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禾投资GHICapital
【定增并购圈】发起于2013年,专注于定向增发、并购重组和借壳上市等一级市场和一级半市场的金融从业社群和业务对接平台,这里有上市公司决策者,也有投资界大佬,欢迎参加实时互动,添加管理员(WeIBD19)为好友申请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哼我还是比较懂军事的-20241231001240 ·  昨天  
起点财经  ·  罗振宇、脱不花、快刀青衣和得到往事 ·  2 天前  
神嘛事儿  ·  宋仁宗的扮相有点恼火,电影《敦煌》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禾投资GHICapital

2016年并购市场全景图:数量规模双降、理性取代狂热、业绩承诺食言

高禾投资GHICapital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1-19 21:19

正文

【定增并购圈】是专注于定向增发、并购重组和借壳上市等一级、一级半市场的金融从业社群和项目对接平台,致力于干货交流,向智者问道,与强者同行,欢迎加入我们圈子。扫描最下方二维码参与【定增并购圈】微信社群实时互动,并请向小秘书(微信号ID:WeIBD17)提交单位名片,以便后台备注及业务合作。已加入的小伙伴请勿重复加入,谢谢理解和支持!!

导读 今天这篇报道里面有定增并购圈发起人的个人观点,作为抛砖引玉,欢迎业内小伙伴们多多指教,与各位亲一起同行,感觉很幸福快乐,谢谢!定增并购圈作为由市场化机构投资者发起成立的同业互动平台,致力于干货交流,向智者问道,与强者同行,欢迎加入我们圈子!


虽然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2016年国内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市场的状况稍显夸张,但不得不承认,曾一度被称为并购资源元年的2016年,在并购热潮持续三年后,开始逐渐步入降温区。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虽有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开展等宏观经济背景,但随着有关并购政策的进一步监管收紧、融资风向的把控以及并购后遗症的逐步显现。那么2017年的上市企业并购重组环境将呈现如何格局?从严监管的并购风向又将如何演变?2017年是否还有更多并购后遗症显现?

 

自2013年开始持续火热繁荣的并购市场,在2016年放慢了脚步。

 

投中集团数据显示,2016年并购市场完成交易数量为4010起,同比下降23%,完成交易总规模2532.6亿美元,同比下降26%。与之对比,在并购繁荣顶峰的2015年,完成交易数量及规模同比增长曾分别高达62%和68%。

 

“监管趋严及市场交易更理性是造成2016年并购市场转冷的主要因素。”华泰联合投行部执行董事劳志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实际上,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此前三年并购市场繁荣与监管宽松不无关联。一方面,二级市场对并购故事的狂热追捧,与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异催生了上市公司的并购冲动;而另一方面,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则直接助推了这种繁荣。

 

但2016年,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

 

“监管是2016年资本市场的主题词。”一位大型券商并购部负责人直言。从年中叫停中概股借壳上市,到9月份出台旨在抑制炒壳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再到对影视、游戏等轻资产行业并购“双高”现象的关注,并购重组市场在降温的同时正逐步回归理性。

 

“相对此前躁动的并购市场,2016年似乎有所转冷,但并不见得是坏事。个人理解,强化监管旨在抑制简单粗暴的投机套利交易,相反,真正基于产业逻辑的并购交易并没有被限制,且依然是被继续鼓励的方向。”水杉投资管理合伙人刘盛宇认为。

 

市场转冷:数据是市场情绪最直接的证据 

投中数据终端显示,2016年并购市场宣布交易案例8380起,披露金额案例数量6642起,披露交易规模5406.2亿美元,较2015年同比分别下降28.48%、31.19%和3152%。

 

行业分布上,互联网、IT、制造业交易完成数量分别为529起、515起、487起,各占比14.2%、13.83%、13.07%,占据年度并购交易市场前三名。

 

实际上,不止并购市场整体数据及规模出现下降,在并购交易最为活跃的互联网行业,2016年也出现降温迹象。数据显示,2016年互联网行业并购交易宣布797起,环比下降20.3%,宣布交易总规模339.62亿美元,环比下降35.34%。

 

“2016年,互联网行业并未延续2015年的火热,市场受资本寒冬、经济下行、股市震荡的冲击,亟待稳定。A股监管趋严以及各项新政的出台,赋予市场缓冲调整恢复的条件,整个市场活跃度在下降,另一方面可理解为市场正变得更加理性务实。”投中集团分析师刘梦晗认为。

 

