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吴宇森新拍的《追捕》正在热映,当代东方梅尔维尔,”暴力美学”大师重新改编了这部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日本经典影片的原著,拿出自己的风格大做文章致敬经典和大师,上映后的口碑却不得不说一言难尽。那么四十年前洗脑了我们父辈一代人的老板《追捕》究竟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留下了怎样的传说?有多少人是念叨着”朝仓跳下去,唐塔也跳下去了"投身于当初轰轰烈烈的历史大潮的呢?
我们今天再次奉上作者戈弓长一年前的雄文,以丰富的史料,真切的笔触将本片内容以及上映所处非常时期的历史环境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回溯当年电影的意识形态环境与历史语境,以此追忆,以此致敬,我们父辈们青春的回忆。
追捕 君よ憤怒の河を渉れ (1976)
四十年前,夜幕下的东京街道群马奔腾
2005年,顾长卫导演的《孔雀》捡取了一座北方小城里的五口之家为时代标本,故事的时间背景被标的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影片中,平凡的世界一如既往的匮乏压抑,平淡的生活里依旧潜伏着挥之不去的暴力,姐姐梦想中的降落伞最终也没能腾空。
影片结尾时,这家年轻一代的生活已然尘埃落定:哥哥卫国和他跛足的农村老婆在街边的小吃摊忙碌。家中,嫁为人妇的姐姐卫红和父亲母亲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丝毫没发现弟弟卫强回家了。他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还领回了吃软饭的对象和“拖油瓶”的孩子。
电视里传来那熟悉的旋律“啦呀啦”,黑白屏幕上,真由美和杜丘在策马奔驰,她对他说“我喜欢你!”。这座一成不变地沉淀着蓝、白、黑、灰的北方小镇,仿佛瞬间被涂抹上了希望的彩色。
《孔雀》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是关于理想和理想的破灭的。姐姐卫红想当伞兵,向往着广阔的生活,充满希望的远方和美好的爱人。
在她看到《追捕》时,她的理想却已经落幕,人生将波澜不兴地终老。曾经的追求和向往,为之付出的挣扎和纠结只能像在无人处开屏的孔雀,多少唏嘘喟叹只堪孤芳自赏。
由佐藤纯弥执导的《追捕》是一部侦探类型电影,于1976年在日本上映。1976年,对中国人而言正是天地变色,泰山崩毁,江海倒流的时代。巨星相继陨落,“文革”宣告结束。
举国上下即将告别“左”的错误,告别冒进的理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知识青年亟待回城,有人准备考大学,有人等待着平反和恢复工作。一切正在悄然改变,但是“运动”还会不会重来,未来将何去何从?
前路迷茫,人们的心里被不安和焦虑充满。1978年,《追捕》在中国公映。
《追捕》讲述了正直勇敢的东京地方检察官杜丘参与调查国会议员朝仓的自杀案。杜丘凭借经验和智慧发现案件中的疑点,出于职责着手深入调查,却遭到迫害,被化名的陌生男女横路敬二和横路佳代诬告抢劫强奸,沦为逃犯。以检察长和矢村警长为首的官方对他实施追捕。他一面逃亡,一面追查真相,力图洗刷冤屈。在杜丘逃到北海道山里时,偶然救了被熊困住的牧场主女儿真由美,后者对他一见倾心。
在真由美的帮助下,杜丘深入精神病院找到了诬告他的横路敬二,后者却已经被精神控制药AX毒害,成了浑浑噩噩的白痴。受指使的堂塔院长也逼迫杜邱服药,企图把他变成言听计从的弱智。最终杜丘挖出了幕后最大黑手——制造精神控制药毒害议员,操控政治的制药厂社长长冈,事情真相大白。
以今天早已对好莱坞类型片审美疲劳的中国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个影片并无特别之处,精神控制药的设置略嫌粗糙离奇。此外案件不复杂,正邪很分明。
