的。
年中的时候,我去了一家公司,是雷士照明。原来是卖电灯泡的,但现在已经是一家照明解决方案的公司。他们的高管跟我说,电灯泡太普及了,根本不好卖。他们现在做酒店灯光改造,开发了一个能够模拟日照的顶灯,他说很多高档餐厅、酒店、shopping mall里面的商店都会用这种解决方案。我觉得它甚至可以出口到北欧。因为北欧此时此刻,有的地方已经进入极夜。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一个亚马逊组织的游学活动,到珠海的一家打印机公司,再次大受震撼。
我和创始人郭总进行了一些交流。他说当年珠海最大的打印机制造公司已经存在了。打印机分成两个赛道,一个是喷墨激光,一个是热敏打印,主流的几乎都是做喷墨和激光,但是有一个细分领域是热敏。
热敏打印因为市场不大,被头部公司几乎放弃了。但趣印科技就把这件事情坚持做下去,并且做大了,卖到全球。
在美国有很多需求。因为他们都住在独栋里面,有大量的物品要分类收纳。所以每家人都会买一个热敏打印机,给自己的箱子上贴标签。还有人买回来打印圣经。
在中国热敏打印也开始普及。一生奋斗的中国人正在打印什么?给孩子打印错题。过去在中国,它就是一个餐饮渠道里的小分类,慢慢它的场景不断扩展。当时郭总跟我说,他是第一批做通讯的大学生,跟他一起的同学,无论去华为、中兴,还是做经销商、通信行业,都发财了。他没赶上,后来淘宝也没赶上,所以做出海这一波他一定要赶上。这次探访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人生有的时候可能只需要把握住一次机会就可以了。
过去一年,我们团队飞了300多次,总里程超过120万公里,去了19个国家,看了50多个企业。我们希望今年打破这个记录,为中国民航复苏做出贡献。
今年我们还做了播客。在美国,播客已经影响大选。特朗普在今年竞选期间上了十几次播客,有几千万播放量,影响了几百万张选票。但在中国,播客仍然不是特别大众的产品。但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干了一年才1.6万粉丝,还不如我们有的平台百分之一的粉丝量。
但我觉得它很重要。录播客的过程给我提供了力量。我们这个行业就是一个兜售信息差的行业,这边听一点,那边听一点,拔拉一下再升个华,相信相信的力量,爱拼才会赢,就贩卖出去了。但年复一年,媒介形式多如牛毛,全民自媒体粉末化输出,会发现这一套已经走不通了。
我刚出道的时候,大家看google 、微软 、英伟达,只能通过少数媒体才能看到这些内容。今天一个县城的大爷通过AI问几个问题,就可以教别人了。只要你会提问,用AI立刻就能把稿子写出来。所以我们再用过去的路径做下去是没戏了,用过去的方法去做访谈也是没戏的,就问一些很宽泛的问题,你的愿景是什么,你们公司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些东西都没有用了。今天一定要问颗粒度很细的问题,AI解决不了的问题,聚焦在真正的信息差上面。
我觉得只有播客能把这件事做出来。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拍视频,不是每个人面对镜头都能自如表达。很多行业精英,当你把镜头往他面前一怼,就开始讲套话了。也不是故意要讲,因为他很焦虑很紧张。所以这是我们坚持做播客的一个原因 ,这是一个有长期生命力的方式。
一次一次地录播客,对我来说是自我修复,乃至于自我的救赎。他让你离开了信息茧房,进入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14年前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当时欧美流行一个词叫gap year。我下了一个断言,这种东西不适合中国体质。因为中国的一年等于欧美的十年,你错过一年,失去的机会是根本补不过来的。
问题的关键就在,我们从来没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做生活方式。我们这几代中国人几乎是在一个狂奔的状态下生活的。我以前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叫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句话几乎贯穿我的前半生,我赶上了就是我的,我赶不上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稀缺。但今天时代变了,这是一个高精神诉求低增长的时代。我觉得还是要过得精神健康一点,多出去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今年年头的时候,我定了做100期播客的目标。还是高估了自己,今年一共录了49期,所以我把这个目标挪到2025,希望在2025年中实现100期,年底实现150期,完播率能够达到60%。
就在我们这场活动前的一个月,我陷入了个人存在意义的精神危机。少年时候想追求的很多东西都得到了,觉得也就这回事了,很多得不到的,好像也不想要了。我们过去靠的是外力推着自己去狂奔,而今天整个商业领域都在降速,很多过去很多意气风发的朋友,见面都是明年上市怎么样,现在一见面就诉苦。听多了就是一个情绪的负循环。
如果真的把自己当机器,每一台机器都有寿命,很快就会变临期食品,然后就变过期食品。我想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明年公司就该解散了。我就在新闸路1340弄附近订了一个房间,那个房间巨大的落地窗是一个转角,可以看到太阳从升起到鼎盛,最后慢慢落下的全过程。
这些年我到所有地方旅游最关心的一个指标,就是能不能看到美好的日落月升。我认为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少数国王与庶民相同的体验。我的相册里面有大量的这样的记录,它们给我带来了最多的感动。
晚上我出去散步。过去几年,上海禁止摆路边摊,但最近又放开了。所以我就在北京西路的路口买了一碗炒面,加了一根香肠,两个鸡蛋。我就想起了我们创业的第一年,每天晚上加班 ,经常睡公司里。一到晚上就去买炒面。是不是同一个摊,我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味道口感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那是图文创业时代,我现在的视频编导,以前是插画师。今年年初,我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很严肃地深聊了一场。我说你就转型吧,你给我拍视频。这一年他给我拍了2T视频,同时我们的剪辑师也不容易,这得经历多少视觉的折磨,盯着一个男人看一年,挺难的。
有一天我走到一家面馆。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那碗面是3块钱,我那天付了14块。20年只涨4倍多一点,还是很公道的。上海房价20年翻了多少倍,这远远跑输大盘。
这碗面的味道是咖喱味的。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你们老家的牛肉面是不是咖喱味的?起码在一个上海人的世界观里,牛肉面就应该是咖喱味的。说到牛肉面为什么是咖喱味的,因为民国的时候有很多印度劳工把咖喱味带到了上海。后来上海援建河南的时候,去了一大批人,又把咖喱味带到了河南。河南人后来出来到上海开面馆,老乡带老乡,又把咖喱味重新带回了上海。
所以上海人理解的拉面,就是河南拉面,咖喱味。很多年后我吃到兰州拉面,都觉得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觉得这个面不太正宗都没咖喱味。到底什么是财经?这就是财经。这就是一个品类的发展和变迁的故事 ,但它来自于生活。
那个时候我每天中午放学,有时候我还能碰到我外婆 ,她自己一个人出来吃面。这个记忆在我人生中绝大多数辉煌的时刻,是想不起来的。但当你走过了很长的路,再也没有办法靠赚钱和出名来驱动的时候,它竟然是最原始的力量。
这是2024年微信公众平台成立十二周年的一张官方图,有两个字云“共渡”,很多经营了很多年的大号名字都在上面。进击波财经在这里出现了两次,这对于我们团队是非常重要的肯定 。
很多老粉都知道 ,过去的十几年我一直在做相关的事情。有很多十年的老读者,现在经常会给我留言,他们有的人可能当时是实习生,今天可能已经是企业的创始人、副总裁、高管,他没有忘记最初关注的原因,甚至能记得当时打动他的那一段话。
我们认为今天互联网的记忆是短暂的,但是文字有他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们坚持做下去的一个巨大动力。今天的人该如何回忆我们?微笑或沉默都好,最怕的是根本不记得你曾经来过。所以我会把优质内容做到我离开这个行业的那一天为止 ,就像徐霞客走到双足俱废。
吴健锋:我在亚朵当店长
接下来的这位嘉宾,是亚朵集团联席CFO、执行副总裁吴健锋。亚朵不仅是这几年酒店行业的黑马,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生活方式的品牌。我邀请他的时候,本来预设的内容是讲一些高瞻远瞩的故事。但是他最近的头衔有一些变化,从CFO变成了店长。所以今天,他将从一个店长的视角,来分享更为真实的故事。
以下是他和我的对谈。
沈帅波:在亚朵CFO做得好好的,你为什么会去当店长?
吴健锋:其实大家都很好奇我为什么会去当店长。首先是因为亚朵集团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内部也特别注重组织活力,有三制:轮岗制、竞聘制、任期制。我去当店长,其实是落实我们的轮岗制。公司的干部都需要从总部去一线轮岗。
我在这家门店当三个月的店长,是全职的。对我个人来讲,轮岗的收获非常大。但反过来讲,对公司而言成本也挺高的,毕竟付着一个CFO的工资。这也是为什么说,大家有时候去前线轮岗,很难完全脱离总部的工作。但我这三个月,除了一定要开的会,基本上都在店里。
现在很多投资人跟我聊的时候就约到店里边。我甚至会带他们去查房,看我们的餐厅。我相信大家通过这个过程,会更有体感,而且我也能够跟他们讲出更多真正的一线洞察。其实这对于理解一家公司更有帮助,而不只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
沈帅波:有什么业务相关的事,是你在店长之后才知道的?经历过至暗时刻吗?
