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问大家,在生活里有没有体验过这么一个瞬间:
某个周末的下午,你无所事事地宅在家里,窗外的世界暗沉沉的,灰蒙蒙的天气让房间也变得灰暗了起来。忽然外面飘起了雨,雨滴啪嗒啪嗒敲打着玻璃窗,于是你停下手中的事情... ...
那一刻,仅仅是听着这个声音,整个人的思绪都变得安定下来,身心莫名感受到放松。
你或许也有过类似的体会,那就是
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自己越来越能感受到这种平静的喜悦。
比如:
这些时刻不同于那些通过外部活动刺激(比如刷短视频、打游戏)获得的快乐,
而是一种从我们内心散发出来的愉悦和满足。
为什么平静,会给我们带来如此莫大的积极体验呢?
世界上 7 成人追求的平静,
首先是一种淡淡的幸福
2020 年,盖洛普对 116 个国家的 10 万多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参与者都对平静的生活展现出了明显的偏好。
相比令人兴奋的生活(exciting life),72% 的参与者会更加倾向于平静的生活(calm life)。并且东亚地区的参与者对平静生活的偏好最高,达到了85.4%
[1]
。
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平静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的普遍追求。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渴望平静的生活呢?研究人员分析,COVID-19 大流行和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加深了人们对平静的渴求。
而落到具体的每个人身上,
平静这种情绪状态指向的是一种身心合一的幸福感——
当我们处于平静的状态时,
副交感神经系统(PNS)被激活,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也会下降,进而直观反映在我们的身体感受上——心跳变得平稳,呼吸更加悠长
[2]
。
除去生理的放松,平静也会带来心理上的愉悦。
根据 Russel 等人提出的情绪二维模型,我们的一些基本情绪,都可以用唤起水平(arousal)和愉悦程度(pleasure)这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和划分
[3]
。
前文提到的
令人兴奋的生活(exciting life),便属于高唤起高愉悦的情绪。
虽然我们可以收获积极的情绪体验,但
高度的唤起水平同时意味着我们需要动用更多的情绪资源。
情绪资源就像体力一样,终归是有限的,
高唤起的积极情绪体验并不可持续。
回想一下上周复工的自己,兴奋和快乐的感受是不是很快就会被工作冲散了
而平静是一种低唤起高愉悦的情绪,不过度耗费我们的心力,从而拉长我们的快乐体验。
而且,平静还会提升专注力,让我们更容易进入到心流状态。
这是因为在平静的状态下,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DMN)会被激活,将我们的注意力从生活琐事中解放出来,尽可能地清除杂念,从而让人全身心沉浸在当下的事物里,甚至忽略时间的流逝。
平静的生活通常意味着,
一种强大的内心秩序
和允许活在此刻的力量
平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还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
在播客《岩中花述》中,张春问鲁豫,「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幸福吗?」
鲁豫的回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说:
「我觉得幸福是一个被过高评估、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惑、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的词汇。人不需要每天都过得很幸福,你每天过得怡然自得、你很平静、你很舒服,就是非常非常好的,那是我们需要达到的境界。」
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在快乐和痛苦两个极端之间游走,而是交织着各种或好或坏的复杂体验。
而平静,意味着能够在悲喜交加的人生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本身就需要强大的心理能量:
1. 接受生活的苦与乐,更愿意因为小事而雀跃
平静的生活状态,首要的是愿意面对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对于那些好的部分,平静需要我们更沉浸地享受其中。
在电影《完美的日子》里,主人公平山是一名厕所保洁员。他每天雷打不动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趁着午休的间隙跑到公园里,用胶片相机记录下木漏れ日(日语名词,即从树叶缝隙中漏下来的日光)。
在拍摄照片的过程中,他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树木上,用感官去感受自然的变化。仅仅是这么微小的一件事情,却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快乐。
这在心理学上对应的解释是品味(savoring),
懂得品味当下的人会更加专注在过程(being)而非结果(doing)上,也会乐于放大积极的情绪体验
[4]
。
而对于相较负面的经历,平静的生活也会展露出更高的包容度。
非常典型的一个体现就是,愿意忍受那些平淡和无聊的瞬间。
没事干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干,不让自己的注意力时时刻刻被填满,允许自己无所事事也是休息的方式之一。
2. 怀有强烈的时间现实感,更懂得活在当下
2010 年的一项研究通过调研 1200 万人的个人博客发现,幸福的含义并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一个人的生活阶段而改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有可能将快乐与平静联系起来
[5]
。
