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条
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
51好读  ›  专栏  ›  一条

如此文艺的刘若英,扛起锄头下田竟然毫无违和感!

一条  · 公众号  · 视频  · 2017-07-28 07:59

正文

上周,《刘若英写了封1343字的情书,对象是……》(戳这里回顾)一文,

回顾了刘若英和乌镇十年的缘分故事,

引起一大波回忆杀,

也让乌镇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视频中有很多刘若英在田间劳作的镜头。

手持农具耕作,

与勤劳淳朴的农人和水牛一起,

感受泥土的淳朴与芬芳。


这一张里,

刘若英与乡间的村妇们相谈甚欢。

她们淳朴而带一丝羞涩的笑脸,

让人不禁感叹:

这也许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朴素的相处方式。


一日辛勤劳作后,

坐下来气定神闲地呷一口清茶。

在满园绿意中,看夕阳西下,

享受一刻安静愉悦的独处时光。


这些照片里的刘若英,

无一例外衣着清新恬淡,

眼神坚定温暖,

恍惚间让人以为是“英小姐”出现在了眼前。


这个地方就是乌镇的一个村子——乌村。

它也是此次刘若英与乌镇暌违10年后再次相遇,

收获到的惊喜与改变之一。

再次重逢,变的是我们所经历的故事。

不变的是,是我们的心。

点击视频,体验乌村的人与自然之美



乌村与乌镇相距500米,

紧临京杭大运河。

2014年,乌镇在保留了搬迁农房和原有村落地貌的基础上,

对乌村进行了保护开发,

总占地面积450亩,

具有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特点。


乌村延续了中国南方传统农村

居住生产合一的生活方式。


乌村保留了原有村落的脉络——

屋后是稻田,屋前是菜地,

耕作合一,自给自足。

池塘、藕塘、垂钓区以及田间小路,

均是江南最普通也最养眼的景致。


在乌村,

随处可见中国50—80年代的各种建筑风格。

时间在这里留下了它的印记。


穿过水田和树林,

是一幢幢村舍民房,

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宅院。

白墙黑瓦,大多是一楼一底的两层结构,

虽然经过了改造,但外表基本保留了原样。

现在很多都用作民宿,供游客居住。


这种被称为“组团”的村舍,

则是另一种特色住宿区域。

渔家、米仓、桃园、磨坊、酒巷等

各式主题酒店的概念,

均是从当地民俗中提炼出来,

与本土文化有很强的贴近感。


在建筑材质和颜色的选择上,

也尽量和村落自然古朴的特点相契合,

形成一种统一融合的整体感。


乌村的餐食,

多以原汁原味的当地农家菜为主,

食材均来源于田间地头。


时蔬从采摘到端上饭桌,

不超过1小时,

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的新鲜,

让你齿间留香,

仿佛回到儿时的外婆家。


还有各式农家特色小吃和糕点。

这碗桂花年糕就是很典型的江南点心。


对于父母和孩子而言,

乌村让他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

也提供了亲密的亲子时光。

可爱的动物、树屋、秋千、跷跷板;

去小溪戏水,去鱼塘捕鱼钓虾,采摘蔬菜水果,

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验。


除了室外区域,

乌村的乡村俱乐部还建造了室内童玩馆。

乐高天地、室外攀岩区、手工屋等各种互动体验区,

让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光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也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露天无边麦田泳池,

碧波与田野连接,

游泳徜徉之际可观麦浪摇曳,

悠哉游哉,好不惬意。


在乌村,还有一群特别的人——

CCO(Chief Cultural Officer),

意为“热诚的文化创意者”。

他们活跃在乌村的各个角落,

承担起与游客交流互动、组织指导活动、

解决困难、提供陪伴式服务等职责。

他们多是年轻人,

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

让你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乌村的热情与贴心。


值得一提的是,

乌村颠覆了中国传统乡村游的模式,

采用一价全包的套餐式体验模式——

集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为一体的

一站式乡村休闲度假项目。

也就是说,在预定时一次性付款,

就可以不带钱包玩转全村。


就像刘若英说的,

“乌村偏安一隅、宁静自然,

不用去到很远的地方,

就能享受到度假的休闲体验。”


扫描二维码关注乌镇官方微信,

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去乌村,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心的乌镇,来过未曾离开。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