吴健锋:CFO往往给外界的印象是比较冷酷 ,只看数字。我觉得一个CFO,肯定需要了解业务,更要了解一线。我进入公司的时候,创始人耶律胤给我三句寄语:一线的经验,一线的声音和一线的朋友。通过这三个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会更深。到了一线,能更多感受到温度,包括跟用户、一线伙伴之间的温度。这样才能把这些东西,反馈到未来的总部的一些决策当中。
一线的工作很琐碎,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服务用户的心。无论是在总部还是在门店,用户思维是互通的。
其实我觉得当一个店长比当CFO难,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店长是全能的,我们内部对店长有另外一个叫法,叫现长。意味着所有现场的事情都你来定,店里的方方面面,内部外部,对公司,对区域经理,对业主、加盟商、顾客,对所有的伙伴,前厅、厨房、客房、仓库......他是需要全能的。
我当店长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手机,因为每天要播报、分析前一天的数据。每天大家都追着你要数据。对于店长而言压力还是蛮大。我们内部有个吐槽大会,会有店长吐槽每天被at,数据不好问你为什么经营不行?做得好差两间满房,问你为什么没满房?满房了问你为什么价格做不上去?价格都做上去了,又会问为什么客户有差评?
所以店长需要把各方面都做的特别到位。公司、业主肯定是既要又要还要,要经营要体验,还得管控成本,最好颜值还得高。我有时候有一种无力感。今天流量就是不行,可能因为暴风下雨。但是这个无力不能作为理由。
今年年初,我和我们一个区域负责人聊,为什么这个季度的经营数据不好?他说因为1月冻雨,2月暴雨,3月因为1月2月的冻雨跟暴雨,樱花开晚了。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最终大家还要看结果。
其实酒店行业并没有什么高深的东西,就是每天一点一点的累积跟努力。一家门店的体验、服务、品质、客户的积累,肯定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不是说一天就能去改变的。
我有无力感的时候会做什么?如果今天的数据差一点,那我要调整明天、后天以及之后的价格,去盯紧流量,带来一些改变。我自己的体感,可能一个好的店长,对当天流量的影响不会超过5%。但是长期坚持下来,能够影响这家门店20%甚至30%的业绩。
流量不好的时候总觉得我应该做点啥,但其实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还是要靠日常的积累。有一次我们差几间满房,等到半夜两三点就是没来客人。前台的小姑娘说,我们是不是要上街去拉客。但现在也没这样的客人了,大家都是在网上下单。
我记得我到店后的第一天满房,是那家店开业之后的第一次满房,大家都特别开心。我在群里给大家发了红包,第二天给店里的员工都买了奶茶。我们的客房大姐还跟我说,店长以后别买这个了,太甜。哈哈哈,大家都特别开心。
沈帅波:过些日子你回去做CFO了,会有什么决策的改变,是因为做了这3个月店长带来的吗?
吴健锋:改变我觉得不光是CFO层面,现在我也负责酒店经营,很多制度的落地一定要考虑到前线的执行。比如定一个KPI,要卖会员卡,有没有真正的抓手?一线怎么看这个事?那一线可能觉得反正我也完成不了,就躺平了。或者可能会通过其他剑走偏锋的方式去完成KPI。需要对这些东西有所理解之后,才能制定更合适的KPI。
第二个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还是看到差距。今年我们集团内部最主要的主题叫“看到差距,解决问题”。如果不到一线,每天在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很难看到真正的差距。
我们原来可能会更多通过客户的吐槽、点评、体验官的反馈、巡店去看到客户对我们的期待。现在我们深入一线,能够切身感受到差距在哪。比如日常管理、对客服务、早餐、客房的流程有没有改进空间。可以把这些问题带到总部,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光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空间。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很快,工具的发展也很快,怎么利用数字化、信息化工具提高效率,更好地去服务客户?
还有一点是体验的一致性。经常有朋友订亚朵酒店的时候,会问我这家门店怎么样。这意味着大家踩过坑,不是每一家门店都能够给到完全一样的体验,肯定有个别影响到了品牌。我一直认为,组织活力是我们长期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明年我们也会更加关注,一线店长的活力怎么被激发出来。
沈帅波:这三个月你学到了什么全新的技能?
吴健锋:说到技能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铺床,但其实我没学会。但我学会了怎么把纸巾盒叠成45度角。
说到铺床,很多酒店会把被子压到床垫下面,纯粹为了美观,但其实特别反人性。睡觉的时候费劲拽出来,第二天早上啪又给你塞进去。我们是不会把它塞进去的,不需要讲究表面的形式主义,还是实用为主,解决大家真正的需求。
沈帅波:这3个月里面你遇到过什么难忘或者难搞的顾客?
吴健锋:最近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旅游,我们门店也接待了很多外国游客。有一次两位马来西亚的客人到了我们店里,从进入大堂开始,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对什么东西都很好奇。还让我特意帮他操作,怎么用机器人给房间送东西。到了房间之后,他们找开关,我给他们演示了一遍“小度开灯”,我永远忘不了他们惊讶的表情。
国内酒店的信息化、数字化是超过国外的。这也是我们这几年的一种弯道超车。当然国际酒店集团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比如标准化的服务。
至于难搞的客人,我觉得不是客人难搞,是我们的客人真的有时候挺关心我们酒店的。有一位铂金卡的客人,他每次入住亚朵酒店,都会留下很长的点评。那天他入住的时候,第二天一大早就在餐厅“视察”。别的客人都是去拿吃的,他会把整个餐台转一遍,试试锅的温度,看看水是不是加满了,还拍了好多照片。
我就觉得这个客人不一般。他直接过来说想跟店长聊一聊。我说我就是,就开始跟我提意见,说你们这个应该怎么做,那个应该怎么做。我在别的亚朵酒店,看到有什么样的做法挺好的,建议你们借鉴一下,跟我聊了两个小时。大概几天之后,他就给我们门店写了一条很长的点评。我们也很珍惜这样的客户。
方圆:我在东南亚做投资
今年的创业圈 、风投圈 、私董会 、总裁班,大家提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出海 。有人说不出海就出局。而我看到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一出海就出局。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审慎、仔细、严谨地研究过这件事情。
所以,我邀请了方圆,她负责过天猫国际东南亚业务 ,现在在一家专注东南亚投资的机构做风险投资。她看过至少2000个项目,竞调过1000多家企业。2024年,她跨国飞行了48次,在东南亚待了126天。从她的视角,我们能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东南亚。
以下是她和我的对谈。
沈帅波: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你观察到东南亚出海这件事发生了哪些变化?
方圆:我在新加坡读书的时候还没有出海这个词,那个时候国内遍地都是机会。当时我唯一能见到的中国品牌,就是快乐柠檬。不像现在,中国的茶饮 、餐饮早就已经攻占了新加坡大大小小的商场。
2017年我做天猫国际的时候,应该是整个中国人去东南亚出境游的顶峰阶段。那时候我每个月都会去泰国出差。回来的时候都会在机场多预留一个到一个半小时左右,看看中国的游客在那边买什么。
当时大家对东南亚的商品,尤其是泰国的商品抱有巨大热情。比如青草膏、老虎油、美妆面膜、燕窝之类的保健品,还有乳胶枕、乳胶垫。有些留学生在当地做代购,有些中国人去泰国那边谈代理,把泰国产品卖到中国,甚至有些跟源头工厂合作。
但这些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出海,它的受众还是中国人。我2020年开始做VC以后,最初一两年出海的企业也没有那么多。但是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明显感觉去的人越来越多。这几年我去印尼、越南,会发现航班上人越来越多,感觉东南亚已经挤满了焦虑的中国人。
我们现在看到大量的中国消费品会去东南亚。有些会选印尼或者马来西亚作为第一站。选印尼可能大家都比较好理解,因为它是整个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市场,有三亿人。那马来西亚是为什么?马来西亚的人均GDP跟中国基本接近,意味着不需要在产品价格上做太大的调整。它还有700万华人,他们的口味以及很多的习惯跟中国接近,不需要做太多的本地化的事情。
另外,小红书最大的海外市场是在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一共700万华人,有400万月活在刷小红书,意味着可以用熟悉的渠道种草,启动难度也会容易一些。
所以选择市场没有标准答案,需要从几个维度考虑。
第一个维度,你是想从零开始做,还是基于国内业务,或者国内已有的产品去东南亚拓展第二增长曲线?
第二个维度,你的投入的程度和你愿意投入的时间有多久?
第三个维度,你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有些人可能会想,中国太卷了,我去东南亚可以偏安一隅,做个大王。但事实上就像波波老师说的,现在国内的卷王都已经在东南亚了,这件事就不成立了。
最后一点,也可以加一些比较感性的分析。创业太苦了,大家还是要尽量选择一个自己相对喜欢,并且能够长期待的地方。因为东南亚的每个地方,环境、饮食、文化都不一样。
沈帅波:如果只注意一个点 ,最重要的建议是什么?
