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
一开始抗拒拍摄“志明春娇”系列第三部的“鬼才导演”彭浩翔除了不想重复,更重要的是自己害怕难以突破前两部。不过,《春娇救志明》四天票房过亿,根据猫眼电影数据显示,截至5月14日,其票房累计1.73亿元。
“《志明与春娇》原本不是一个IP,但做了两部,累积了一定粉丝,之后它自然成了一个IP”,而彭浩翔正赶上了IP热潮。然而,日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他也如实袒露担忧,“再红的IP运作不好,其实相当于杀了这个IP”,而如今IP电影已有了明显地降温。
集演员、导演、制片、编剧、监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彭浩翔2010年进军内地电影市场,面对与香港不同的电影产业链结构,他似乎有更多独特见解。
资本“只想收割别人的IP”
近几年,明星流量以及粉丝经济的加持让IP电影受到导演们的青睐,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IP电影票房85.9亿,同比增长了121亿,市场创收达到了新高。
但IP电影票房和板砖齐飞的现象屡见不鲜。2016年《盗墓笔记》票房勉强突破10亿,相较于其顶级IP的粉丝基础及影响力,这样的票房成绩显然达不到投资方的预期;而票房2 .75亿的《微微一笑很倾城》、1 .52亿票房的《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以及收获3.36亿的《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等诸多电影,则票房高开低走,口碑也不尽如人意。
一个优质的IP可以带来巨大的产业效应,但“现在很多资本没兴趣自己运作好一个IP,只想收割别人的IP,我觉得这并不是一种长远运作的方法”,在拥有了足够有趣的故事,挣脱了常规框架的束缚创作了《春娇救志明》,彭浩翔认为,一个健康的市场动态应该是优质内容的不断输出,能长久经营好一个IP才是赢家。
进军内地电影的二八原则
2010年彭浩翔签约江苏广电旗下的幸福蓝海影业公司,正式进军内地电影市场。香港导演北上发展,彭浩翔并不是先例。王晶、杜琪峰、徐克、陈可辛等均是“北上”代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内地香港合拍片立项48部,2016年升至54部,热度高居不下。
据资料显示:2016年大盘排名前十的影片中,有三部是香港、内地的合拍片,分别是《美人鱼》、《湄公河行动》以及《澳门风云3》。香港青年导演曾国祥《七月与安生》斩获周冬雨、马思纯金马奖双影后的同时,也收获了内地市场的口碑。“现在的内地市场很好,更多香港导演的加入能够获得一个更大的接触面”,彭浩翔表示。
但香港电影进军内地第一面临的就是两地的文化差异,如何让内地受众接受并了解“港式幽默”,减小因文化折扣而造成的商业损失是香港影人进行剧本创作时所考虑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彭浩翔认为,“首先不要将所有的戏剧冲突或者笑点,全部建立在文化差异上,要有一点世界共通的戏剧结构在里面,电影既要有本土文化,更要有普世价值。”
彭浩翔透露,他在创作剧本时会一直幻想不懂中文的外国友人在观看影片时会如何理解,一部优秀的电影是让全世界都知道你在说什么。“我自己的方法是80和20,就是永远有80%的情节是完全能够明白的,包括不懂粤语甚至不会中文的人,剩下20%是照顾本土的剧情。”彭浩翔就是利用这一方法在保留港片风格的同时逐步适应了内地市场。
找不到小众电影投资方
内地市场产业链的分工化让每个把关者在考虑所在环节的利益输出时会有诸多博弈。拥有导演、编剧、制片、监制等多重身份的彭浩翔表示,“投资方想改变你,是因为他们认为比你更懂市场,你没有让他们见识到你掌控市场的能力。而如果投资方坚持改变你的话,那应该要重新找投资方。”他坦言,自己最享受做编剧的角色,从一个剧本到作品,不断地修改,其实就是一路和自己斗争的过程。
《买凶拍人》是彭浩翔早期的独立电影作品,所谓独立电影就是由个人或团体(包含公司)发起制作的而成本相对较低的电影,不依赖于专业商业公司或制片厂,拍摄及制作相对比较自由。但盈利与回收投资的压力,从根本上制约了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很遗憾,这个市场并不支持小成本电影,我现在能找到两亿资金拍一部大片,但没办法找到400万拍一部小众电影。两亿的电影,我有信心能够收回成本,而400万那部,肯定收不回成本。”
影院排片的排他性决定了更强大的演员阵容、更炫的特技、更精美的制作更容易形成比较优势。相较于大片的票房号召力,小成本影片在排片集中化的现实面前,只能夹缝里求生。彭浩翔表示,“这样的市场不健康,不能培养观众的多元化,希望市场多一些不同类型的电影。”
明星高片酬问题目前无解
明星高片酬也是目前电影市场面临的最大困窘。2016年9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指出: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官方的回应再度印证了明星片酬乱象的存在。而高片酬占据电影成本的大部分费用,其它制作方面不得不进行经费控制,影片的质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提及对演员高片酬的看法,彭浩翔无奈表示:“我能怎么看呢?没办法怎么看。我觉得高,但一定有投资方会给,但也不能怪演员,有人给5000万拍一部戏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收500万拍你的戏。拍一部真人秀收入7000万,演员为什么要花两个月拍一部电影,收十分之一的价钱呢?这个问题你回答不了。”
彭浩翔认为,作为理性人,每个人都会选择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一点无可厚非,而事实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不是演员本身,而是整个电影市场的畸形。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