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管理智慧
专注商业管理,每日发布管理、职场、互联网转型、社区实践方面的优秀文章,超过116万商业人士订阅。倾力打造的“千禾会”社区——汇聚国内数十位顶尖社区实践先行者,做你的社区实践伙伴,目前已正式上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商业评论  ·  DeepSeek,掀起算法效率革命 ·  昨天  
文商资讯  ·  31省份2024年GDP排名出炉! ·  3 天前  
文商资讯  ·  31省份2024年GDP排名出炉! ·  3 天前  
Marine Sedimentology  ·  Science | ... ·  3 天前  
洪观新闻  ·  突发!西藏地震 ·  4 天前  
广西新闻频道  ·  火锅店老板春节3天净赚53万元,全发给员工! ... ·  5 天前  
广西新闻频道  ·  火锅店老板春节3天净赚53万元,全发给员工!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管理智慧

中国车出海“四小龙”,战队成形!

管理智慧  · 公众号  ·  · 2024-04-13 08:20

正文

作者| 程佳 计然

来源 | 霞光社, 管理洞察

咨询合作| 13699120588

注:整理汇总自网络公开资料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编者按:

从1885年10月世界第 一辆内燃机汽车的诞生算起,汽车工业已经有近130年的发展史。这期间,汽车经历了流水线、工业化 、产品多样化等发展,并拉动了钢铁、橡胶、石化等行业,成为现代工业的“皇冠”。

这个“皇冠”,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一直戴在欧美国家的头上,并形成难以逾越的壁垒。但最近十年,随着全球汽车拉开电动化大幕,中国凭借超过四十年的电动车产业积累,正问鼎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并通过出海将这一能力输送到全球,逐步引领整个汽车产业的百年变局。

此文梳理、观察和记录全球汽车产业大变局下中国车企的出海之路,为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提供新视角下的思考。

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模仿到创新,可谓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从最初仿造到现在的自主创新,走过了121年的风雨历程。

中国大地上的第一辆汽车是1903年进入国内的美国产奥斯莫比尔牌小汽车。然而,真正的中国汽车制造业是在奉系军阀张学良支持下,于1928年在沈阳北大营军工厂成功仿造了美国万国牌载重汽车开始的。

1956年7月14日,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在长春一汽总装线上下线,这时的中国汽车工业才真正起步。

改开后,国家提出了“用市场换技术”的顶层策略,开始引进外资和技术。 这一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零基础到模仿、自研技术、市场验证、构建垂直供应链体系以及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的全过程。

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工业开始注重自主创新,从追随者转变为领跑者。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进入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快速增长。

图源:Pexels

现在,全球汽车产业已从燃油时代的上半场转入了电动智能时代的下半场,而 中国的汽车产业,则从以量取胜的上半场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2023年中国坐上了全球汽车出口量头把交椅,海关总署数据,中国汽车出口522万辆,同比增长57.23%。 而在2017年到2022年一直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的日本,于2023年以472万辆的汽车出口量,退居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成绩背后,是无数车企一步步向前的“脚印” 打下的坚实基础。

站在一个历史新起点上,统计了上汽集团、奇瑞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北汽集团、江淮汽车、广汽集团、蔚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十余家车企2023年汽车出口量数据。

数据显示,尽管新势力车企近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势头迅猛,但在出海大战中新势力车企依旧未能撼动老牌车企的根基,挑大梁的依旧是传统汽车企业。在2023年汽车出口量方面,上汽集团以120.8万辆的销量遥遥领先,之后是出口量分别为93.71万辆的奇瑞汽车、31.6万辆的长城汽车,以及乘用车出口达24.28万辆的比亚迪等。

2023年,汽车出海“四小龙”上汽、奇瑞、长城和比亚迪共计出口逾270万辆,占比超全国汽车出口总量的50%,数量庞大,不容小觑。

01

中国车 “四小龙”的出海战绩


回过头看,“卷”是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关键词。

上汽集团对于“卷”或许深有体会,在最新披露的2023年度财报中,有5次提到了“卷”。

特别是上汽集团在回顾2023年行业情况时,提及的“市场卷”。具体体现为: 卷价格 ——市场价格战贯穿全年、力度空前,随着产品力提升和价格下探,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加快从哑铃型向纺锤型转变,产品价格更加向10万-20万元价位段集中;以及 卷配置 ——800V高压、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城市NOA等电动智能化新技术加速落地,实现入门即标配。

囿于市场内卷加剧,在最近5年里,上汽集团已有4年出现净利下滑,累计下滑比例达到95.88%。相比于5年前的鼎盛时期,上汽集团的净利润近乎“腰斩”。不仅如此,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净利率等多种盈利能力指标也出现收缩。

尽管近年盈利表现有所收缩,但上汽集团却抓住了“出口”这一大势。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出口对中国汽车销量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7%。作为中国第一大出口企业,上汽集团在MG4、EZS、eHS等全球车的支撑下,2023年海外销量超过120万辆,是上述提及的汽车出海“四小龙”名单内,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显然,抓住出海红利的车企并非只有上汽集团。

2023年,奇瑞汽车累计销量达到历史性的188.1万辆,同比增长52.6%,其中年出口汽车93.71万辆,同比增长101.1%。据汽车之家报道,奇瑞全球汽车用户超过1300万,其中海外用户达到335万,这不仅反映了奇瑞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也表明了全球用户对于奇瑞品质的高度认可。