方圆:只给一个建议的话,就是大家还是出来看一看,最好多来几个国家,多逛逛走街串巷,看一下本地的业态,跟本地人,本地从业者,甚至可以跟中国已经过来的前辈们交流一下。当然我觉得来之前还是要做一些功课,千万不要像背包游一样说走就走,对每个国家的当地文化、历史、传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举个例子,今年有餐饮的朋友问我说,我想去印尼考察一下餐饮,我定了时间大概是3月底到4月初。我一听就很愣,因为这正好是当地穆斯林斋月期间。本地的穆斯林从日出到日落,既不能吃东西,也不能喝水,很多的餐馆都关门。这个时候来考察餐饮 ,就像是外国人春节来中国出差一样,看到的不是常态。约谈本地人也会比较困难,因为很多人在斋月期间比较饿,会大幅减少工作时间。
总之,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都很不一样。我每年年初会做一个日历,把东南亚几个国家的主要节庆标记在上面,方便规划出差。即使是这样,有的时候也会防不胜防。比如我上个月去印尼,就莫名其妙多出来一个公共假日,其实是因为选举。
沈帅波:因为中国很卷,很多人认为我们已经是卷王了,无论是信息化、数字化、组织都领先于东南亚。所以很多人觉得我是来降维打击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方圆:确实国内市场很卷。能在国内崭露头角,说明积累了非常多的认知,但也不是说你在东南亚就可以横行了。就拿奶茶店举例,大家会觉得东南亚奶茶比中国好做,因为它一年四季都是夏天,没有淡季。
事实情况是印尼每年11、12月会开始雨季,一般会持续四到五个月的时间,对奶茶生意是有很大影响的。有些奶茶店营业额会降30%到40%。因为雨太大,大家不方便出门。气温的问题越南也有,北部比如河内靠近中国,是有冬天的。
奶茶还有一个比较反常识的,就是东南亚的蜜雪冰城。大家觉得蜜雪冰城国内卖得最好的是柠檬水,但是在东南亚最受欢迎的是冰淇淋。很多东南亚人眼里,蜜雪冰城不是奶茶店,而是冰淇淋店。
大部分印尼的蜜雪冰城门店,冰淇淋脆筒、圣代两样加起来,可以占到70%以上的销售。所以如果你一心要去那边卖你觉得国内很厉害的产品,也会遇到问题。所以我觉得出海最大的风险在于不知道风险在哪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过来看一看。
沈帅波:本地化管理问题怎么解决?
方圆:首先大家不要去营造一种对立,在一个公司里面,我们是中国来的,你们是本地的,你们本地的都特别懒,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我可以分享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在印尼做连锁咖啡小车生意。回本周期相比开店来说要快很多,所以这个模式很多印尼本地的咖啡或者奶茶连锁也会用。但是本地人都会觉得,管理小车的售卖员是个非常难的事情,因为他每天都在四处跑,监控不到。我经常在街上看到同一个品牌的三辆车扎堆 ,在那互相聊天,有的时候太阳很大,就不出来卖,找一个树荫躲着玩手机。
所以他要管本地人,应该是难度更大的事情。但是这个朋友在国内有非常丰富的管理地推销售的经验,就把这一套管理经验复制到了印尼。他每天就会把小车司机分成不同的组,每天有个龙虎榜PK。引入了国内早晨会晚分享的模式,每天早上打打鸡血。下班以后大家坐在一起,卖得最多和最少的小车司机都要上来分享今天收获了什么?
这么一套流程下来,效果非常好。竟然会有印尼本地的员工,因为自己小组PK快要输了主动加班 ,真的是闻所未闻。所以虽然不同国家的人价值观或者卷的程度不一样,但人性还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我们在管理本地员工的时候,尽量从不同中找到相通的地方。
沈帅波:除了本地化,你认为出海东南亚还有哪些大的挑战?
方圆:很多人出去的时候,想的是做这件事情,但是可能三五个月以后调整了很多,甚至完全做了别的事情。我其实认为是一件好事。因为不管你再怎么做前期调研,很多事情确实只有做了才知道。有些洞察也只有吃过亏以后才会有。
再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在国内是做折扣连锁超市的。最开始吃亏的时候觉得可以在印尼做,因为街边的连锁业态sku丰富度不够,价格也没有优势,陈列也有非常大的问题,所以他就开始做了。
但是做起来以后,发现本地的连锁企业家底都很雄厚,钱很多,对周转不敏感。同样的位置,本地人的租金就是比他便宜,甚至可以便宜一半。因为本地人更懂行情,也更知道怎么去议价。
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城市对行人是非常不友好的,很少有人在街上走,所以很多的消费是一个目的地消费。就我知道哪个地方有什么店,我就摩托车骑过去。这对养店这件事情很不友好。在国内开新店,可以线下做造势活动,可能一个星期就可以让附近的人知道,但在印尼就很难。因为大家都是摩托车路过,嗖一下就开过了。
沈帅波:作为一个风险投资机构,肯定不能只赚一点毛利的生意,因为你们的投资的估值体系不一样。那你们到底是怎么去抓机会的?
方圆:众所周知,这两年我们这个行业非常艰难。波波老师也问到了痛处。东南亚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市场,因为它不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细分赛道是有机会的,但是我们对规模肯定是要有合理的预期。它的天花板肯定跟国内没法比的,所以原则上我们要投早投小投便宜。
我们今年看得比较多的,是关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几年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感,东南亚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推广支付二维码。信息的数字化、电子化,可以做一些门店销售情况的分析,也给商户提供了供应链金融的机会。小商户在东南亚是非常缺钱的,也很难和银行借钱。这方面中国人做很有优势。因为在这个领域,国内的解决方案已经非常完善了,而且大家也有大量的实操经验。
大柒:我在大自然里成为亿万富翁
接下来的这位朋友非常特别。因为我们做财经这么多年,也采访过很多亿万富豪和百亿身家。但以我的观察,快乐的人不多。
今天这位朋友,她叫大柒。很多年前,她是我合伙人上一家公司的同事。在我们要开始创业,做湃动这家公司的时候,她有两条路:一个是留在一线城市,第二个是去新疆在阿勒泰开民宿。她选择了第二条。七八年过去了,她开得怎么样了?
今年我去了一次阿勒泰,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幸福和富足。所以我今天把她请到现场,来讲一讲另外一种人生。
以下是她的分享。
亲爱的朋友们,我叫大柒。我要分享的是关于我和大自然的故事。我的主题就是“我在大自然里成为了亿万富翁”,这句话我说得非常有底气。
我自己的故事是从新疆阿勒泰禾木开始的。今年年初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火的电视剧叫《我的阿勒泰》,拍得就是我们这一片地方。大多数的游客去禾木村,就会去我开民宿的这个村子里。
禾木还有个名字,叫神的自留地。这个村子是被大自然包围的。可以说大自然已经侵入了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节。我站在这里跟任何人讲话,远处就是雪山、老鹰、日照金山、晚霞。
这里的房子都是木头做的,就地取材。从这个村子走到下面一个乡镇,骑马要骑两天。所以他们的所有东西,包括生活用品、出行的工具、储存用品基本上都是用木头和皮做的。我现在的家在这个地方,我会把木头编上12345的号。如果我要换地方了,我就把房子拆了,在另外一个地方盖。
我最开始在禾木只有仓库里的一个小床位,4年过后有了自己生活的小木屋。你们如果没有去过,就不知道木屋的含金量有多大。
我做民宿的地方一开始没人租,我觉得这么好的地方真是太浪费了,可以开大窗户看到雪山。这就是信息差。因为当地人很注重房子的保暖性,想不到原来还可以做景观民宿。
禾木有非常极致的四季,而我也从大自然中学到了很多。比如关于颜色,可能小时候学的就是24色,赤橙红绿青蓝紫。但是到大自然里面后,才发现绿有很多种的存在方式。我现在对颜色的理解,全都是跟真实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
这里解决了我心里很大的困惑。现在做任何事之前,我会问:“我到底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我自己想要干什么?”不会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者赞美去做一些事情。
我还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一件事——喝野酒。酒应该什么时候喝?女生应该少喝酒?这件事情在我这里没有那么大的标签性。
每个人有不同沟通的方式,可能有的人是音乐,有的人是画画,有的人是美食。酒确实是我与大自然沟通的一个很好的媒介,跟大自然交朋友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当我看到美景时我会觉得:哇!大自然好漂亮哦!这么壮阔,我应该怎么去表达我的赞美?——那就喝一杯吧。
我会把酒放在结冰的河面上,用剪刀在冰面上凿一个酒杯大小的形状,把酒倒进去,趴在冰面上拿吸管喝。有一种地球都是我的酒杯的感觉。你觉得多少钱才能买一个地球做酒杯?所以我觉得我真的很富有。
在大自然里面,你会发现生物真的很多样,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状态。我在禾木待了6个冬天,但是这个冬天我又有新的收获。
毛皮滑雪板是那边很古老的放牧工具。今年我就拿毛皮滑雪板去山上走,突然发现这简直是一片立体的白色海洋。下雪过后整个山跟海面一样平,穿上毛皮板了过后,就非常自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雪花,雪花真的有太多形状了,在石头上结冰、在河面上结冰、在不同的温度里结冰、在树上结冰、在窗户上面结冰,都是不一样的。
我为什么觉得我自己像是亿万富翁?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无数生命的排列组合。就像我刚刚给大家描述的场景,有山、有动物、有树、有雪、有时间等等。因为这些无数的生命组合,你不知道它会发生什么,每一个瞬间都是奇妙的。
听完我的分享,大家有没有对新疆感兴趣一点?如果有人开始感兴趣了,我就很开心,那我们一起都在大自然里成为亿万富翁吧!