杜丘被追捕和他追捕真凶是两条主要的情节线索。影片基本按照故事的发展平铺直叙,间或有几个黑白画面的回忆段落。镜头和特技都比较简单,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快速变焦镜头。
可刚从革命文艺“样板戏”和之前“政治挂帅”的电影中过来的国人哪见过这些——灯红酒绿的东洋大都会,衣着时髦的异国男女,资本主义社会丰富得令人咂舌的物质生活。还有扑朔迷离的案件,诡异的高科技犯罪,英雄美人大胆奔放的爱情故事,钱权色欲和政治黑幕。以及飞机穿越濑户内海,夜幕下的东京街道群马奔腾的奇观场面。
《追捕》在上世纪70、80年代,如同春雷炸响,对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杜丘式的风衣被抢购一空,很多人在不刮风的时候竖起衣领,戴上不舍得撕去商标的蛤蟆镜,到处是真由美理发店,商店里有真由美化妆品和帽子,大家用‘横路敬二’来骂人,背诵大段的台词,甚至充满炫耀地向朋友们讲述《追捕》续集的内容——杜丘和真由美的后来。一首没有歌词的歌曲,流行到无法用流行这个字眼来形容。”
观众对影片的热爱更集中到了对人物,演员的喜爱上。硬汉高仓健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偶像,是当时男性美的标准,为男性效仿,被女人爱慕。真由美的配音者,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当时正值青春年华,她说杜丘在那时就是她的择偶标准。
《大众电影》1984年曾专门介绍高仓健“一头修剪得短短的乌发,浓重的两弯粗眉,寒锐的目光,展示了他特有的刚强,冷峻的性格特征。”
唐国强在1979年《小花》和1982年《孔雀公主》中塑造的温柔俊美,唇红齿白,颇为“甜美”的形象不幸“躺枪”,成了“奶油小生”的反面教材。
国人对高仓健的推崇甚至成了社会话题,全民"寻找男子汉"。著名编剧沙叶新应时写了一部话剧《寻找男子汉》,1987年导演曾学强将其拍成电影。片中的女主角舒欢以高仓健为标准苦苦寻找她的男子汉,最后一无所获的她只能闭门雕琢心目中的男子汉石像。
《追捕》和高仓健在中国造成了如此疯狂的皮格马利翁症候,以至于1987年歌手常宽出了一盒名为《高仓健快走开》的盒带。
笔者曾在1985年的《大众电影》上看到争鸣文章,讨论高仓健这种带有日本“武士道”色彩的男子汉是否值得国人效仿,而什么才是中国式的男性美。虽然对电影和人物形象的追捧如此热烈,引发的讨论也已经上升到了民族性,《追捕》却几乎没有受到抵制和批评,同年的《望乡》就受到不少对其中涉及性内容的质疑。随后的邓丽君软性的靡靡之音,崔健的破坏性更是遭遇了批评和拒绝。
从文革结束到1989年风波之间十几年的历史阶段,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80年代”。《追捕》可谓是“80年代”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高仓健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80年代”的外国偶像。这部由“持枪的日本人”和“地主的女儿”为主角的电影,却在当时的中国受到如此欢迎,成为“一场震撼心灵的大地震”,因其触及的是当时人们记忆深处最痛楚与敏感之处。
电影《追捕》甫一开场,就是化名“水泽慧子”的横路佳代在东京街头指认杜丘“就是他,他就是强盗!”尖利的嗓音刺破城市的天空。她向警察控告杜丘抢劫和强奸。被带进警察局的杜丘又遭到另一个证人横路敬二的盗窃指控。
杜丘瞬间从一个体制内的检察官,一个法律的监督者沦为万夫所指的罪犯,面临昔日的领导和同事的追捕。十年浩劫刚刚过去,这种毫无来由的指控,百口莫辩的欲加之罪,违心的检举揭发。多少高级干部顷刻间变成政治罪人,以精神错乱或自杀收场正是国人刚刚经历的伤痛记忆。电影上映之时,大量冤假错案和被错判打倒的人尚待平反。