借壳上市这一指标则更为明显。2016年并购市场共发生借壳上市案例24起,较2015年顶峰期的54起,同比下降幅度高达55%。这一数据甚至低于并购市场开始发展的2013年——当年,借壳上市案例数也达到了31起。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监管趋严是并购转冷的直接动因。前述大型券商并购部负责人对记者直言,“交易不好做了,很多在之前监管环境下能达成的交易现在做不了,万达院线(002739.SZ)终止收购万达影业就是很好的例子。”

 

2016年6月,万达院线曾发布重组方案,拟收购万达影视100%股权。该笔交易以高达372亿元的交易对价成为2016年前十大并购交易案。方案发布后,万达影视旗下传奇影视的高业绩承诺引发市场关注。据披露,传奇影视在2014年、2015年分别亏损22亿元、36亿元,但其承诺在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累计实现净利润31亿元。

 

“事实上,当时监管对于影视游戏等轻资产领域并购的‘双高现象’(高估值、高业绩承诺)非常关注。交易所还为此专门针对上市公司开过会,要求估值和业绩承诺不能太离谱。”前述并购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6年8月份,万达院线选择主动终止重组方案。此后,暴风集团(300431.SZ)收购稻草熊影业被否决,乐视网(300104.SZ)宣布终止收购乐视影业、三七互娱(002555.SZ)终止收购中汇影视,影视行业并购失败案例层出不穷。

 

前述并购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类似案例在2015年市场环境中,大概率是可以通过的。“由于影视行业高成长性已过,再加之监管趋严格,影视行业并购活跃度已大不如前。”

 

监管驱动理性:市场低迷直接导致并购市值管理效应下降

除了监管趋严,前述并购部负责人认为,2016年并购转冷的另一原因在于二级市场交投冷淡,较2015年存在较大差距。“二级市场低迷,导致并购带来的市值管理效应下降,所以上市公司的并购热情也会下降。”该负责人指出。

 

小村资本合伙人吴笛认为,并购市场是跟着整个资本市场的估值走的,“2015年有大半年大盘都在4000点上方,而2016年全年都是3000多点,整个市场的估值都在下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热门行业,拟并购资产的估值倍数也在下调。以影视行业为例,前述并购部负责人透露,此前上市公司收购影视类资产,给予的PE倍数大致在15到20倍,而目前已经降至12倍左右。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市场更为理性的标志。“以前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拉升股价进而变现的玩法屡试不爽,该玩法的核心要义便在于高估值,高业绩对赌,但现在不行了。在监管趋严之下,并购交易的成功率降低,自然并购交易双方也会更理性。”前述并购部负责人认为。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尽管2016年并购市场整体状况转冷,但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基于产业整合、兼并重组的并购需求仍然强劲。

 

“实际上,通过产业并购以提高行业集中度,改变传统行业散小弱差的局面,进而提升产业和企业的内生增长能力,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依旧是当务之急。”水杉投资管理合伙人刘盛宇认为。

 

并购狂潮后遗症:业绩承诺“食言”镜像 

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句巴菲特的投资箴言,用在近两年愈演愈烈的A股并购浪潮中,或许再合适不过。自2015年那轮大牛市过后,上市公司频繁发起的并购行为,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一抹“亮丽”的风景。

 

然而,在这道风景背后,同样暗藏风险。随着A股市场并购频率的加快,有关标的资产的估值亦随之水涨船高,而由此出现的高额业绩承诺同样并不鲜见,并最终带来一些标的公司无法完成业绩承诺的尴尬局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梳理2016年最典型的三个业绩承诺未兑现案例,希望通过分析其前因后果,一窥去年A股并购行情,及业绩承诺的完成情况。并希望通过对行业负责并购业务的人士采访,梳理出业绩承诺高企的原因和发展脉络,并希冀以此了解到监管层对此而发生的态度变化。

 

从三个案例说起,当我们谈起2016年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出现的业绩承诺未兑现时,我们或许可以从三个典型案例说起。

 

第一个案例归属“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蓝色光标(300058.SZ)。作为创业板“并购大户”,蓝色光标在过往的多年中,曾通过频繁的并购迅速做大了公司营收和市值,这一方式一度被奉为市值管理的样本。然而,当2013年以16.02亿元收入囊中的西藏山南东方博杰广告有限公司(下称“博杰广告”)爆出业绩滑坡,无法完成第三年业绩承诺时,双方不仅各执一词更对簿公堂。

