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文创产业界,梵高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IP,从各个版本的自传,到琳琅满目的衍生产品,再到虽没有原作,但依然人满为患的数字巡回展览……梵高的故事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介质在我们之间复制、流传。
这是商业的胜利,亦是成功的价值唤起,而这很大一部分都归功于博物馆背后成功的授权策略以及运营推广理念。
最近梵高博物馆授权上映的全球第一部油画电影《至爱梵高》刷爆了朋友圈其中的动画运用了6.5万幅油画作品,由超过100位艺术家用6年时间共同制作完成。静态的油画变成跃动的色彩,再次向全世界讲述了梵高的人生故事。
电影里让梵高的油画作品动起来
视觉效果超棒!
“梵高”这个本来就经典的IP就更加火爆了
在《至爱梵高》上映前
梵高美术馆授权在香港开了家梵高主题餐厅
或者称:
梵高艺术空间体验店
(Van Gogh SENSES)
这家位于香港的餐厅是首家与荷兰梵高博物馆合作的品牌,把梵高应用到了餐厅、咖啡店、周边零售和花艺等各个层面上,让人们能够全方位地感受他的艺术生活和作品,所以作品展览也少不了。
展厅里展出了一些艺术藏品和关于梵高的书籍,还有很多向梵高致敬的作品。比如那一幅著名的《向日葵》,是1:1还原的高品质3D仿画,但呈现效果非常逼真。
还有门口这个巨大的梵高自画像
居然是用1000个马卡龙拼接而成的~
而整个餐厅也是以梵高的画作为设计灵感
空间的色调与画的配色相近
每张桌子、菜单、杯垫各个细节都有“梵高元素”
食物的来源也是根据画作的二次创作而成的!
比如陈列柜中的茶叶、巧克力
▼
还有各色精致糕点、咖啡
(你能看出来源于哪幅画啵?)
▼
旁边的文创区有各种梵高主题周边
都是由梵高博物馆授权的
吃饱了还可以买买买
IP形象也走萌萌哒路线
▼
这个梵高艺术空间体验店,通过各个细节打造,提供一种崭新的体验和享受。让人们能够通过透过五官全方位地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再加上“博物馆”和“梵高”这两个火爆IP的辅助,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
而这种精细的“网红”体验店,不易复制,成本也高,所以不会担心像其他一些“网红店”烂大街。
而回顾梵高的生命历程,这个被后世公认为后印象派和野兽派先驱的画家在他短暂的生命里,一共只卖出过一幅画—售价仅400比利时法郎的《阿尔勒的红色葡萄园》(The Red Vineyard at Arles)。
但128年后的今天,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梵高”不再单单指代一位艺术家,而是正在变成一门生意——梵高成了梵高博物馆的一个知名文创IP,仅仅刚刚过去的2017年,“梵高”IP就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2017年,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的参观量再创新高,在6月份迎来了当年的第100万位参观者,比2016年提前了两周。2015年是梵高逝世125周年,世界各国相继推出大规模、形式各异的梵高艺术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梵高热,欧洲因此将2015年定为官方的“梵高文化年”。而在2016年,梵高博物馆的年度参观量约为210万人次。
2017年4月,Louis Vuitton推出了以《麦田和柏树》(A Wheatfield,with Cypresses)为设计题材的多款梵高系列手袋;7月底,积家(Jaeger-LeCoultre)面向中国市场限量发售18枚梵高自画像珐琅彩绘腕表;8月下旬,亚洲首家梵高艺术空间体验店(Van Gogh SENSES)在香港尖沙咀半岛酒店对面的黄金地段1881广场开幕;而在中国内地,8场“不朽的梵高”主题展览过去两年的门票收入过亿元。
2017年12月热映的全球首部油画电影《至爱梵高》(Loving Vincent),在6月上海电影节期间的5场点映过后,豆瓣评分达到了9.1分。这部由英国知名电影工作室Break Thru Films与Trademark Films共同制作,125位画师花费7年时间手绘6.5万帧油画的创作故事已为它赢得两个国际奖项。
所有这些商业行为和现象都在说明同一件事情:人们愿意为与梵高有关的一切商品买单。
是什么让梵高美术馆成为“票房冠军”?又是什么可以让梵高IP经久不衰席卷全世界?
这是商业的胜利,亦是成功的价值唤起,而这很大一部分都归功于梵高美术馆背后成功的IP养成及授权策略以及成熟的IP运营推广理念。
梵高博物馆在其年鉴中表示,其主要职责就是与世人分享关于梵高的故事,不局限于作品的艺术价值,而是作为一个运营的博物馆机构关注与梵高艺术相关的方方面面。
梵高博物馆执行馆长阿德里安·多兹尔曼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梵高博物馆重视商业职能,并赋予其艺术品商业化很高的标准,一方面确保博物馆运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确保所有艺术衍生品符合高质量标准。
文章来源于网络
深圳艾肯咨询机构
为中国创造十个世界一流景区
0755-83497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