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类的面试题,几乎是公务员面试的必考题。不管是部委,还是省厅,又或是国税、乡镇,甚至是事业单位,考的可能性都非常高。尤其是部委、省厅等一些层次比较高的单位,不但要考,而且要求非常高。
但这种题其实很不好答。因为领导的这些话,大多很
有高度,很概括,很精炼,是高度抽象的理论
,很多人连意思都未必看得懂,更不要提去理解、阐述、论证、引申了。
面对这种题,很多人就只能是不懂装懂,空对空,用一堆假大空的话,来论证和说明领导的讲话,自己完全不懂,考官更是懵逼。
但理解领导的讲话,这是作为一名公务员很基本,也很重要的一个能力。
套路是答不好这种题的,答好这种题,必须要联系实际。
“
领导说:“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如果连这句话的字面意思都不懂的话,那这道题基本就完蛋了。
有为才有位,是说
你要做出一番作为,才会有位置给你。
有位才有为,是说
只有给你位置,给你官位,很多人才能做出一番作为
。
第一,领导是根据什么样的社会实际,社会问题提出这个思想的?
领导的讲话也是如此,也是根据一些社会问题提出来的,并且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
之所以要强调
“有为”
,是因为当前,我们一些干部,工作不努力,不积极,没有担当精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但却一门心思想提拔,得不到提拔,还怨天尤人。
同时,在干部提拔中,也存在一些人,没有什么作为,没有什么成绩,却因为会走门路,会拉帮结派,依靠自身背景,得到了提拔。
具体来说,比如最近江西九江银行90后大专生支行行长,挂职副县长的新闻,引起大家的热议。就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位女干部自己的才能不足,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和作为,就身居这样的位置,于情于理不合。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领导这才强调,
必须要有所作为,才能提拔,才能给位置。
是因为当前我们干部队伍中,确实有很多才能突出,工作能力强,也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干部。
但这些干部,迟迟得不到提拔,不能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去,导致这些干部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做出更大的作为。
此外,人员和岗位的匹配上,也存在一些人岗不匹配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每个干部的优势和特点,把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导致干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比如,一些地方部门,喜欢把基层中素质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干部,借调到机关做文字工作,或者秘书工作。但很多优秀年轻干部,在乡镇基层做具体事务工作,反而能有更大的作为,为群众做更多的实事。
当然,领导说的这句话,对应的事实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
但领导的话都是高度概括的,在面试的短短两三分钟内,是不可能全面说清楚的,自身的能力也不足以全面深入阐述清楚,能联系实际说出一两点,说透说清楚,就已经能让考官刮目相看了。
只有把领导所说的这句话对应的社会问题,社会实际讲出来,才算是真正理解领导所讲的话的精神。
简单来说,为什么领导说的这句话为什么是对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依然还是得立足于具体事实来思考。
从反例来讲,此前江西九江商业银行大专生支行行长挂职副县长,整个网络片哗然,大家都很质疑这个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有没有做出什么具体的成绩和作为。
从正例来讲,云南楚雄州80后白发乡党委书记,多年来带领乡里群众脱贫致富,为工作白了头,公示提拔为政协副主席,副县级干部,网络上一片叫好,说明大家认可这位白发书记做出了一番成就和作为,配得上这个位置。
从这两个正反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只有作出了一番作为,组织才能提拔,给位置,否则,其他干部会不服,老百姓也会不服。
当然,这句话的内在逻辑不只是只有这一点,还有如果你在现有岗位不能做出一番作为,在更高的位置上,面临更复杂的局面,更大的困难,自然也无法做出作为来。
邓公
是
具备大智慧和大才干的人,但70年代被下放到江西工厂里做工人,这些智慧和才干,因为没有施展的平台,没有了用武之地。
71年被再次启用后,小平同志在整顿铁路运输,整顿国民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例子说明:
一定的才干和才能,必须要给与一定的平台和位置,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做出更大的作为。
另外,当前,我们的科研院所中,很多科技人才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了平淡无奇的体制官僚,不再继续学习技术理论,不再继续搞技术研究,反而荒废了原有的技术能力,不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个实例说明
:一个人,要把他放在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的位置,才能发挥其所长,做出作为来。
领导说的话,因为是对全国的同类问题的归纳提炼和抽象,所以内涵很丰富,以上内容,只是讲出了其中的几个方面。
只要是联系实际来理解领导说的这句话,逻辑严密地论证清楚,就是正确的,合理的。
最重要的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
讲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也才真正讲得清楚,说得明白。
第三个问题: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贯彻落实领导的讲话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你看了领导这句话,理解了,思考了,那你在工作中具体会怎么做呢?