张涵:急诊取栓,生死两毫米
接下来的这位朋友,来自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医疗行业。 这些年在中文互联网上, 医疗行业出现了毁誉参半的情况。很多朋友把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妖魔化。
国内医疗行业有一家公司叫心玮医疗。这家公司成立8年时间,致力于国产脑卒中的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今天,我们邀请到心玮医疗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张涵,跟我们分享他在这个行业的经历。
以下是他的分享。
大家好,我是来自心玮医疗的张涵。我和波波老师认识是在3年前了,那时候我们正在准备香港IPO。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公司虽然上市了,股价也从原来的发行价跌到了地板上。
这几年大家听到的都是内卷、产能过剩,还有消费降级。公司内部上上下下,也面临着各种焦虑和压力。心玮医疗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医疗器械公司,创业8年时间,我们一直在和一个古老的疾病打交道——脑卒中,俗称中风。
得了中风的病人,轻则口歪眼斜,手脚不听使唤,重则瘫痪甚至死亡。几千年来,我们人类一直都在和这个疾病作斗争。而我们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就是用在脑卒中的急诊和手术治疗方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每4个25岁以上的中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会发生脑卒中。中国的三大死亡原因中,脑卒中排了第一位,超过了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占比达到22%。
在中国,平均每10秒就有一个人突发脑血管疾病,平均每28秒就有一个人因为脑血管疾病离开,每年有将近400万人发生脑梗。直到今天,10个重度卒中患者里面,只有一个能够在治疗后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大脑是我们人体最精密的器官,它支配着我们的运动、感觉、情感、思想。在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面,密密麻麻分布了非常多血管,把这些血管连在一起,长度超过160万公里,是地球到月亮之间距离的4倍。
在这些密集的血管里面,血液流过给我们的大脑,提供氧气和能量。这里的血管比其他部位的血管更加纤细脆弱,一旦脑血管发生了堵塞或者破裂,供血停止超过5分钟以上,脑组织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死亡。
在医学上,引起脑血管堵塞或者破裂的疾病就叫脑卒中。在生物学界,只有人类会发生脑卒中。因为人类脑血管的直径只有1到2毫米,所以哪怕是一颗米粒大小的血栓堵住了血管,就会引起脑血管的堵塞,造成脑卒中。
取栓手术的诞生,正是和这种疾病作斗争。脑血管一旦发生堵塞以后,大脑因为没有血液供氧,会以3.8岁每小时的速度衰老,直到死亡。所以发生脑梗后的6个小时,被称为取栓后的黄金时间。病人需要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手术。而手术时间往往只剩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里面,医生需要快速找到血管堵塞的位置,把血栓取出来,开通血管。
去掉一系列到医院以后复杂的检查时间,留给医生进行手术的时间只剩下90分钟。在这90分钟里,医生要和时间赛跑,把病人从死神的手里面拽回来。
目前在很多地级市医院,甚至是县级医院,我们都能看到医院的急诊大楼上标着“卒中中心”四个大字。为了能尽快开通血管,从2017年开始,我们国家就一直在建设卒中中心,为脑卒中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缩短手术时间。
目前,国内已经有2000多家卒中中心,取栓手术一年能挽救10万人的生命。这些数字背后,其实离不开一线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要知道取栓是一个急诊手术,也就是说一年365天,一天24个小时,都要有医生守在手术室里。
无论是我们正在熟睡的清晨,还是举家团圆的春节假期,一线医务人员都需要在任何病人到达医院的时候,快速穿上10斤重的铅衣,在辐射线下,在方寸之间的手术台上,在两毫米的血管里面,跟死神抢夺生命的主权。
过去这些年,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医疗行业的诟病,有很多关于从业人员的负面评价。但是当我们自己和亲人患上疾病的时候,他们才是我们可以依赖的天使。
其实从2015年取栓手术被写入临床指南,到现在也就不到10年的时间。对一个医疗技术来说,十年是非常短的时间。但是我们国家的取栓手术,在这10年里面增长了10倍。
2016年的时候,心玮医疗成立了。当时乘上了取栓手术发展的东风,一路狂奔。经过五年的研发,我们产品在2021年上市,公司也在当年完成了香港上市。当时公司拿到了很多投资机构的资金。举目望去,满眼都是鲜花和掌声。
但是当我们的产品走向市场的时候,很快就被教育了。这个看似充满机会的市场里面,我们的产品销售举步维艰。因为在我们的话语体系里面,一旦一个产品和生命搭上关系,就是无价的。
取栓手术是一个四级手术,也是风险最高的手术。2023年发布的医疗服务项目指南里面,取栓手术的全名叫做筋皮穿刺脑血管腔内取栓术,这项手术的技术难度评分是87分,风险评分是88分。
医生在这样子的手术里面,会选择熟悉的进口产品。而进口品牌的溢价,会导致手术的救治费用非常高。一台手术下来,往往会接近10万块钱。而这10万块钱里面,光医疗器械的产品费用就超六成以上。给到医生的人工费用,只有区区的几千块钱。即便是这样高昂的定价,想要让医院把产品替换为国产平替,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2024年迎来了医疗集采,其实就是一次对进口产品的祛魅。2024年初,河北省联合9个省,对28个品类的医疗器械做了集采。其中就包括我们取栓手术用的导管和支架产品。这次集采的结果,导管降价90%,取栓支架降价60%,一些进口品牌直接退出市场。
任何集采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面,批评指责像潮水一样在很多的媒体上蔓延。但是我们想一想,让老百姓用上实惠的,物美价廉的医疗器械产品,难道有任何的问题吗?
中国每年只有不到10%的脑梗病人接受了取栓手术的治疗。除了病人不知道这个手术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手术的费用。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一台10万块钱的手术,即便是在医保比较好的省份,病人自己也要付到两三万元钱,甚至更多。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特别对于一些农村的家庭来说,两三万元可能就是他一到两年的收入。所以高昂的取栓费用
常常会让病人家属放弃治疗,采取更加保守的方式。
集采以后,手术费用降低了一半以上。物美价廉的医疗器械产品,会给更多的病人带去生的希望。集采中标以后,我们的产品进入了辽宁。在辽宁、广西、贵州、云南、青海、新疆这些地方,使用我们产品的医院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我们的团队走到这些市场里。和更多原来只使用进口产品的医生有了交流。
这些医院不仅仅在我们熟悉的省会,还有很多远在县里面的医院,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比如贵州黔南州的独山县和平塘县、毕节的纳雍县、广西梧州的藤县、河池的东南县。随着我们接触的医生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这样一句反馈:你们的降价是对的。只有这个价格,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才能做得起取栓手术。
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即使作为一个在商场里面饱经毒打的生意人,也难免感到动容。医疗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守护。
这几年脑卒中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有一半的脑卒中的患者不到65岁。其实到了我这个年纪的中年人,已经开始进入高危人群的范畴了。4年多前,我从金融行业跳槽来到心玮医疗。这几年来,接到最多的同事和朋友的电话,就是寻医问药。
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生死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他的地位、财富、年纪和家庭是怎么样子的,在突如其来的疾病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无助的。
作为一个生产医疗器械的公司,我们不能只关注远方的诗歌,还要去看眼前的苟且。我们在看400万卒中病人的生死之前,得先保住公司400多个人的饭碗。我们得发得出工资,建得起厂房,买得起设备。有利润了,才能做得出更多有性价比的产品。
所以每一年我们都会面临一个选择题:是要规模还是利润,钱是去投研发还是做分红?因为这几年我们跟股东聊的时候,大家可能更关注的是拿到手的分红,不再像3年前一样再去聊情怀、梦想、宏大的愿景。投资人会跟你说OK,你想做情怀,那老板你自己花钱去做,不要拿我们的钱来买单。
但其实去掉医疗这个定语,我们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制造业企业。追求利润是每个企业的天性,也是每个企业的职责。好在有了集采,虽然集采以后我们的产品价格下降了,但是销量有了非常大的增长。在刚刚讲过的那些省份里面,我们的产品都在以2到3倍的速度增长。这也使公司的经营业绩,在经过3年的低谷以后,逐步在今年下半年有了起色。
生命是无价的,但是医疗它是有价的,但是这个价格应当合理。因为医疗不是普通的资源交换,更多的是在交换病人的希望和信任,以及医生对生命的敬畏。
徐达内:2024年,我发现“苟”不是个办法
接下来这位朋友,是新榜创始人徐达内。他从2014年开始做新榜,到今年刚好穿越了10年周期。我们邀请他来讲述这十年的心路历程,以及他站在媒体老炮角度,如何看待过去的一年,和未来的一年。
以下是他和我的对谈。
沈帅波:新榜的业务很多,可以先跟大家梳理下现在的业务吗?
徐达内:我们的业务分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从营收规模上来讲,我们称自己是中国最大的社交内容达人营销公司之一。第二,我们也是中国领先的内容资产软件企业之一。
用通俗的讲法就是,企业找自媒体达人去做广告卖东西,我们就做当中的桥梁,从策略到投放、数据回流都是我们做。还有一个,是围绕企业建立内容资产,帮企业培养自己的达人。包括今年大家讲得比较多的,老板做IP,或者全员做内容。在这个领域里,我们提供数据产品和内容营销服务。
沈帅波:新媒体行业这几年也变成传统行业了,你怎么看待这个行业的新与旧?