《追捕》书写了一则好人蒙冤,最终重获清白,正义重新得到伸张,法制精神重新得到高扬的故事。当时的国人当然会对这种沉冤昭雪的主题充分共鸣,把积攒已久的悲怆压抑释放出来。1994年第一部好莱坞分账大片《亡命天涯》国内公映,同样是沉冤昭雪的故事,然而时过境迁,哈里森·福特就没有受到高仓健的待遇。
其次是片中的关键道具——精神控制药物AX,它是幕后黑手长冈和堂塔院长用来控制人的精神,加害议员,左右政治,给人“洗脑”的毒药。杜丘被禁锢在精神病院,被强迫每日三次服下AX一段时间后,堂塔把他引上楼顶,企图借助药力让其跳楼,此处有一段被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台词。
曾给1970年《简·爱》中罗切斯特配音的著名配音演员邱岳峰,用他极富戏剧感的华丽嗓音为堂塔这个恶棍院长配音:“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走过去,你可以融化在蓝天里。”蓝天,又或者“红日”,这种蛊惑人心,又极富于魅力的说辞,只不过是洗脑的毒药,引人走向的不是理想国度,而是死亡之路。
全片最具转折性的高潮也在这里,杜丘并没有服下AX,他没有被精神控制拥抱死亡,而是把对方的罪行全部说出,最终坠亡的是堂塔。当年银幕前的观众都会为杜丘的机智欢呼,也为曾经的一度“脑热”而自我释怀。而“横路敬二”也取代了走资派,反动派和牛鬼蛇神之类,一度成了骂人的专有名词。那个懦弱中带着猥琐的矮小男人,代表着一场阴谋中被利用的作恶者,用过即弃的卒子和“被洗脑”后丧失自主意志的弱智。
以今天的目光来看,在杜丘和真由美的修身西服,风衣和时髦女装的“资本主义”和“现代”之下还有某些一以贯之的“身体政治”,是当时的国人熟悉的革命审美。高仓健长得浓眉大眼,高大矫健,肤色是健康的古铜色。
短发浓密而直挺,像鲁迅“丝丝如钢针一般”。纵然身陷囹圄,在山林中奔逃,依旧不卑不屈器宇轩昂,能够凭借人格魅力吸引女性,把对手矢村警长也变为朋友。这和之前的革命文艺中浑身是铁,一身是胆。满面红光,昂头挺胸,战天斗地的正面人物,革命者和劳动者形象吻合。
相对的则是横路敬二,唐塔和长冈,都是些矮小猥琐的人,总是出现在阴暗的室内,一副敌对势力,被批判者的形象。
真由美虽然是个富家小姐,但是一点也不骄矜柔弱,她在北海道的牧场长大,如同一匹“不驯的野马”。她长相不惊艳,却有种生气勃勃的健康美,她的不谙事故,幼稚任性,说话直来直去,感情用事爱冲动,性格单纯热烈也独具一种正面人物的坦率正气。
这和之前革命文艺提倡的工农兵女性的审美一致,和“十七年”电影中的刘三姐或者李双双有相似之处,比起淳朴更多了一些野性和时髦而已。
虽然是资产阶级的小姐,当她被杜丘所救,立即倾心对方。她父亲的随扈报警,真由美以为是父亲所为,认为其违背道义,要与之斩断亲情“把女儿的救命恩人出卖给警察的人不是我的父亲。”这多么像五四文学,左翼文艺中和禁锢她的资本家父亲决裂,大义灭亲的子女,那些“出走的娜拉”。她身上带有绝不妥协,一腔热血追逐自由和理想的革命女性的色彩。
此外,杜丘的不苟言笑和沉默也成为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体现出男性的刚强,责任心和担当。国人十年浩劫的经历更把这种对“沉默”的审美深化了,因为自我辩解也同样难逃屈辱,沉默是唯一能维系尊严的办法。还有的时候,不说,不检举揭发也是种担当。多少欲说还休的复杂和苦痛,都化作对这种“沉默”的理解和欣赏。
再次,从电影本体上看,建国后的电影,由于担当思想宣传教育的责任,往往台词连篇累牍,1980年代之后出现了要求“电影和戏剧离婚”“电影和文学分家”,要求“电影语言现代化”的理论探讨,认为滥用台词是不符合电影规律的,电影应该以画面叙事。高仓健惜字如金,不动声色的表演方式和《瑞典女王》的“零度表演”都被作为这种电影美学变革的范本。
