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ni
:
社媒的整体变化也会对消费者产生很大影响
,在2018、2019年的时候,自媒体和短视频都是刚刚兴起的,还没有到随处可见的程度。但现在的话,小红书是我最常用的搜索引擎,我会在小红书上完成搜索、种草、乃至购买的行为。以前在小红书上更愿意相信大博主,随着商业植入逐渐增多、个人消费观念变化,现在我更愿意看小博主乃至素人分享,听取更多“真实”的声音。
这个变化在品牌看数据上也有所体现。以前品牌会通过电商上消费者评价去了解一部分消费者的感受,进而去调整配方或沟通场景。近几年,
品牌方也更关注社媒上的声音
,除了小红书,还有随处可见的短视频,这种碎片化的快速传播方式,让消费者的认知和选择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K大
:
其实你说的这个情景可以归总为“
社交媒体上的祛魅
”,以前更喜欢看大博主分享,现在更喜欢看素人笔记和评论。
以前的新锐品牌成长公式,多少篇素人笔记+多少篇达人视频+头部主播的带货,这个打法在现在已经有些过时了。消费者知道素人、达人、主播都是有利可得的,不一定客观,所以寻求一些
第三方的中立测评
。
最近我跟博主分享行业动向时发现,讲解成分的短视频很少用口播型了,更多的是去实验室。
消费者看了这么多年的种草,变得更敏锐了,会小心分辨广告带货和真实推荐,品牌必须要应对这种变化。
来此知势Demi
:
“祛魅”这个词很有意思,我会觉得
祛魅的前提就是我们对它“赋魅”了
,尤其是高端美护,很多人购买的出发点就是身份认同和审美悦己。哪怕购买后的感受不好,我可能也很少去社交媒体上贬低。你们是怎么看待从赋魅到祛魅的过程呢?
K大
:
品牌的建立就是一种造魅的过程
,商业社会一定会赋予产品一些实用感、认同感、尊贵感等附加价值,
通过品牌的人格和内涵,让消费者认同它,获得一些归属感
。
追求美的消费者,一定对美有自己的幻想和认知,对自我品味的认可。当他们选择产品,尤其是面对一些小众、高端的品牌,要看主理人如何描述品牌和产品背后的逻辑,功效成分背后的支撑材料。
这也是高端美妆易翻车的点——宣发的时候交付了一个美丽的梦,但跟消费者的体验不匹配
。
从造魅到祛魅,也是消费者的觉悟和认知提高的过程
。消费者很容易被影响,但也会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正如消费分层并不是极端的高端化或低端化,
消费是不断分裂的,每个
圈层
都有自己的认知和审美倾向
。
如果新的高端品牌想锁定目标群体,
还是要通过圈层力量寻求认同感
。
Daini
:
我同意商业是造魅的过程,但我并没有觉得祛魅就是不好的。不只是护肤品,包括香氛、鞋服箱包等品牌,都是提供了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和其它附加价值。这并不是完全虚幻的东西,也是人的基础需要。再理性的一个人,也会需要实打实物品以外的精神价值,可能是愉悦的气味,也可能是包装的质感。
消费者在回归理性的同时,也会希望品牌做一些商业以外的事情
。
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是因为我看见很多品牌在做产品本身营销的同时,也会沟通基础功能之外的很多情境。比如这两年很热门的珀莱雅,除了大单品的成分以外,也会看见珀莱雅做了护肤以外的营销,比如女性力量、离乡游子等公益活动,通过品牌理念去吸引消费者认识、接触、信任珀莱雅这个品牌。
(
Flywheel飞未《珀莱雅2023增长力报告》
)
所以我觉得造魅赋魅并不是贬义词,这是品牌想传达的一部分,只是不同的消费者会为不同的“魅”买单。
K大
:
我补充一下,我觉得
现在许多消费者视角的“造魅”,是因为货不对板,你没有达到你的承诺
,这是消费者失望的重要原因,并不代表消费者不愿意为一些溢价买单。我认为这是一个现代的理性消费社会必须要拥有的东西,否则我们每个人都去买药膏就好了,对不对?为什么要买化妆品。
有一个百年韩国品牌很打动我,它的女性创始人从小作坊做起,战后恢复时期,她希望为待业在家的女性提供更多职位,因此保留了居家销售的传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girls help girls。这个品牌在传播美的过程里,也提高了女性的地位,鼓励了女性互助的力量,这是很打动我的。
Daini
:
除了围绕女性力量的价值宣传,还有一些品牌会在环境保护方面发力。很多品牌都在做的
替换装
的设计,从销售的角度来看是卖得越来越好的。还有一些品牌会在产品和物流的包装上做功课,通过微小的改变来打动消费者。价值宣传其实还有很多议题可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