徐达内:我们这个行业的新和旧永远是相对而言的。2014年新榜成立的时候,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当时影响力最大的那些门户网站,还有秒拍。还有人记得秒拍这个平台吗?说起做短视频,秒拍比抖音还早。现在这些都变成旧事了。
2018年之后,视频和直播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原先属于图文的影响力和注意力。视频和算法这两件事变得非常重要。视频是介质方面的改变,算法是流量方面的改变。
图文时代,微信公众号带来的内容创业之春,很大原因是通过订阅制实现了内容跟渠道的合一。这是多少内容工作者一生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景象。但短视频时代,算法又极大地改变了局面。
从去年开始,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微信公众号打乱了原先的订阅关系。一个反直觉的事实是,现在微信公众号的流量是上升的。因为公域来了,有很多来自看一看的流量。
我们今年有很多新增的10万+,或者流量特别好的,并不是来源于我们过去传统的社交裂变,它可能没有严格意义上触发社交里面的刷屏,但是它触发了看一看,这流量比社交大多了。
我们公司有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叫新榜,大概有100多万粉丝。每年我们编辑部的主编都会定KPI,争取一年出两个10万+。为了激励他会有奖金。
但是在2024年的上半年,我发现发不起奖金了。他一个星期出两条。他跟我说,有时候自己都搞不清楚为什么这篇就10w+了。以前没有看一看的时候,编辑心里是有数的,但是现在有了公域这个随机因素,根本无从判断。
2014年我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有一些人就是挣平台流量补贴的,不是自己做商业化。2014年到2016年,有大批这样的号,构不成IP和达人。现在随着公域流量的出现,这个生意有点复活了,就靠信息流的广告赚钱。
以前我们讲达人,怎么都得是一个大号吧。虽然在不同平台上,大号小号的定义不一样。从两年前开始,有个特别明显的趋势,所谓的机构达人,尤其是腰部的,日子确实没以前好过了。客户更愿意选择小号,我们叫KOC。
商单仍然是绝大部分自媒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KOL的投放金额是在下降的,KOC兴起了。比如沈帅波老师是一个专业的内容创作者,今天还会出现保险代理人,房地产中介也在做内容,就是我们所定义的KOC。
沈帅波:新榜今年挂牌了新三板,有什么计划?苟着不是办法,那不苟的话怎么干?
徐达内:我猜很多嘉宾都会说今年好难,我们也一样。虽然费了一些波折上了新三板,但其实对我来讲,过去的两三年确实在苟。在充满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在等一些机会,以不变应万变。比如一个新的业务能不能搞 ,一想可能要亏钱,影响当期报表,那算了吧。这个业务好像明摆着在走下坡路了,但还是在赚钱,先不要把他干掉。
但是今年之后,我自己的心理上有一些变化,会觉得苟不是办法。就像打游戏一样,身上只剩三滴血了,就决定猥琐发育,三滴血熬到胜利。现在发现3滴血是不可能过得去了,得想办法找到一个血包。
对我来讲,2024年是挺难的,但也有容易的一面。
我觉得最难最焦虑最纠结的时候,是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时候,因为你在跟时间赛跑。到了2024年,特别是年中之后,我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意识到苟不到终点。当你做出决定以后,反而很多事情就变容易了。
因为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瞻前顾后,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虽然有可能折腾了以后会加速死亡,但是至少对我来说,躺平肯定会死亡,折腾一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当然,要避免瞎折腾,那是另外一个命题。
沈帅波:这个我很有共鸣。折腾是一个人活着的特征。尤其当你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和信心,就是因为没有探索和征服新的东西。早些年大家杠杆上得特别猛,这几年又杜绝一切投资,房贷什么都要提前还掉,过上完完全全没有风险的日子。其实这又感觉像你把所有的希望打了个包,卖给了神。
徐达内:我有时候觉得我们太过于追求绝对安全。中国人有句话叫“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但你真的愿意为万一付出一万的成本吗?没有绝对的安全,自行车骑起来才不会倒。你永远不出门,就永远不会发生交通事故,但你可能不出门吗?
沈帅波:所以我们今年具体来说,做了些什么新的尝试?
徐达内:过去KOL的一条广告单价可能是50万,KOC一条500块甚至50块。那就意味投放采买业务更加碎片化。为了应对这个,我们的组织结构也要做出调整,使得人效比更高。原先两个部门现在可能变成一条线。使各个职能在同一个组里,让他们的反应更加敏捷。
在产品端,我们也做出了非常多的调整。我们的产品服务了非常多的集团性企业包括房地产、汽车。有企业用我们的产品管理1万多家门店的直播。
我们今年6月推出一个产品叫升量通,用于管理外部评论。举个例子,今天看看网上是不是有人在骂沈帅波老师。里面有AI能力总结评论。我们现在还在开发一个功能,评论区有个ID骂你,你难道就没有好奇这个人到底是谁,看一看这个人过去是不是持之以恒地在骂你,是不是一个专门来黑你的人。这些东西我们在利用AI做。
沈帅波:我们今年的主题叫请回答2025 ,2025年你会怎么过?
徐达内:这个问题太难了。2024都还没给我一个很好的答案。我的合伙人曾经讲过一句话,关关难过关关过。逃是没用的,躲也是没用的,苟是更没用的。就想办法一个坑一个坑地填呗。
我们在2024年完成了一件事情,就是产品能力有很大提升。2025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有信心。哪怕和2024年同样难,我们也能够做得更好的一点。
最核心的两点,一个是降本增效。我们在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长沙都有办公室,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效比。这是已经穿越整个2024年的命题,2025年一定会达到。第二个就是在AI、出海这些新方向上,一定要有一些新的,能够产生实际价值的东西。这是我给2025年的一个答案。
秦朝:行业下行,人越要烟火升腾
接下来这位朋友,是餐饮老板内参的创始人秦朝。他在2013年创立了餐饮老板内餐,现在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面,餐饮老板内参已经成为中国餐饮老板们必看的平台。今年 ,他又搞了一些新的事情,拍纪录片。
这是一个人人都在拍短视频的时代,很少有人反向去做纪录片。所以我们今天把他请过来聊一聊,做餐饮老板内参的十几年,以及现在的思考和规划。
以下是他和我的对谈。
沈帅波:过去这一年,你觉得经历了什么比较重要的节点性的事情?
秦朝: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件事,是做了视频转型,拍了一个餐饮的纪录片。这件事情很大程度改变了我自己,甚至改变了我们公司。一直苦苦实现不了的内容转型,在今年好像找到了突破点。
沈帅波:听起来很古典主义。你是怎么看待一个内容从业者,今天面对这种极致效率的流量时代的心路历程的?
秦朝:作为一个内容创业者,其实一直讲极致效率,我觉得是反作用的 。尤其是我们这样做垂直领域,做的不是快餐的活,更像是一个中高端精致餐饮的活。需要像匠人一样,每天琢磨内容。虽然我们做着新媒体,但如果抛开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写字这件事情,是没有任何科技很活可以替代的。
沈帅波:那你会焦虑吗?
秦朝:坦白说是没有的。我曾经最大的焦虑可能是这三年,短视频带给我的冲击跟焦虑。因为大家都知道短视频时代来了,那我们作为图文时代崛起的一个公众号,也做到了所谓的头部,但总感觉短视频这个风口被我们错过了。
三年前大家都在做短视频的时候,我们也非常焦虑 。大家都在做直播的时候,我们也盲目下场。但这期间其实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因为我总觉得这个事情不是我得心应手的,也不是我内心特别想做的事。
我动员全公司的人去做直播,结果没有人做,最后就逼着自己去做,特别尴尬。你直播的目的是啥?最后是要卖课,还是要带货?当时可能最流行的是卖一些线上知识付费产品,但我们的产品不适合在直播场景下卖,因为客单价比较高。但是好像你不做直播,会踩不到风口,被短视频的趋势给甩掉,所以硬着头皮去连线。每次我内心都要做很长时间心理建设,做了整整两年。
短视频也一样。也给大家制造一些焦虑,说不做不行,不做内容就转不了型。但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转型。自己写脚本,开始一个人录,录得特别的尴尬。我始终融入不到短视频的规则里面,就觉得图文时代的微信公众号就是我的终局了。
我以前总认为文章改一改就是视频脚本,但是根本就玩不转,流量特别差。会让你觉得这么拍是不是自杀,十多年积累的IP影响力,会不会因为这样就被葬送掉。
我后来慢慢变得不太焦虑的点,就在于我认真复盘了一下,发现回归到特别常识的一个事情,就是当你在追逐一个风口的时候,其实你自己并没有独立的思考。你只是觉得这是个风口一定要上,很有可能做的全是无用功。
我又认真考虑十年前做内参的时候,是找到了一些对标的逻辑。那时候餐饮自媒体不是最热的风口,最热的是营销号,美食测评、探店。我如果当时做这个,就跟现在做短视频一样会面临流量焦虑。所以当时我做了一件同样古典跟传统的事情,不去追逐流量,做B端的影响力。
面向餐饮行业最高决策者的内容特别稀少。当然没人做可能是因为难做,门槛高就自动筛选掉了很多人,是难而正确的事。
我们从互联网行业出来,而大量的餐饮老板对互联网不太懂。我们认为这是个机会,找到一个信息差,用互联网的知识打差异化。你给我讲餐饮,我给你讲互联网。后来就积累出来套路,你给我讲餐饮,我给你讲互联网;你给我讲火锅,我给你讲快餐;你给我讲快餐,我给你讲正餐。我们始终在找这种差异化,给自己一个能够立足行业的支点。
其实整个过程里边,并没有太多流量焦虑。因为餐饮老板这群人基数本来就少。当时我们有一个理念,做餐饮老板里有影响力的内容,让少数的头部老板看到我们。哪怕只有100个人看,也是很大的成就感。
沈帅波:那你现在做纪录片,有什么方法吗?