《追捕》的流行,首先得益于当年中日关系“蜜月期”的外交形势。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田中角荣的继承者,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于1979年来华访问,开启了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的大门。一系列“日本电影周”活动展开,日本电影被“井喷”式引进国内。整个“80年代”中国共译制43个国家的455部电影,其中日本译制片占70部,平均每年5部,占总体的15.3%之多。
《追捕》在中国的风靡程度是影片的主创们没有料到的,影片火爆之后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高仓健的形象冷峻严肃,眼睛被日本观众形容为“三边白,一边黑”令人感到有点害怕,一度在剑客游侠或者强盗流氓的角色中难以脱身。
1976年他退出东映公司后与独立制片人永田雅一和大映公司合作摄制了这部《追捕》。这也是大映公司为高仓健打造的从“帮派剑客”到“性格演员”的转型之作。
没想到在中国获得空前成功,高仓健也在《远山的呼唤》《海峡》《幸福的黄手帕》《铁道员》等影片中延续了这种隐忍持重的硬汉形象,他们背负苦难,隐忍持重,怀有男性绝对不容侵犯的尊严。总有女性为他倾心,为他等待。
他是当时国人心目中日本第一男星。导演佐藤纯弥回忆,《追捕》在日本上映时不卖座,观众不接受高仓健的新形象,对故事和影片思想也不感冒。在中国火了之后,消息传到日本,引得观众又去看,这才收回成本。
女主角中野良子成为当时国人最喜爱的女演员之一,那张流传已久,曾登载在电影杂志上的中野良子,张金玲,栗原小卷和刘晓庆的合照,代表了“80年代”人们心中的东方美人标准。中野良子本人前后五十多次访问中国,成为中日友好使者。“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都管我叫真由美。几万人整天这么叫。”
《追捕》的走红从接受上看,是国人观影经验,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合力塑造的结果。然而回到文本本身,1978年的观众看到的已经是个剪辑版本,包括配音在内,都是经过“二次创作”的结果。
比较原版影片和剪辑版,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意识形态间的断裂,那些被引导的和被去除的思想和倾向。
《追捕》中国公映剪辑版共1小时52分6秒,剪去了39分15秒,占原片的27.59%,这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原版本不仅网上可以轻易看到,甚至几年前在央视电影频道也曾播出。删去的内容包括两种,一种是主线无关的过场戏,比如检察长和警长多次在办公室商议追捕方案,这种重复的情节显得累赘,删去后使得影片内容凝练紧凑,节奏加快。其次则是被认为“不合适”的内容。
1,杜丘逃出警方掌控后发现自己没穿鞋,潜入一座寺庙穿走了香客的鞋子。
2,杜丘和真由美结识,二人情到深处,相拥而吻。然后褪去衣衫,在北海道日高山山洞里发生了性关系。
3,潜逃东京途中,杜丘在山林里被护林员认出逃犯身份,情急之下打晕了对方。
4,杜丘逃至新宿时,因疲累昏倒街头,一位风月女子搭救了他,将他接到家中。夜晚,女子趁其昏睡,裸身钻进了他的被窝。
5,新宿的一家宾馆里,为了阻止矢村警长搜查出杜丘,真由美褪去全身衣物,裸体出现在镜头前。
6,事件真相大白后,杜丘在检察院楼顶上和检察长,矢村警长的一段对话。
其中1和3都是杜丘在逃亡时的违法行为,虽然情非得已,但毕竟有损于杜丘的英雄形象,于是剪之,理由充分。2,4,5段最为国人惊讶,因为都有大胆的涉性内容。
当时的国人对性的态度还很保守,剪辑版中杜丘和真由美在洞中相拥而吻,然后切到熊熊燃烧的火堆结束,没有更多的渲染,爱情表达含蓄有度。多年后观众看到原版的段落2,都认为破坏了当初的美好印象,不如剪辑版精当。人物才认识几天就如此,过于草率轻浮。
段落5中,真由美情急之下竟然脱衣全裸,影片本意是表现她用这种“开放”的行为,表达对矢村彻底拒绝的态度,也让矢村也意识到了这难驯的野马绝非自己能够驾驭,只能目送她追寻自己的爱绝尘而去。然而这种日本式的过于露骨夸张的表达,绝不适合当时的国人,以今天的目光看,这场裸露也很多余。