这是因为,我们看待时间的视角发生了转变:
正计时→倒计时:
以前计量人生的方式是「出生以来的时间」,现在转变为计算自己「剩下的时间」。
无限时间→有限时间:
小时候一直盼望着长大,觉得时间过得很慢,长大以后感觉「好像还没怎么过,一年就结束了」。
思考过去和未来→专注现在:
从常常反刍过去失败的经历、焦虑自己未来的生活,变成把握此时此刻。
以上 3 种时间观的变化,会让我们习得更加强烈的时间现实感,专注于当下可以掌控的事物上,力所能及过地好眼前的生活。
3. 具有稳定的生活节奏,也愿意探索自己的边界
平静的生活还意味着,它是一种足够稳定的生活。
我们的大脑天然地讨厌变动和不确定性,稳定的生活节奏会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落地感,进而我们的内心感觉到妥帖、踏实。
比如规律的三餐、充足的睡眠和稳定的工作,这些都是可供我们感知到的安全感。
此外,当生活建立起秩序,也会有助于
减轻我们的认知负担。
说白了,这就像工作中制定的 SOP 一样,当日常要做的事情变得结构化、流程化,我们就能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体验更多新事物,突破自己的生活边界,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4. 允许让自己慢下来,一次只做一件事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有太多事情都在同时抢夺我们的注意力。
吃饭的时候要刷手机,追剧的同时还聊着微信,即便只是玩手机,也是在各大 APP 里反复横跳。于是我们的注意力被不断地打碎和转移,进而
你大概率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专注地完成一件事了。
回归平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和这种生活状态做切割。
吃饭的时候就认真吃饭,感受食物的香气、温度、滋味,观察身体在何时会发出饱腹感的信号,把自己的注意力慢慢从其他事情上拉回来,和当下的事物建立切实的连接。
想要体验更多的平静,
你可以通过 4 种方式去创造
1. 在具体而微的生活里,逐步建立秩序感
混乱的、缺乏秩序的生活切实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
就拿作息来说,研究发现,作息被打乱的程度和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的风险增加有关,并且混乱的昼夜节律还会让人体会到更多的孤独感
[6]
。
但想要打造系统全面的生活节奏,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是一件主观困难且不具备现实条件的事情,因此
可以先从固定某一个生活习惯做起。
比如打造自己的睡前仪式,睡前不妨少玩会手机,留出时间做点能舒缓身心、自己又喜欢的事情,哪怕只有几分钟都可以。
比起持续多长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让它规律地出现在你的生活里。
或许在不经意间,你就轻松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你还可以在一天结束之后,试着回顾并记录下当天发生了哪些事情。
书写下来的过程,也是一次整理自我的契机,我们得以更清晰地发现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哪些事情上,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2. 给自己安排 break time
不要等到心理能量耗尽时才休息,学会见缝插针地给自己安排休息时间。
你可以整理
一份专属于自己的休息清单
,按照活动消耗的时间长短进行分类,方便你之后根据自己的休息时间灵活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休息时选择的活动也很重要。
休息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于休息时的活动有没有自主性
[7]
。
比如下班后被迫参加部门聚餐,这看起来是休息,但饭桌上免不了交际和讨论工作,只能被迫强打精神,身体下班了还精神还没下班。
3. 进行正念练习
正念是一种收获内心平静的有效方式。
正念指的是一种对个人当下体验放松而无评判的觉察状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和感受。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有关正念的小练习——
「STOP」
,你可以在感受到焦虑、烦躁等各种负面情绪的场合使用它
[8]
:
Stop 暂停: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时,先暂停你的想法和行为。无论你在做什么,都要停下来。暂停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抗你的想法,而是在精神上将你的注意力先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Take Breath 呼吸:
现在你已经停止了你的思考,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注意吸气和呼气时的身体感受。
Observe 观察:
现在你的注意力已经放在你的呼吸上,观察你的情绪和感受,思考让你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接着,你可以观察你周围的周围环境,调动自己的五感,听到、看到、触摸、尝到或者闻到什么。
Proceed 继续: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的情绪有所舒缓,已经平静下来了,那就可以继续做你准备要做的事情。
4. 去大自然里待一待,哪怕只是看看天空和日落
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会让我们体验到
敬畏感(awe),它同样会带来平静的情绪体验
[9]
。
这可能是因为,当我们把视线放在那些比我们宏大的事物身上时,我们会体验到更小的自我(small self),连带着自己的烦恼和忧虑都变得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