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动物实验表明MSC对多种类型ALI有治疗作用:MSC可以改善博来霉素导致的肺纤维化,明显改善内毒素 、大肠杆菌 、盲肠结扎穿孔 、机械通气 、盐酸 等导致的肺损伤,修复肺上皮与表皮屏障功能,降低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炎症细胞、蛋白等渗漏,降低肺干/湿比与伊文思蓝蛋白的渗透,提高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改善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
2.1 植入和归巢
外源性给予MSC后,MSC会向炎症损伤处或破裂的血管植入与归巢 。Németh等 通过MSC示踪方法,静脉注射荧光标记的MSC,发现肺部最先出现荧光,然后依次在肝、脾、肾等其他组织中检测到,但24 h后在肺中荧光标记的MSC基本消失。MSC向损伤部位植入与归巢的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SDF-1)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 CXCR-4)的作用
SDF-1及其CXCR-4被认为是MSC植入归巢最重要的机制 。IL-6、干细胞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处理MSC,可以增加CXCR-4表达,促使MSC植入归巢;低氧促进CXCR-4表达,增加MSC植入 ;重组MSC过表达CXCR-4,增加其植入归巢 。
2.1.2 黏附因子的直接作用
归巢要求MSC可以黏附在内皮细胞上,并能在内皮细胞间迁移,以到达靶位点,这与大量黏附因子相关。MSC通过保护黏附连接点以及抑制白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直接与肺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从而保护内皮细胞屏障完整性 。
MSC注射部位、时间、方式、剂量、供体年龄、培养条件及损伤情况均会影响MSC的植入与归巢。采集新鲜MSC、保持有利于归巢受体的表达、控制培养条件等方式可提高MSC的植入与归巢 。
尽管大剂量MSC移植,但是植入效率一直很低,一些学者认为植入不再是MSCs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Matthay等 认为MSC植入仍具有研究价值。MSC更多的植入,向损伤部位归巢,分化为相应细胞进行组织修复,仍是研究的一个重点。
2.2 免疫调节
Hall等 腹腔注射Ly6G抗体消耗中性粒细胞后,发现MSC对小鼠盲肠结扎穿孔模型的治疗作用消失,说明MSC具有调节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Németh等 研究发现MSC可提高成熟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细胞)缺失型小鼠盲肠结扎穿孔模型生存率,但对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缺失型小鼠无保护作用。他们发现MSC通过分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作用于巨噬细胞膜上受体EP2、EP4,促进巨噬细胞从M1型转化为M2型,增加巨噬细胞分泌IL-10,从而减少中性粒细胞迁移到组织,减轻组织损伤。可见MSC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依赖于细胞间接触或旁分泌。
近期研究发现不同炎症环境中,MSC抑制免疫细胞能力不同,炎症反应的状态决定了MSC的免疫调节方向。机体处于炎症亢进时,MSC抑制炎症;机体发生免疫抑制时,MSC则增强免疫反应。在体内动态调节免疫反应平衡是MSC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重要条件 。
2.3 降低肺水肿
肺内皮细胞和肺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肺泡液清除率降低,从而导致肺泡水肿,是肺损伤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大量研究证明MSC可以降低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通透性,提高肺泡液清除率。该作用与MSC旁分泌密切相关,尤其是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KGF)和促血管新生蛋白因子-1(angiopoietin-1, Ang-1)。
2.3.1 KGF的作用
Lee等 研究表明MSC可以修复内毒素导致的肺损伤肺部体液平衡紊乱,最可能的机制是MSC分泌KGF,上调钠通道相关基因。采用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沉默KGF表达后,肺泡液清除率降低80%。Chen等 在MSC内过表达KGF,可提高MSC治疗内毒素导致的小鼠ALI作用,可能是KGF增加了Ⅱ型肺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
2.3.2 Ang-1的作用
有研究 发现MSC而不是Ⅱ型肺泡细胞分泌Ang-1。在炎症因子混合液中,MSC可分泌更多Ang-1,增强MSC的疗效,si-RNA阻断Ang-1转录后,MSC降低上皮细胞通透性作用消失。Ang-1是血管生成素受体的配体,与NF-κB有关,阻止肌动蛋白纤维形成,维持紧密连接蛋白-18,从而作用于上皮细胞 。
2.4 抗菌作用
MSC通过旁分泌抗菌肽(cathelicidin antimicrobial peptide, CAP-18/LL-37)和上调抗菌蛋白-脂运载蛋白-2表达直接发挥抗菌作用,也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等细胞的吞噬功能间接发挥抗菌作用。在MSC治疗感染引起的肺损伤模型如羊绿脓杆菌肺损伤模型 、小鼠大肠杆菌肺损伤模型 、小鼠盲肠结扎穿孔模型时 ,均发现肺泡灌洗液、外周血、腹腔灌洗液中的细菌明显减少,表明MSC具有抗菌作用。
2.4.1 直接抗菌作用
Krasnodembskaya等 研究发现MSC分泌LL-37,拮抗LL-37后MSC抗菌作用下降。 Gupta等 发现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和TNF-α等炎症刺激时MSC上调脂运载蛋白-2的产生,脂运载蛋白-2结合细菌的铁运载体,限制细菌铁的使用,从而增强细菌清除率,拮抗脂运载蛋白-2,MSC抗菌作用消失。
2.4.2 间接抗菌作用
Mei等 实验显示,MSC间接调节宿主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通过分析盲肠结扎穿孔后28 h小鼠脾脏组织的基因表达,MSC能够下调炎症通路相关基因(如IL-6、IL-1受体和IL-10),上调细菌吞噬的相关基因(如在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介导吞噬作用的Fc 受体、NC细胞信号通路、抗原提呈相关信号通路) 。
2.5 线粒体转移与微泡、微管形成
Islam等 研究发现MSC通过转移线粒体到肺泡从而减轻肺损伤。MSC钙依赖性形成表达连接蛋白43(connexin43, CX43)的微管和微泡,上皮细胞吞噬微泡,有利于线粒体的转移。转移的线粒体仍具活性,可增加肺泡ATP。当注入线粒体失活、CX43功能缺失或基因敲除的MSC,则不能改善内毒素导致的小鼠肺损伤。
Zhu等 提取人骨髓MSC的微泡注射到内毒素导致的肺损伤小鼠气管内,发现肺水肿和肺蛋白渗漏明显降低。采用KGF的si-RNA预处理MSC后,提取的微泡对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消失。说明MSC分泌表达KGF的微泡,可改善小鼠内毒素型肺损伤。
微泡作为新发现的细胞间的运输方式,可能成为以后MSC治疗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