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有趣的“跳跃式”施工流程示意图
项目由1至3号展馆、多功能厅及登录厅等组成,总建筑面积达15.7万平方米。项目为超常规的建筑规模并具有工期紧张的特点,为保证主体结构的承载力、安全性等,展馆混凝土底板浇筑便成为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及挑战。
按照传统方案,大底板通常采用设置后浇带施工方式,然而项目团队在实际分析时发现后浇带浇筑需要60天的等待期,由于后浇带砼未施工时履带吊等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入大底板,屋顶钢桁架无法按期开始吊装,将严重拖延工程进度,寻找确保工期要求的施工方案迫在眉睫。“鉴于传统工艺的局限性,我们应充分结合建筑特点,寻求一种更可行的施工方案。”在施工策划会议上,项目总工果断下达指令,并迅速组建技术攻关小组。
小组多方查阅资料,并与专业团队展开交流与研讨,锁定了一种名为“跳仓法”的施工技术。该技术将建筑物地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按照“分区规划、隔块施工、分层浇筑、整体成型”的原则进行施工,基于一定时间间隔,利用已硬化混凝土结构对其相邻新浇筑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有效避免混凝土形变。“‘跳仓法’能够实现不同施工段平行流水施工,更能省去后浇带及脚手架清理的额外成本,可以说是最佳应对之策。”项目总工解释道。
方向已然确定,小组即刻参考其他工程相关案例进行方案制定。“考虑到项目场地区域的限制性,展厅地下室底板分仓规划需先突破位置复杂或留有设备的区域,从难到易的顺序进行排列。”项目总工强调。综合考虑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难点、屋顶钢结构吊装需求等因素,小组在原设计后浇带布局的基础上,根据施工顺序划分若干施工仓,并将仓格划分长度及宽度限制在40米内,避开洞口、水池等的基础上尽量取直,确保方案具备可行性与灵活性,满足设计要求。
底板区域划分完毕后,整个施工现场宛若一块巨型棋盘,上面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小格子。整体依次完成土方开挖后,首个区域的“区块一”首先进行砌筑砖模、钢筋绑扎等工作,再进行混凝土浇筑、收光、养护,在确保混凝土施工间隔时间超过八天的原则下,再“跳跃”至相应的区域重复此步骤施工,“按这一方式,就像是小时候玩‘跳房子’游戏,形成一套高效有序的‘跳跃式’施工流程。”项目总工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