4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女性角色,导演的意图首先是为表现杜丘的魅力无边,落难时总有美人相助,投怀送抱。这当然有违杜丘和真由美爱情的专一性。其次,曾贵为社会精英,执法者的杜丘沦为逃犯,只能躲进下层世界,法外之地,被一位妓女所救。片中杜丘无奈地说“可我现在是逃犯,你帮助逃犯也是犯罪啊。”可这位女子对此毫不在意,在她眼里,杜丘只“是个走不动的病人”。
她不懂“法律”和规矩,只具有朴素的善意。这种对底层人的肯定,其中有种左倾的意涵,这一段和第5段被剪辑掉,从中能够看出影片的某种导向性。
被剪去的段落5情节如下:最高检察院的楼顶露台,杜丘和矢村警长等待检察长来告知判决结果。检察长踱着步过来,告诉关于杜丘的判决还未出来,而矢村枪杀长冈属于“正当防卫”。杜丘依然是戴罪之身,矢村已毫无罪责了。杜丘坦诚自己在逃亡中屡次犯法,包括非法持枪和驾驶飞机等。
然而话锋一转,杜丘对检察长说道,“我在逃亡时就明白了,对于法律我一直在想,我想执法者不能只站在追捕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他也应该考虑一下被追捕者的立场。如果下了追捕令,请随时来找我。”说罢披上那件浅卡其色风衣,竖起领子,扬长而去。
接下来是未被剪去的结尾——杜邱走下这座挂着“最高检察厅,东京高等监察厅”等四面门牌的高楼,街边,真由美在等他。真由美问“办完了?”他回答“不,哪有个完啊?”。真由美望着他说“我也去行么?”杜丘揽过女人的肩膀,真由美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镜头上摇,越过国会议事堂,俯瞰这座东京都,“啦呀啦”的主题曲出现。
如果剪掉了这段落5,中国观众看到的故事就是杜丘和矢村击毙长冈后,紧接着杜丘下楼和真由美离开。观众会认为既然真相大白,杜丘也恢复清白,官复原职,只是去解决了一些程序问题罢了。杜丘那句“哪有个完啊?”则意味着他依旧会履行他检察官的职责,继续匡扶正义。
剪辑版的《追捕》向国人展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灯红酒绿,也有所保留地展示了其中的危险,不过这即将到来的一切美好远多过不利。邪不胜正,法治精神必然重新高扬,操纵政治的恶势力必被铲除,如杜丘一般的检察官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斗士,是体制内的良心,是正义永不会磨灭的象征。
然而实际上原版影片的意思是,长冈这种大资本家操纵政治的黑暗,杜丘这种冤案不公还将继续下去。杜丘对于自己的戴罪之身已经没了执着。从检察院高楼的“下楼”动作,正是一个象征。影片表现的是对体制的怀疑,对资本主义社会腐败、官僚的司法系统的批判,对下层人淳朴善良的肯定,对个人主义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杜丘这个体制内的检察官专业老练,但周围全是平庸之辈,没人相信他的判断,一朝沦为逃犯后,周围曾通力合作的上司和战友们对他只剩下冷酷无情。检察长不关心真相,追捕杜丘只为监察厅的“脸面”。杜丘这位昔日坚信法治和正义的执法者,在沦为犯罪者的逃亡途中也不断违反法律,这让他重新思考何谓法律,何谓正义以及制度和人的关系。
落魄的他只能脱去残破的西装,换上工装夹克的渔夫帽,进入远离人类社会的高山森林,以及下层人“无法无天”的世界,和熊搏斗,与河流大海抗争。最终和一个野马似的爱人逍遥而去。