秦朝:纪录片跟刚才说逻辑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短视频玩不转,走流量这条路我们不擅长,那就放弃掉。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内容。以及你自己要怎么做,才是舒服自然的状态,不违背你自己的性格、喜好。
我喜欢看两个纪录片,一个是《十三邀》,一个是《舌尖上的中国》。许志远其实也是一个不太外向的人,但是他为什么能做长视频?前几季他跟很多嘉宾聊天,甚至也很腼腆。但是他做了100期,做了8年。这让我幡然醒悟。哦!居然一件事情能做100期,而且他的状态越来越自如,片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我们就在分析,能不能做一个餐饮版《十三邀》,在餐饮行业找一些对象,去跟他们聊。哪怕是你不懂,跟他们请教,把这个东西记录下来。哪怕镜头在晃动, 过程中有很多卡壳,但是我觉得真实的力量,是最能打动人的。而且也是我最愿意的,哪怕是一些尴尬的瞬间,呈现给我们过去积累的用户。
沈帅波:你觉得现在餐饮企业的生意到底是什么情况?
秦朝:今年拍纪录片对我改变非常大。 我以前还挺I人,内向社恐,今年因为拍纪录片,会非常自然地主动向很多人邀约,跟他们对谈。每一集里边都会有3-5个嘉宾,而且是全国各地,从哈尔滨一直拍到云南昆明。
所以这一年,我们接触的大量老板都会问一个问题,就是今年到底生意怎么样?我们接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都是30%-40%的下滑 ,保守一点就20%的下滑。从单店盈利甚至利润都是下滑的状态。但是我们看到官方数据,1-10月中国餐饮行业大盘还是有5%的增长。增长点在于门店数的增长。
沈帅波:那你觉得出路是什么?
秦朝:当然现在有很多出路,大家在过去两三年里边已经在用了。比如下沉、出海。大家认为下沉市场是一个巨大的红利跟机会,但事实上现在下沉市场也很卷。出海,两三年前大家都去东南亚,包括欧美日本。但今天我们已经看到在新加坡,很多中餐品牌已经林立,甚至开始出现内卷跟淘汰了。导致各种人工成本、租金成本都在上升。这两个红利本来是增长的红利,破局的出路,其实也变得快速内卷了。
沈帅波:餐饮还有一些什么细的变化?是真的做好的人有机会的?
秦朝:今年9月份开始,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些还不错的店 。如果把目光放再细一点,其实是有一些逆势增长的红利的。
比如看去年的数据,波动非常明显,1月是旺季,3/4月出现了震荡,5/6月又是一个旺季。但在20124年的前10个月,除了1月份稍微旺季,其他的几个月全是躺平的状态。那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我理解为过去几年的餐饮生意模型失灵了。有效的模型是什么?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消费降级,大家都理性务实了,出现了低价平替。CBD的那些高级白领、金领也下沉了。
很多行业其实比餐饮更难,他们可能遭遇的冲击是毁灭性的。但餐饮行业的特殊性在于,需求永远都在。只是需求变了,从35块钱的消费变成了20块钱的消费,甚至9块9的消费。需求侧变了之后,对应的就是供给侧没有发生及时的变化。
为什么我过去干了5年10年好好的一个店,突然就没生意了?其实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改变自己,去迎合现在的真实需求。第二种就是等吧,去等待新的所谓的复苏。
但凡是能够满足需求端变化的,比如在火锅领域出现了比海底捞便宜40%-50%的平价火锅。60块钱的人均消费,也开在商场了。这些品牌在过去的三四年里边逆势增长,成为新的品类头部 。
餐饮行业的确是一个实体投入比较重的行业。这个店一旦装修完,很多老板是不愿意变的。改菜单意味着改供应链,重新换一套系统也挺难 。供给侧的转身很难,但是需求端的变化又很快。
沈帅波:行业观察者和和媒体从业者这两个身份之外的你,觉得这几年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秦朝:我创业十年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做了一个所谓的头部媒体。我人生最大的收获是3个孩子。
所以当你邀请我的时候,说不要爹味。我当时就懵了,我是三个孩子的爹,身上的爹味最重。我以前喜欢出差,但自从我有了三个孩子之后,尽可能把时间精算一下,更多的时间我愿意陪陪孩子,陪陪家人。以前我还比较羞于谈这个,但我现在觉得这是挺幸福的一件事。
我们这十多年,更多研究观察的是连锁餐饮品牌。我现在对于很多标准化的,可以复制的东西,是带有一种崇拜的。这也会影响到我的生活。举个例子,大家能想象我这一个月每天的早餐是一样的吗?我每天早上的规律就是,送完孩子上学,就会去固定商场的一家星巴克,停完车用手机下单,再去离星巴克不远的一家面包房去买一个牛肉三明治。这个服务员也认识我,以前还问要不要袋子装,后来不问了。之后到星巴克,咖啡就做好了。
有一天让我特别惊喜,当我走近星巴克,咖啡已经出现在我经常坐的位置上。我瞬间感觉到温暖。这个瞬间是我今年最大的触动。它意味着这个咖啡师对我是熟悉的。我每次去他都会跟我打招呼:秦先生来了。
一瞬间让我想到了内卷。因为今天餐饮行业内卷严重,丧失了很多温暖的场景。我今天的主题叫:行业下行,人越要烟火升腾。跟这个场景是有很大关系的。行业都在讲效率,极致性价比导致行业价格战,就会触发羊毛党,还会导致所有的店员非常忙碌。导致这个生态闭环里边,每个人其实都不满意。
餐饮其实是个服务行业,体验就没有了,人味就没有了。这是我觉得行业最大的问题。
李雨白:我为什么选择播客赛道做财经?
大家都知道我今年在做播客 ,其实我过去都没有做过播客 ,是这一位朋友带我入了门,她就是知行小酒馆的主理人李雨白。
知行小酒馆是全中文播客的TOP1的财经播客,我在那里录了4期,非常有幸其中一期是今年苹果官方分享最多的播客。为什么我们要做播客?我觉得其实这是一个内容回归本质的过程以及趋势。所以我今天请来了李雨白。
以下是她的分享。
刚才听波波老师的介绍,不知道为什么似乎听出了一些怨气,好像是我把他拽进播客这个坑的。不过确实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我跟波波一共录了4期节目,几乎每一期节目都得到了我们听众非常非常多的喜爱。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咖啡馆,突然有一个陌生的女孩跑来找我。
她说:“你是雨白吗?”她听声音认出了我。
我说:“是。”
她说:“我经常听你们的知行小酒馆。”
我说:“太感谢了。”
后来我就问她你最喜欢哪一期节目?她说她特别喜欢沈帅波做客的很多节目,觉得他说话特别有意思。
可能也是这些机遇,我把它反馈给波波老师,也让他觉得播客这个事情很可行,义无反顾的扎进了这个坑。
知行小酒馆是有知有行出品的一档播客节目,我们关注投资,更关注怎样更好地生活。2024年,我们一共上线了3364分钟播客节目,陪伴超过百万名听众度过了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这一年里我们聊过历史,聊过当下,试图从纷繁复杂的财经世界里,为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找到些许启发。
今年是知行小酒馆的第四年。2024年我们播客的听众数量翻了两倍,小宇宙平台的订阅数从46万涨到了90多万。截至目前,是小宇宙订阅数最多的财经播客,也是全站订阅数第6的播客。我们在不断的精进,希望能够对得起我们听众的时间。
在过去的一年里,很多人都来问我,这些数字都是怎么做到的?这么多做财经内容的平台,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播客这个赛道讲财经?今天我就用6段故事来给大家讲一讲。
当你听到财经播客这四个字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
是和投资大佬谈笑风生,还是一个专业主播解读房地产新政或者美联储加息,再或者是一个看起来很严肃的人给你点评市场变化、选股鉴股。
在我们看来,财经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关乎着我们如何生活得更好。而播客,就是以更加温暖真实的形式与听众建立联系。这种伴随感带来的温暖,是其他形式很难替代的。
财经内容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会显得很冰冷、很抽象,但是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其实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的听众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碎片时间里,感受到主持人和嘉宾的声音陪伴,就像是有2-3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在耳边低语。
我问过我们的听众,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时间听我们的播客?
