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不同理解以及个人习惯、修养的看法,并对人生的不同阶段与经历提出了不同的观察和理解。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包括淡泊名利、关注自我、理解人性等。
作者强调了解人性的重要性,而不是判断人性。同时,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避免生命中的灾难。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坚持非常重要,但要超脱世俗事务之外。
作者认为人生的经历包括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只有越过这些困难才能跨入现实的世界。同时,人生中的痛苦和快乐的经历都会让人更加理解自己和他人。
作者指出了人们常常滥用的同情体贴的本领,以及人们在爱情中的自私和藐视。此外,大多数人会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相信某些事情,而不是真实的情况。
选自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傅惟慈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我真看不出来,总是没完没了地读同一样东西有什么用,这只不过是一种貌似勤劳的懒惰而已。
改变好习惯比改掉坏习惯容易的多,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同情体贴是一种很难得的本领,但是却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
等你年事稍长,就会发现,要使世界成为一个尚可容忍的生活场所,首先得承认人类的自私是不可避免的。
我一贯认为男人的容貌如何是无关紧要的。我更感兴趣的是一个人的头脑,而不是他的外貌。
打翻了牛奶,哭也没用,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力量都在处心积虑要把牛奶打翻。
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
有些人,你和他们打招呼说:“最近怎么样?”他们会说“很好啊,谢谢你”。如果他们认为你真在乎他们好不好,那就真的他自以为是了。一个人最难做到的事,是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生活的中心,而只是在边缘。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俗世之务要做,但要超脱其外,要始终坚持只有自我才是真实的。你必得像个演员,穿上戏装,扮演角色,甚至能和所扮演之人情意相通;不过要始终明白自己并非戏中之人,而是真实生活中的自己。同样,一旦明白你不是那具躯壳,寻获了自我,那么又何必为这具躯壳的意识,或者我就是躯壳的感觉所困扰呢?这具躯壳的所作所为都无法撼动你对自我的坚持。这种执着也绝对不会干扰你的躯壳去承担它应有的职责,正如一名演员明白真实生活中的自我,但这一事实绝不会干扰他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一样。
滥用时光无疑是人们最没有意义的一种消磨方式。
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世界上最大的折磨也莫过于在爱的同时又带着藐视了。
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其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若是你的快乐感不再那么强烈,那么你的痛苦也一样不再那么揪心。
要是谁都在有话可说的时候才开口,那用不了多久人类大概就不会讲话了。
只要你挨过穷,你内心里就一辈子是个穷人。
我们对虚荣总是比对自负更宽容——因为虚荣的人对于我们的评价很敏感,从而满足了我们的自尊心;而自负的人对此满不在乎,结果伤害了我们的自尊。
实际上,受惠者的知恩报答心理,要比施惠者的施恩图报心理淡薄得多。
大多数人过着受变幻莫测的命运所掌控的随遇而安的生活。很多人受迫于其出生的境遇和生活的必需而保持一条笔直而狭窄的生活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没有向左转或者向右转的可能。
有一种缺陷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那就是,什么符合他的利益,他就愿意相信什么。我不知道该把这种缺陷叫做什么,但它既不是虚伪也不是欺骗。
我知道痛苦不能使人格高贵。相反,它使人低贱。痛苦令人变得自私、卑鄙、吝啬,而且多疑。它让人鼠目寸光。痛苦不会让人超越人性,只让人更像禽兽。我奋笔疾书过多少故事想让人明白让我们变得顺服认命的不是我们自己的痛苦,而是他人的痛苦。
为艺术而艺术,不会比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