片中有大量山、海、火、天空、乡野的意象,对应于城市的高楼与人群。正邪,对错不再分明,都需要重新考量定义。这种逃亡让杜丘脱离了原有的身份和思维定势,成为一场心灵升华之旅。这其中能看出许多1960、70年代思想活跃时期的精神遗产——左翼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刚刚退潮,片中在左倾意识之外,还有现代主义式的消极,悲观和颓废。后现代主义的反权威,青春流行,个人主义和反叛性。还能看出日本社会经历二战后被美国殖民,民族自信心被摧毁,原爆阴影尚未散去,经济随即腾飞,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却遁入彷徨。
某种民族主义夹带着屈辱和自负又开始露头,《日本可以说不》之类的书籍畅销。那首在城市上空回荡的“啦呀啦”歌曲,光用浪漫笼统称之是不确实的,里面有一种空虚,一种倦怠,一种在混杂中的无的放矢。这和急于从“左”中纠正过来,“告别革命”,往大众世俗去的当时的“80年代”中国,当然截然不同,却有些类似当下的中国社会。
抛开的思想内涵,《追捕》留在大部分国人心中的,其实是“人性”二字。说《追捕》教会了当时的中国人什么是“爱”以及什么样的人可爱,并不夸张,这归功于影片对人物性格刻画的丰满感人。曾经,人伦情感在革命年代被斥为“资产阶级人性论”,人们只允许具有阶级感情,“亲不亲,阶级分。
”任何私情都意味着对组织的不忠。在“文革”时亲人间互相揭发,断绝关系数见不鲜,一度摧毁了国人的人性根基。《追捕》中真由美的爸爸,作为大资本家的他经营多年,试图进入政坛,当上北海道知事。但为了重获女儿的信任,他毅然违法帮助杜丘,亲情超越政治抱负,得以回归。
还有片中当马上的杜丘问真由美为何明知他是逃犯,还要救他,真由美说的那句“我喜欢你!”她的秀发飞舞,脸上写满了憧憬,眼中闪动着纯真少女的光彩,隐隐约约似有泪光。这句话与其说是对杜邱的回答,不如说是对爱,对自己真挚的心说的,是要就此把心也剖出来给了他。禁欲时代的人们,面对如此热辣直白的爱情宣言,怎能不为之动容。他们知道了爱情不需要羞愧,自罪,而应该像火一般的燃烧。
真由美说一不二,爱憎分明,有着坚定而不妥协的道德判断。一旦认定了爱人就绝不后悔和他走。面对矢村警长的质问,她说,“就算我知道也绝不告诉你”她的简单直接反倒让其他人都显得算计小气。真由美虽然担心杜丘的安危,但是支持他的决心,扮演他的妻子潜入病院,关键时刻策马而来上演“美救英雄”。男人们也都会深深爱上这个力量和智慧兼备的“大飒蜜”。
她面对矢村大胆一脱,后者紧忙捂住眼睛,反而衬得这个男人的不坦荡。杜丘自然是主角英雄,影片着意刻画其人格魅力,试图说明他最终的成功正来自于此。他成熟中丝毫不带有中年男子的世故油滑,反而保持着赤子之心和绅士风度。他外冷内热,面对女人并不主动的,但是却专一负责。
片中杜丘面对穷追不舍的矢村警长被熊咬伤,更是不计前嫌救助他,但也悄悄卸掉了他佩枪的子弹。片中有好几处反映杜邱这种性格特征,他正直但不死板,聪慧而不狡黠,有坚持也会反思,既具备男性的坚硬粗砺,也不乏整洁帅气,像这样恰到好处的平衡正是许多人欠缺的。
相比较而言,矢村警长则只能屈居“二号人物”。他和杜丘的关系类似于经典西部片《正午》中的副手哈维和加里·库珀饰演的警长凯恩。凯恩警长这样的强者总会忽略与之共事的弱者对其的嫉恨。片中矢村警长衣着比杜丘更为时髦,但总显得夸张滑稽,遭到真由美的鄙夷。他对杜丘穷追不舍,一方面是思想简单固执,一方面也像是对杜丘男子气概和魅力的妒忌。最终他相信杜丘的判断,与之合作,也是对杜丘人格魅力的最终认可与折服。
2014年,高仓健逝世。“50,60后”国人对他的怀念是发自内心的,这个理想中的男人身上寄托着他们青春时代的记忆。不少国人身上都有《追捕》的留下的印记,张艺谋是高仓健的忠实“粉丝”无需赘言,不消说《千里走单骑》,你看看老谋子年轻时代的劲头和发型。马未都毫不掩饰对高仓健的仰慕,深情诉说“他的长相,不要说女人看了,我看了都喜欢。”
某位第六代导演曾忿忿不平地说自己曾因为矮小被人骂作横路敬二。往大里说,这部电影是深深根植于几代国人的精神层面的,当年受到其影响的人,如今都已成为社会中坚,成为精英,乃至权贵与领袖。有人说,看懂了这部电影,你多少能看懂那几代的中国人。不过正如《孔雀》里的那一幕,《追捕》在当年人们心中描绘的未来理想,如今实现了么?实现的是剪辑版还是未剪辑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