很多人是在早晚高峰通勤的路上,他们已经习惯我们的声音陪伴着他。也有一些朋友会选择做家务的时候,有我们的声音陪伴,会让他觉得更安心。
我要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我和波波,今年完成了职场人转型三部曲。其实最开始我们录的时候,还没有想到这个系列名。
但是当我们录完之后,意识到这些节目有一以贯之的主线。因为现在有太多人在焦虑,我的工作到底未来还能不能持续的去做?有没有可能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万一哪一天我的工作干不下去了,是不是可以找到我的第二条曲线?
我们把它称为开个小店、开个小号还有创个小业,用三期节目深度探讨了开店、做自媒体和创业这三个流行的转型方向。
自媒体的那一期成为苹果播客2024年度分享最多的单集节目。在小宇宙平台上我们这一期的播放量也超过30万,应该也是我们今年最火的一期节目,特别感谢波波。
不夸张地说,我身边每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都听过这期节目,波波在里面讲了房东模式、温启动、信息差供应链这些词,都成了我们听友争相做笔记的词汇。
波波是一个非常勤奋的自媒体人,最早他写文字,也做过其他的一些内容尝试,后来又从公众号转到视频领域。其实他在每一次的转型中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正是这么多年的积累让他给我们贡献了这么好的内容。
开个小店、创个小业也能属于财经内容吗?因为传统我们理解的财经内容集中于专业领域,大多数服务于投资机构或者高净值人群。往往我们会觉得如果里边有一些看不懂的术语或者数字,就很专业了。
但是播客的特点是能够使这些内容触达普通人。它可以用亲切的语言、日常的故事,让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还可以和听众建立情感连接。比如分享普通人的创业故事,传递的不仅是财经知识,更是一种可以复制的生活方式,为我们的听众打开看待世界的新视角,甚至找到他们生活和职业的新方向。
我要分享的第二个故事是“大橙子的绿植店”。大橙子是我的前同事,他在北京的一个小胡同里开了一家小小的绿植店。
很多人会说财经播客不应该尽可能的请大佬、牛人吗?这种普通人开店的故事值得拿出来分享吗?
当然值得。
在日复一日的朝九晚五之余,每个人多少都想过哪天不干了,有一些养活自己的小生意那该多好。而大橙子抢先走出了这一步,为我们打了样。
他是我认识的最靠谱的互联网运营之一,几乎所有合作伙伴对他都是零差评。当他决定离职的时候,我心里窃喜,感觉机会到了,邀请他加入我的公司。他十分感动但拒绝了我。
当时他拿到了很多大厂offer,也一一拒绝了。在我意料之外的是,他选择开一家小小的植物工作室。小到顾客如果超过3个人,店里就有点转不开身了。
互联网追求的是流量,速度就是生命。但绿植是出了名的慢生意,而且他开的还是实体店,能活下去吗?
当时我非常怀疑,还有一点更让我诧异,别人离职,糟糕的和前司闹得老死不相往来,好一些的相忘于江湖,但也仅此而已了。但是大橙子不是这样,他创业,前同事们纷纷给他加油鼓劲,动不动去他店里消费,包括前老板们也纷纷发朋友圈给他打广告。罗振宇甚至在自己的跨年演讲中讲了他的故事。
我们这期节目就是在他的绿植店里录制的。被这些生机盎然的绿植包围着,感觉特别的舒服、自在。他也毫不藏私地和我们讲了,自己开店3年来的宝贵心得和踩坑经验。
比如开绿植店该怎么搭建供应链?怎么选品?如何控制成本?如何找到客户?如何借助各种资源低成本宣传推广?如何用文案给植物赋予意义?如何抓住节日营销的窗口期?
前不久,他跟我说这个圣诞特别开心,因为卖得太好了。他做了一个手工圣诞树,每天的订单爆棚,天天在店里特别开心咔咔做手工。当然他还跟我分享,如何保证自己的初心,不被生意的压力给吞噬。
至今仍然有很多听众跟我表示,这期节目是他们的最爱。不少人专程去他北京的店里参观,询问他的开店经验。
截止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听众给我们留言说,你怎么找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开店故事?每个人都觉得非常有意思,给他们很多启发。这说明真实自有千钧之力。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经验,真实的话语分享,自然就能打动别人。
聊完了两个故事,我们再抽身出来看一看播客市场。目前,财经播客在我看来仍然是一片蓝海,财经播客在中文播客市场上仍然处于较为早期的发展阶段。
如果你上网搜一搜现在流行的中文播客,讲财经的内容可能还是在给你讲某一个品类的投资,或者是一些资产配置上的建议。我们缺少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经济的解读。事实上,财经播客完全可以从家庭理财、职业规划等贴近个人生活的角度切入填补这些市场的空白。
而且播客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它是碎片化内容的替代方案。短视频虽然可以很快吸引流量,但缺乏深度和结构性。播客可以给大家提供更完整的知识框架,帮助我们的听众从长期的角度思考问题,建立属于自己的投资观和财富观。
有几个数据是我邀请别人录播客的时候经常用的。一个优质的短视频停留时长通常是15秒。公众号文章阅读时间有多长?我取了一个中间数90秒,但是你知道一期播客的平均收听时间有多长吗?起码在小酒馆,这个数字是超过45分钟。
这意味着做一期播客等于别人读30篇文章,看180条短视频。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哪怕是你最喜欢的爱豆,你有没有可能一口气看完180条他的短视频?
播客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很少有人提及,就是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沉浸式的环境,击穿一个人的心智,让你想表达的意思深深植入他的心中。
2024年让我非常骄傲的另外一个瞬间,是我们的五险一金系列完结了,这一系列节目从酝酿到录制再到完整上线,经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但是我付出的努力得到了非常丰厚的回报。
五险一金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财经话题之一,但它充满了复杂的术语。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发现,虽然几乎每个人都需要面对五险一金,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细节和规划空间。
而这个领域,恰恰是财经播客能够发光发热的地方。做这个系列之前,我发现没有任何一个播客系统的给大家讲清楚过五险一金,甚至有一些科普五险一金的视频,里边有很多的细节是错的,这让我们觉得更有义务来科普正确的知识。
那在这个系列里,我们用7期节目深入解析了五险一金的方方面面。首先就是基础知识,扫盲什么是五险一金?他们分别覆盖了你的哪一些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六期和第七期讲的是失业保险和工伤险,灵活就业要了解的事情。工伤险那一期其实是我特别引以为傲的一期节目。我觉得这期节目实在是太重要了,但它恰恰是整个系列播放量最低的一期。在这里呼吁一下大家,不要等到受伤了再来听。在制作这个系列的过程中,我非常惊讶,五险一金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却又如此被低估和忽略,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从政策解读到实际操作,每一期节目的上线,都会引发一波经验分享大会。我们的听众不仅会分享自己的心得,还会帮助彼此解答疑问。这种双向的互动,让我感受到财经播客的意义。不只是我们单向输出信息,更是给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这个系列的成功让我们更加确信,财经播客不仅可以讲宏观经济、讲投资理财,它还可以深入到每个人生活的细节当中,真正的去给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在五险一金系列完结的那一天,我和团队小小地庆祝了一下。因为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我们未来不断深挖实用性内容的动力所在。财经播客它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生活工具。
接下来要分享的节目,是过去一两年小酒馆重复收听次数最多的播客之一。如果说过去一年,哪个嘉宾对我的生活工作方式产生了特别大的影响,那张云帆肯定是其中之一。
张云帆是网易博客和YY语音的创始人,他也曾经担任过完美世界的CEO。2023年,我们在他的家中围绕着芒格之道展开了深度讨论。
2024年我们再见面。他从半退休的自在生活回到了职场一线,成为了字节游戏业务的负责人。
这个转变本身就是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故事,当他接手字节游戏的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非常多的人重听了我们的节目。因为我们的那期对谈,是大家能够深入了解他思想、想法的唯一途径,甚至有非常多的自媒体转载了我们的内容。
我们2024年的这次聊天,其实脱胎于2023年他节目里的一句话。他当时是这么说的:“只要你掌握了时间管理的方法,对待普通人就像砍瓜切菜。”
这导致非常多人呼吁他再来小酒馆讲时间管理。而我从他的分享当中,也得到了关于如何高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深刻启发。他提到时间管理的最大陷阱,就是我们总被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牵着走。
比如说,你该怎么样做职场规划?你该怎么样择偶?你接下来你马上要毕业找工作了。你不可能在毕业的前一天才知道明天要找工作了,这个事情变得重要且紧急。你是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天就知道,4年后要找工作,那这4年你就可以用来好好准备。没有必要把这个重要的事情拖成紧急。
我从来没有从这样的角度想过。他有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刻:你做的所有准备可能就是为了那一刻、那一天、那一件事。如果你没有准备,那一刻就不会到来。
这种观点让我们的听众感到很振奋,大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时间分配。我们今天的努力或许不是为了眼前的回报,而是为了未来积蓄力量。
做了快4年的播客,我会发现播客赛道赋予了财经更多的可能性,能让我有机会从不同维度解构这个世界,也让我在探索财经的道路上收获了更多的共鸣和启发。
前面我讲的还是我们录制节目的经验,但事实上听众们,包括整个外部世界带给了我的更多的启发和惊喜。
通过播客我可以更好地传递有知有行的投资观和价值观,和我们的听众、用户共同成长。也因为播客我们有了很多奇妙的连接。
