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关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消息。自然资源部门计划在2025年初步建成实景三维中国,相关方案已发布并得到积极推进。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面临数据涉密等问题和技术瓶颈挑战,以及如何让政府决策和生产调度充分利用实景三维数据的问题。同时,对比国外在倾斜三维地图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指出国内相关建设以及应用的计划已经落后于国外十多年,并呼吁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计划
自然资源部门计划在2025年初步建成实景三维中国,城市三维模型对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开发边界进行覆盖。
关键观点2: LOD1.3级三维模型
LOD1.3级三维模型是一种带贴图的体块模型,通过卫星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和自动贴图,形成基础三维模型效果。
关键观点3: 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
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正在推进,计划使用新技术方案支持实景三维数据,以便政务和公众能真正感受到实景三维的价值。
关键观点4: 实景三维数据的应用与挑战
当前实景三维中国在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涉密问题影响数据共享和使用效率,以及需要更多的示范应用来探索场景和牵引作用。
关键观点5: 与国外情况的对比
国内实景三维中国的整体建设及应用计划晚于国外十多年,互联网大厂有能力投资建设整体实景三维,并呼吁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
正文
今天在政府的网站上看到了一条关于实景三维的消息,在全国测绘法宣传日上自然资源部门强调计划2025年初步建成实景三维中国,而且通过最近的一些公开的报道来看,国家层面正在加快推进实景三维建设。
当然,这本身就是计划的一部分,自然资源部2023年发布过《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该方案明确2025年要实现“国省市县协同机制初步建成,城市三维模型(LOD1.3级)对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开发边界覆盖,5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和生活规划可通过线上实景三维空间完成”。
其实对于这个LOD1.3级的说法我是第一次看到,我看了一些地方公布的成果以及一些相关厂商的产品方案上来看,这个LOD1.3本质上是一种带贴图的体块模型,目前的一些产品方法就是通过卫星影像相对来进行三维重建,提取体块,然后再对白模体块通过纹理库进行自动贴图,形成很基础的三维模型效果。下图引自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城市LOD1.3级城市三维模型的效果。
但是LOD1.3这和我们理解的倾斜三维风格的实景三维效果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应该是当前条件下比较容易快速达成的一个效果,而根据计划全面的实现实景三维中国需要等到2030年。
当然我关注实景三维中国其实主要关注的还是实景三维上天地图的进度,新华网8月29号的报道其实也提到了这件事,方案计划2025年95%的用户使用公众版地图的测绘成果,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基本完成。
实景三维本身也是一定要配合着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则相应的政务部门以及公众才有可能产生「获得感」。我为什么对开头的报道有兴趣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因为没有太好的获得感,实景三维中国这件事似乎已经开始有些日子了,包括最近举办的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上也都有专门的板块来讨论,但是大部分时间给我的感受还是:「说的比较多,应用感受比较少」。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作为信息化的承建商配合业主去协调3D数据做应用过程很困难;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我们也没有途径能够接触到这些成果,我也查了一下实景三维中国推动的比较早的一些地方天地图平台也基本上看不到实景三维的成果。
而要让应用方能够感受到,就必须要要依靠新一代天地图平台的建设,为什么要强调是新一代天地图呢,当前版本的天地图在技术上基本上还是使用比较老的2D技术方案,传统的版本其实用的都是
标签进行瓦片的拼接。
后来升级了一个版本,前端框架换成了mapboxgl,但是mapboxgl本质上是一个2.5D的前端框架,还不能够支持真三的瓦片,所以单就这点来说,目前的天地图技术体系是需要经历一番真三化的升级,所以这也应该是有了《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吧。
从我个人的经历上来看,实景三维这件事在当前无论是非主管的政府部门还是公众其实都没有很强的「获得感」或者「感知」,主要还是由于涉密问题的影响,从各种推动的政策文件上来看,实景三维中国在规划上都是要支持千行百业的应用,应用价值很大,但是实际上一生产出来就只能趴在生产单位的特殊网络环境中,也不敢拿出来。不拿出来,没办法发挥数据的价值;拿出来了,又怕担责任,大家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就只能等明确的规范,现在这个数据其实有点类似「烫手山芋」了。
我经常看一些会议上,一些主管的单位都有困惑不知道倾斜三维做出来了能有什么用,其实我个人一直觉得这个说法是不太对的,到底有什么用是需要把数据共享出来,然后让各行各业大家去探索和使用,而不是建设单位去规划场景,这是一个滚动的过程,探索出好的场景才会有跟好的牵引作用,推动平台本身的建设。
搞GIS的经常会在一些时空平台的建设中规划一些啼笑皆非的示范应用,其实这些示范应用根本就没有示范的价值。
即使是高德或者百度也未必能够规划出他们今天地图产品的所有应用场景吧。
之前还有一个做大健康产品的产品经理找我沟通,希望做一个结合LBS的健康产品,他说下来我都觉得脑洞大开,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认知盲区。
估计是由于涉密这个原因的影响,国内的两大导航电子地图其实也没有在其数据产品中添加倾斜三维的数据,但是从国外的情况来看,Apple Map和Google Map其实早在2012年就已经在其地图中添加了倾斜3D数据的使用。
比如Apple Map在2012年的时候就已经发布了其倾斜三维数据,当然这个数据产品苹果将其命名为Flyover,打开卫星影像图层则可以使用,截至 2024 年,Flyover已经覆盖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的 29 个国家/地区的350 多个城市和国家公园。
Google Earth最早是使用用户生成的3D模型,但是后来为了和率先使用倾斜3D的Apple Maps和诺基亚Here地图竞争,所以他们在2012年的Google Earth 7中也使用倾斜3D方案替代了了用户生成3D模型方案,后Google Map则是将Google Earth中的倾斜3D数据整合到了卫星影像图层下。
所以目前国内实景三维中国的整体建设以及实景三维的大众化应用的计划已经晚于国外十多年,而且我个人觉得也错过了相对比较好的时机点,其实从国外的建设情况来看,在比较合适的时间点下,互联网大厂其实是有能力去投资建设整体的实景三维,而且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公众地图一定是图商来建设才会有更快的建设效率以及数据分发使用效率。
也希望相关的政策法规能够尽快完善,让政务以及公众尽快感受到实景三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