这一点很多人就特别容易空洞了,比如说“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领导的精神,学深悟透,结合工作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确保领导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获得实效。”
对于
提对策,讲做法,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是最核心的两个内容
。
可操作性是说你提出的做法,要符合具体实际,要能够真正可以做。比如说:
“
村里村民乱扔垃圾,污染环境,村里打算治理,你是村委会工作人员,领导交给你来办,你怎么办?
”
比如
“加强村民的思想教育,完善体制体制,成立工作小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检查”,
就是典型的不具有可操作性,假大空。
一个村委会工作人员,还成立工作小组,还制定法律法规,还监督检查,真是纯属扯淡。
而针对性是说你的对策必须对症下药,不能头痛你医脚,脚痛你医头。比如治理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工作结束后,我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举一反三,并且形成工作报告,向领导报告。”这就是没有针对性,这和治理垃圾污染有半毛钱关系吗?
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都要求我们要具体化,要深入到具体工作的场景中,细节中去提出对策。
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了,“有为才有位”针对的是一些人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但却得到提拔;有的人平时工作不积极,不担责,不作为,没有什么作为,但一心想要提拔。
那要贯彻落实落实领导讲话精神,意味着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追求提拔是没有问题的,但必须要改变自己以往“工作随便混混,不要出错就行,和领导搞好关系,自然就能得到提拔”的心态,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中。
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不要躲,不要怕麻烦,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在工作中做出一些成绩,得到组织、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才有可能得到提拔。
这就是具有可操作和针对性的答题,因为是从你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自身的工作状态去思考的。
从宏观上讲,针对江西九江银行大专生行长挂职副县长这种情况,我们的组织部门在提拔干部的时候,必须要对干部的工作成绩进行深入详细的考察,拟提拔干部的工作成绩,必须得到大多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这样才能服众。
对于领导讲的“有位才有为”,前面说过,针对的是一些干部有能力,有作为,但没有得到提拔,导致无法为国家和群众做更多的成绩。还有在岗位分配中,存在干部的优势与工作岗位不匹配的问题。比如具有比较高的科研人才,到行政岗位任职,导致科研人才不能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
针对这种情况,从宏观上讲,在干部选拔中,对于那些能力突出,而且真正做出了成绩的干部,要把他们选任到更高的领导岗位上,这样能给这些干部更广阔的平台,更多的资源,也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在干部的岗位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干部的优势与岗位的匹配度,最大程度发挥干部的专业技能等优势。
但是,
如果要从具体层面去谈如何落实领导的讲话精神,就必须要有具体的事实作为依托。
比如说,一些科研人员之所以愿意走行政领导的路子,是因为走科研的路子,经济待遇不是很好,仕途空间不大,社会地位不高的。那么,针对这个问题,落实领导的讲话精神,我们可以对一些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给予一定政治上的待遇,比如说评职称,根据职称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比如说提升科研人才的经济收入;比如说对于优秀的科研人才,加大表彰宣传的力度,让他们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具体措施,都能把科研人员留在科研岗位上,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优势,做出更大的作为。
四
如何贯彻落实领导的讲话精神,是第三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也必须要基于前面两部分中说到的具体社会实际。
虽然我们提出对策,可以从宏观和具体微观两个层面来说,但
宏观的内容,如果没有具体的事实作为支撑,就是假大空,就让人看不懂,听不明白
。
比如说一个高大上的概念“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以德为先”,那必须要用具体的事实来阐述这个以德为先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具体的事实来说明,就是假大空。
我们可以说,这个以德为先,首先必须是廉洁自律的。那么,我们在提拔干部之前,必须要向纪检部门了解,拟提拔干部,是不是收到过不廉洁的相关反映。同时也要向广大干部群众征求意见,询问是否存在廉洁方面的真实问题。只有是干净的干部,才能提拔。
这就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清楚了“以德为先”。
其实,如何理解领导讲话精神的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这样一个逻辑:
一、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中,总结归纳并抽象出观点、道理。这个道理就是领导说的“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
二、用对应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论证和说明观点、道理,阐述这些观点和道理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也就是其内在逻辑。比如用江西九江银行大专生行长挂职副县长导致广大人民群众不满的事实,说明什么叫“有为”和“有位”,以及为什么要“有为才有位”。
三、听到看到道理,是为了用这些道理去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否则,就是“听过再多的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比如说,我们要改变搞好关系就能提拔的心态,立足于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才能得到提拔。这就是活学活用了领导“有为才有位”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