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新媒体平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宇宙结婚  ·  节目更新:vol.435 ... ·  2 天前  
InfoQ架构头条  ·  麦当劳中国:打造 MACH 架构的数字化巨无霸 ·  2 天前  
跟宇宙结婚  ·  节目更新:跟宇宙结婚悄悄话 vol.229 ... ·  6 天前  
运维  ·  Elasticsearch 开源仓库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你为什么会上当?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 公众号  ·  · 2017-07-03 20:06

正文

文|徐贲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本文首发于总第810期《中国新闻周刊》

 

我回国探亲在家,一天我妹妹接到一个来自“工商银行”电话,说是要给她一个“旅游奖励”,因为她“这么多年来一直按时交水电费”。来电者说,我妹妹可以花200元享受原本价格为800多元的“黄山游”,接着又向她要手机号,说是会把奖励详情用短信发给她。我听她说这件事,觉得很蹊跷,认为此事不可信。可是我妹妹说,她的朋友就曾经花100元享受过类似的“乌镇一日游”,相当“划算”。过了一个星期,我想起这件事,问我妹妹收到旅游奖励的详情短信没有,她说还没有。

 

我妹妹接到这个电话,是将信将疑。一方面,理性告诉她,没有理由相信真会有这等好事;另一方面,好奇和贪心却让她愿意相信。她甚至还马上联想到朋友的乌镇一日游,有意打消自己的疑虑。

 

我们通常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接受外来的影响,一种是被理性和逻辑所说服(convince),一种是因欲望或情感被说动(persuade)。前者诉诸认知的辨析,后者诉诸直觉的情绪。记得曾读过一篇《家长圈热传“聪明药”称可提成绩》的报道。报道说,韩国有家长为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给孩子注射“聪明针”和服用“聪明药”。《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国内也有不少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购买这类“聪明药”。在一些微信圈里也互相介绍这种能“智力药丸”。购买“聪明药”的家长,大多都是因为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而被说动的。

 

说服和说动会诉诸不同的理性或情绪化话语。例如,诉诸理性的广告可以这么说,某某咖啡美味、温馨、芬芳,因为它选用最新鲜的咖啡豆,制作考究。诉诸情绪的广告可以这么说,你喝的咖啡告诉人们你属于哪一类人,揭示你高贵的趣味和与众不同的品位。一般来说,人越是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就越是有可能被诉诸情绪的说服影响。“聪明药”诉诸的就是情绪,因为“聪明”和“趣味”“品位”一样,是一般人都羡慕和向往的,但他们对认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聪明、趣味、品位却完全没有兴趣。

 

别人想要说服你,其目的不只是要改变你的态度和看法,而且是要改变你的行为。当广告商为电视广告投入大量金钱时,他们不只是要你觉得他们的产品不错,而且是要你走进商店、掏出钱来购买这些产品。卖药的要你相信他们的针和药能让你的孩子变“聪明”,想方设法说动你,目的也是一样的。

 

心理学家常用一种叫“慎思可能模式”(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的理论来解释诉诸情绪的说服。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处理事物信息的慎思可能性很低,因为影响他们行为的经常不是理智,而是虚荣心或贪心。一旦虚荣心或贪心发生作用,他们本来就不高的慎思能力还会进一步下降,以至完全失去应有的怀疑、分析、判断和评估能力。他们是欺骗和蛊惑最容易捕获的猎物。他们轻信易骗,总是对信息情境的情绪暗示和挑逗,或对有目的的诱导联想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用名人、演员、歌星来为商品代言,不管是真是假,运用的都是这种性质的情绪挑逗和联想诱导,好像用了这些商品,就能像代言人一样靓丽、优秀、魅力四射。

 

就算慎思能力本来不差的知识人,也难免会在非常逼真的伪信息情境中放松他们的戒备。这是因为,诱惑他们的伪信息情境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借助某种体制或话语权威,如大学、科学机构、市场、政党,以及各种宏大的主义或理论。它们所设的骗局经常远比“某某银行”的“旅游奖励”来得隐蔽和难以辨识,经常能大幅降低知识人原有的慎思能力。一旦他们被某种集体的或宏大的话语所说动,他们便会满足于用“正确行为”来代替基于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个人慎思。这样的被动显示出他们缺乏真正的信念,而真正的信念只能是每个人用独立的慎思说服自己的结果。

叶选宁|林存德|布小林

赖声川|丁石孙|华西医院

郭伯雄|中纪委|首富扶贫

黄奇帆……


回复

“人物目录”

“调查目录”

“特稿目录”

“往事目录”

提取更多过往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获得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