2024年10月,我在小宇宙的漫游日参加活动,那天天气非常冷,还下了很大的雨。但是我没有想到,有几百名听众来到了现场和我们交流,向我们表达感谢,这让我非常的感恩。
有一个女孩,她在前段时间给我寄了一封信,满满的两页纸都是手写的。她还在上大学,应该是两年前开始听我们节目,因为小酒馆她开始规划自己的零花钱该怎么花。因为小酒馆,她听了性别经济学,听到对女生来说,最有价值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的教育。于是她坚定了自己读研的决心。
她说因为听了我们的节目,对自己更有自信,对未来更有确信感。她规划了自己的第一次旅游,第一次看到了海,在海边听着我们的节目,她感觉非常开心。
我没有想到,我们的节目,居然能够如此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这也让我非常感恩,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还开始了视频播客的录制,把嘉宾邀请到我们的摄影棚,在镜头前进行交流。
选择播客赛道讲财经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场漫长的坚持。最后,我很想把齐美尔的一句话送给大家:金钱是通往幸福的桥梁,而人不能栖居在桥上。
谢凯:重生之我在阿富汗种松子
当你听到阿富汗的时候,会想起什么?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些固定的画面。但是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朋友,他跟我们讲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的故事。他是谢凯,盐津铺子董事长助理,松冠品牌主理人,也是中阿松子合作推动者,他现在正在阿富汗管理一个松子工厂从0到1的搭建。
这段故事是很多朋友问我,今年听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的时候,我第一秒就想到的事。所以我把谢凯请到了现场 。
以下是他的分享。
我在阿富汗重生之旅的开端,现在回想起来还挺孩子气的。我一直想做一些英雄感的事,当初毕业后在体制内待得好好的,也有一个非常幸福美满的家庭,偏偏要下海创业。左折腾右折腾,完全走向了爽剧的另一面,破产了老婆跑了。
在本该一蹶不振的时候,我碰到了人生意义上第一个雇主,三一集团。当时它正在数字化转型,请了一拨又一拨互联网大厂的高管们来出谋划策。但最终都铩羽而归。
我当时就在想,我都已经翻船了,那不如来三一翻身。时代的巨浪意外地溅到了我。从未涉足过互联网的我,将三一重卡在互联网上卖爆了。1000台重卡,31秒就一抢而空。当时有人唏嘘,你们卖卡车比卖包子还快。我们也开创了大型工业品互联网营销的先河。
后面来到盐津铺子,从卖卡车、工程机械到卖小零食,也顶着一个董事长助理的一个头衔。但是我没有被这虚无遮蔽,选择打出人生第二卦,去世界最危险的地方阿富汗种松子。
在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有珍稀的阿富汗象牙松。松子这个品类可以做到5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但还没有巨头。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好的一个增量机会。同时,无论是采收端的加工运输、还是深加工端,都未经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充分洗礼。这个项目,正好是我作为跨入到食品行业的新人,绝好的练手的机会。正是因为这个项目,我爱上了这个行业。
当时来阿富汗,我们基本上走的都是山路。环境最恶劣的时候,整个人都是翻江倒海的。在阿富汗,我无时无刻不在越野。在山里面,我学会了如何搭行军营,如何野外生活,也学会了如何做一手阿富汗兄弟们也喜欢吃的饭菜。
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我在中亚、中东、非洲一带的时候,感觉不到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感。他们上来都会有一个动作,握手、拥抱或者碰肩。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候,有一点肌肤的相亲,似乎能够拉近距离。同时,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山里碰到陌生人,他们都会上来很热情地跟你打招呼。
我记得在乌兹别克斯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非常热情地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在阿富汗也是如此。所以本质上,这个国家对中国是友好的。尤其是我们到了大山里,想找地方住宿的时候,当地的村民会热情地把我们邀请到他家里。甚至会把他们家的羊肉、鸡蛋拿出来分给我们吃。在这样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是有脉脉温情的。
我在外面感受到是,我们明明在干一件涉及到中阿合作的大事,这些军官们怎么能够说停就停?他们经常带着一张地毯,无论到哪地毯一铺,在树荫下、猪圈边、河流边,就可以完成一个微小的下午茶。
原来轻松其实是并不需要很多东西 ,一张地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在阿富汗久了,我还挺喜欢那张地毯的。坐下来那一刹那,我整个人就松弛了。
我跟霍斯特松子协会会长一起签署了阿富汗首份行业标准。大家都知道巴西松子,但无人知道阿富汗松子。其实巴西松子的主产地就在阿富汗。为什么叫巴西松子?是因为阿富汗常年战乱,没有正常向外出口的通道。所以阿富汗的松子会先运输到巴基斯坦以西地区,再从这个区域出口到全球。因此巴西松子,其实是巴基斯坦以西的松子。
这个品类里的主品种叫西藏白皮松,巴基斯坦占了大概20%左右的产量。但是巴基斯坦的松子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远远不如阿富汗。
阿富汗的主产地在霍斯特、帕格地亚和帕克迪卡。霍斯特松子协会就是主管的这三个产地的大协会。我们与会长一起共同起草了这份行业标准,希望能用一些力所能及的行动,帮阿富汗松子正名。
我清晰地记得,在阿富汗的山里,大概是第三次下山的时候,有个村长一直拉着我,说一定要带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学校。我老听他说学校,但说实话我一直没有看到他们的学校。
直到那次我才知道,他说的学校原来是一个露天学校。阿富汗的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有一道深沟巨缝。普通民众的生活水深火热,没有油没有电没有煤,冬天很多人烧火都是问题。那座山是真正的不毛之地,什么都没长,可能仅有的农作物就是松树。
他们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都极其匮乏。大部分的学校还是露天的。所以我内心是真的被撞击到了,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想做一点什么。
虽然我只是个商人,也希望能做一些以商助善的事,不仅是自己在商业上有一些发展,也想来帮助到社区。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在朋友圈发了几条推文,说我有个项目,想在阿富汗的大山里面盖一所学校。但是我现在只有想法,缺少设计师跟建造师。
没想到我朋友圈有人当真了。建筑师阿甘老师找到我,我就给这个“傻子”办了签证,买了机票,把他从4000公里以外发射到了阿富汗的大山里面。
我们想着来就来了,得干一点事。但是如果按照我们的想法,去为孩子们造一所学校,到底是他们想要的吗?我们陷入到了深思。后面经过讨论,我们决定用参与设计、建造的方式,来共同做社区营造,让孩子想象中的的学校成为现实。
阿甘老师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说,可以画下你们任何想要的学校的样子。后来我们陆续收到很多美好的作品,里面有飞机、花草,是在周遭环境里所缺失的。尤其让我吃惊的是,当我们把孩子的画作全部堆在一起统计分析的时候,发现好多小孩子画的画,不是那种高楼大厦的建筑,竟然是一个个的方盒子。
我再次被撞击到了。我就问一个孩子,你为什么画的是一个个的小格子。他跟我说,这样就不会破坏树。所以就有了我们现在的设计图。房子是依托于地形,没有破坏生态机理,没有砍一棵树。我们希望这个房子是从森林里面生长出来的,不是一个外来品,显得格格不入。
我本来以为,拿着这幅作品去见他们国家领导人会被嘲笑。阿富汗人到处都是这种土房子,怎么还给我盖个土房子?第一次提案的时候挺忐忑的,结果几个部长加一个国家领导人全票通过。
阿富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一些大的矿产项目,动辄就是好几亿。我们是一个不足200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为什么能够获得那么多的关注?大使多次动情地对我说,希望松冠项目能成为中阿合作的标志性的项目。中阿两国的大使,其实都相当于我们的同事。在我们项目需要的时候,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来帮我们振臂高呼。
阿富汗是一个被山地覆盖的国家,人类只是聚集在山间的峡谷地带而已。我当时在调研松子的时候,尤其在看松塔的时候感受很深。我明明看到了那座山头,就在我肉眼可见的不远处,但我却花了半天才到了那片区域。山高路陡的地貌把这个国家的疆土切割成无数碎片,从而形成了部落式的自治模式。
我喜欢打篮球,但是我去阿富汗之前对篮球的记忆,就停留在读大学的时候。那个能够在空中飞的我,有10年没出现过了。但是我在阿富汗爬了一年的山,很意外地发现我突然又能飞了。
我就在思考,山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阿富汗长期在战乱和动荡里徘徊。这片山脉也见证了这个民族在痛苦中的挣扎。挣扎背后,我想也隐匿着希望。
山的存在,帮助这个国家保留了一盏微光。同时,也让这个国家难以成为一个国家。我想在历史伤痛的褶皱里面,其实应该也隐匿着一份叫生命的冲动。那是对生存、复兴、对挣脱历史重负的本能渴望。
也许这片山静默无语,见证着阿富汗的千年历史,见证着这个国家的伤痛。他在等待一个契机,超越当下的困境与局限,在废墟与荆棘中开辟通往新生的路。
尾声
有一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如今是一个失去坐标的年代,所有的信息通过一秒钟就集中压缩到了你身上。你的一生可能只是别人的一秒,这种幻灭感是没有任何一个古人可以体会的。
所以今天难的不是生存下去,你可以靠吃垃圾食品活下去。但是你如何真正的活下去,其实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我想以这一句话作为今天直播的结尾,这也是我自己给到2025的一个答案 。
我们第二季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