 

去年4月,蓝色光标在其董事会决议中,首次称博杰广告因业绩承诺未完成,将补偿上市公司合计3099.55万股股份,而该部分股份折算彼时市值约3.25亿元。

 

但这却遭到博杰广告原股东李芃等的反对,原因则是其认为蓝色光标于2014年便从自己手中收回博杰广告的经营权,实际变更了购买资产协议书中涉及业绩承诺的履行基础,业绩补偿由此失去事实基础。正因此,李芃将蓝色光标等作为被告,送上了法庭。

 

第二个案例则与*ST宇顺(002289.SZ)有关。2013年,彼时还未披星戴帽的*ST宇顺,以14.5亿元从林萌等人手中购得了深圳市雅视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雅视科技”)100%股权,后者随之作出三年合计3.43亿元的业绩承诺。但不料雅视科技在2014与2015年中,均未兑现业绩承诺,且三年累计完成率不足32%。

 

*ST宇顺由此要求林萌对此给予业绩补偿。然而当上市公司提出以1元/股回购林萌所持股份时,却遭到其反对,并提出将原先方案中的逐年补偿修改为“三年累积计算补偿额,且在利润补偿期最后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实施补偿”,同时增加了现金补偿选择权等。

 

然而,在此后*ST宇顺对雅视科技进行公开挂牌时,却一直并不如意,前后五次挂牌均无人问津。尽管最终以1.7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华朗光电,但后者的出资却得益于*ST宇顺现在实控人“中植系”的支持。也正是依靠这笔交易,林萌将有望补上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补偿。

 

与上述两个案例不同的是,中水渔业(000798.SZ)向张福赐索要业绩承诺补偿,不仅没有下文,还因此收到了证监会的立案调查。

 

2014年,中水渔业以2.2亿元购得张福赐所持的新阳洲55%股权,后者由此作出2015-2017年净利润达4324万元、4555万元和4707万元的承诺。但谁知,新阳洲2015年巨亏2.57亿元,由此需补偿中水渔业2.99亿元承诺款。

 

但去年7月,中水渔业披露针对张福赐不能履行业绩承诺且巨额亏损一事,公司虽发出函件,但一直未收到回复,也未收到其业绩承诺差额的补偿款。虽因此将张福赐告上法庭,但中水渔业亦遭到证监会的立案调查。

 

高业绩承诺养成记

华北一位负责并购牵线的“资本掮客”,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市公司收购标的给出高业绩承诺,开始的时间为2014年,出现的理由虽复杂,但总结而言又与并购行为的频繁,以及市场行情的变化有关。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去年1-11月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2904起,同比提高18.2%;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总计2256起,共涉及交易金额1.34万亿元,同比上升49.2%,平均并购金额为5.94亿元。2015年,上市公司全年并购重组交易达2669单;交易总金额约2.2万亿元,同比增长52%。这其中,涉及业绩承诺的并购重组交易达到275家,占比超过一成,而又以轻资产的产业为主。

 

“上市公司并购,一般对标的采用收益法,这意味着业绩承诺是估值的基础。而从近一年来监管层反馈的并购案例分析,标的估值与其作出业绩承诺的关系上限为20倍左右。也即,一家企业如果业绩承诺1亿元,估值则在20亿元左右。给出这个数字,是因为估值给得太高审批不一定能通过,太低被并购企业又不答应。”上述私募高管说。

 

华泰联合证券执行董事、并购业务负责人劳志明也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上市公司对标的的作价有一定容忍度,但市盈率高低问题,仍需要以业绩来支撑。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起监管层对并购行为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并由此导致2016年A股并购市场的先热后冷。

 

去年5月,市场上先是传出对游戏、影视等四个产业并购的收紧,虽然监管层一直未正面回应这一问题,但随后的多例类似案例遭到否决,从侧面印证了这一消息的确定性。此后,有关重组新规办法的颁布,又给并购市场浇了盘冷水。

 

“而随着IPO的加速,未来并购市场是否将持续火热已经无法确定。但随着监管层对并购行为的收紧,尤其是轻资产并购这块,短时间放开目前来看不太可能。在此背景下,未来出现业绩承诺无法兑现的情况,或将得到改观。”上述北京私募高管说。

已经加入正式社群的小伙伴请勿重复添加!谢谢合作!


【特别声明】本文为定增并购圈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文基于上市公司公告等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者公开媒体报道的信息创作撰写,定增并购圈及相应文章作者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