2022年末正式公布“ONE GWM”全球行动纲领的长城汽车,2023年“ONE GWM”品牌战略全球启动,全面整合优势资源,从产品规划、传播效率、渠道效能、用户服务等维度,全面提升品牌势能。如其所言,“长城汽车全球高质量发展进入收获期,‘生态出海’见成效,公司海外全年销售314010辆,同比增长82.37%,创历史新高。”

同样出口销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还有新能源车比亚迪。

2023年比亚迪出海业绩的一大亮点是,实现乘用车出口24.2万辆,同比增长334%。 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3年财报投资人沟通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去年比亚迪海外销量24万辆,今年目标为50万辆,2025年是100万辆,未来三年呈倍增式增长。

展望未来,“四小龙”都提及了将继续秉持出海战略,进一步深化海外布局,中国汽车产业海外的市场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扩大。

02

从“卖产品”到输出“全产业生态”

在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看来,国产车出海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能够在同行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的“四小龙”,必然有各自的优势所在。

业内将汽车出口分为五个阶段: 机遇型贸易、品牌型贸易、简单KD制造、全面本土化制造和全面国际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文清认为,“目前,中国车企基本处于第二、第三阶段,有的企业直接跳至第三、第四阶段。”

一般而言,KD制造指的是将汽车散件出口,在海外完成组装生产后再进行销售,这样能有效减少运输及关税成本;而全面本土化制造对应的往往是“CBU”,则指整车产品直接出口。而对于“四小龙”而言,从配件到整车阶段早已占据先发优势,现在更是叩响了全生态出口的阶段性大门。

朱克力指出,传统车企在出海过程中,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品牌认知度、资金实力、渠道及供应链等多个方面。“这些车企经过多年的市场耕耘,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品牌知名度相对较高。资金实力方面,传统车企通常拥有雄厚的资本储备,能够支持其在海外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和产能建设。此外,在渠道和供应链方面,传统车企与海外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了有力保障。”

具体来看“四小龙”的出海战略。

图源:上汽集团官方微博

“国际经营板块”是上汽集团的五大业务板块之一。目前,上汽集团已初步建成集研发、制造、营销、金融、物流、零部件、二手车等为一体的海外汽车产业链,在泰国、印尼、印度设立了3个海外整车制造基地,建立起超过2000个海外营销服务网点,产品和服务已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地区。

图源:奇瑞汽车官方微博

而奇瑞自2014年在巴西建成首个海外汽车工厂,至今已有10个汽车工厂落地海外,分别分布于拉美、中东和俄罗斯等地区。

自2021年起,奇瑞汽车出口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出口销量比重不断提升。从2021年至2023年,奇瑞汽车出口量从26.92 万辆增至93.71 万辆,增长248%。其中,奇瑞汽车出口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也从28%提升至49.81%。

接着来看长城汽车。

在生产布局方面,长城汽车已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多家整车及KD工厂,国内拥有10大全工艺整车生产基地,海外在泰国、巴西等地建立了3个全工艺整车生产基地,在厄瓜多尔、巴基斯坦等地拥有多家KD工厂。

图源:长城汽车官方微博

在海外市场方面,长城汽车的生态出海扎实推进,目前已经出口到了170多个国家,全球销售网络超过1000 家,旗下哈弗、魏牌、欧拉、长城皮卡和坦克五大品牌全部实现出海。

扬言未来三年出口实现倍增式增长的比亚迪,更是不遑多让。在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发展优势的同时,比亚迪积极加速海外布局。2023年,比亚迪的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阿联酋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拿下了多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与此同时,比亚迪也在不断加强与国际伙伴在汽车电动化发展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本地化生产进程。具体来看,2023年3月,比亚迪首个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在泰国奠基;同年7月,比亚迪宣布将在巴西设立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同年9月,比亚迪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投资、工业与贸易部签署投资协议;同年12月,本集团宣布将在匈牙利打造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图源:比亚迪汽车官方微博

无一例外,中国新能源“四小龙”的出海战略,已逐渐从初期的卖产品,走向如今的全产业生态输出。可以预计,“四小龙”的整体竞争力将越来越强,出海之路也将越走越宽。

03

中国车出海战队

“造车新势力”尚需努力

中国汽车产业出海长期趋势不可逆转,在国内汽车内卷背景下,海外市场将为出海优秀企业提供更多溢价。

从中国汽车出口的结构来看,2020年开始,新能源车在出口汽车中的占比逐年递增,2023年占比已经达到了33.97%。CleanTechnica数据显示,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在2023年12月达到了155.67万辆,同比增长35%,在整体市场中占据了 22%的份额,当前全球的汽车工业趋势逐步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新能源车的进化成为抢占全球市场的关键。

与此同时,中国从2001年起就通过相关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着先发优势。2020年开始,伴随中国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逐渐受到国际市场认可。2023年第四季度,比亚迪的纯电动车销量,甚至首次超过了特斯拉,成为全球纯电车销量冠军。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的相对优势,是中国汽车工业逐渐被海外市场接受的关键。尽管当下新能源汽车占比不如燃油车,但“四小龙”已预判到未来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的趋势,并积极展开布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