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4o或许不够惊艳,但落地产品可以用“打通任督二脉”来形容,本质上多模态让AI应用和场景“活”了起来。
免费、灵活调用、情感化、无延迟互动反馈,是本次GPT4o升级的关键词。众多行业和赛道中,语音客服和情感陪伴类产品成为了第一批受益者。
智齿科技告诉光子星球,客服系统以前也有情绪打分评价,但是方式比较简单粗暴,更多是通过词语表面传达的含义来判断,比如“累、困”这类字眼就与情绪低落相联系,但是机器感受不到用户的情绪波动。
在加入情感因素后,可以通过捕捉客户声音的大小、急缓变化来判断响应的紧急性。“用户说话特别激动,特别大的时候,就得立马人工介入了,再使用机器人就得出问题”,智齿科技表示道。
于是,语音只是通道和承载容器的现状被打破了。在智能客服营销场景,语音变成了新维度的增值信息,用来做决策参考。
同样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发生在情感陪伴类产品赛道。
观察国内外AI原生应用,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逻辑,凡是瞄准C端用户的产品,就会在一开始内嵌语音功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国外的Character.AI、Pi、Digi,国内的豆包、星野、猫箱等。
语音前置的产品思维,首先是为了降低使用门槛,来扩大适用人群的范围,这是能成为Super App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相较于文字,语音的媒介更容易抵达用户,上述列举的AI应用不约而同地都指向了体验、陪伴和情绪价值。
同样是对话生成,在国内外分野出了两条赛道,一类是效率类工具,一类是情感陪伴类产品。效率和情感类产品站在了大模型幻觉的两极,前者是尽可能杜绝,后者则是放大化。
在国内,Kimi打响了效率类工具的争夺战,靠在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投流占领用户心智,完成了破圈传播。然而,在无人在意的角落,MiniMax的情感陪伴类产品星野也在尝试占据“中国ChatGPT”、“智能助手”一类相同的词条获得关注。
在GPT4o之前,情感陪伴类的产品只能算得上半截子产品,多以静态的文字交互为主。最能抵达用户,穿透场景直接传递感情温度的语音则更像是顺手设置的功能。待多模态大范围应用后,一批情感陪伴类的产品将迎来升级,能够主动捕捉用户的需求和情感变化,以更加人格化的方式与用户实时互动交流。
一如MiniMax 创始人兼 CEO 闫俊杰所判断,“大模型在多模态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用户体验的提升、获得更高的用户渗透率。比如,当 GPT-4o 拥有更丝滑的语音交互(延时缩短、增加情感等)后,它就会走向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