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深圳开始引进“三来一补”企业,时任南岭村第一生产队队长的张伟基,积极学习“外引内联”的经验,率先在第一生产队引进了深圳最早的一批内联企业——南和电子厂和华南电子厂。
由此,南岭村迈出了走向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为了引进企业,张伟基每天带着村民前往当时的招商点新安酒店守候港商,等有港商来,就带着他们到村里考察。
但是,当时的南岭村又脏、又乱、又差,号称“鸭屎围”,港商看过之后都不愿意在此建厂。
张伟基了解情况后下决心动用全村力量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让南岭村的模样有了初步的变化,也因此吸引了外商。
▲
张伟基(右二)和干部们在规划建设新工业村。
要吸引外商来投资办厂不仅要建起标准厂房,还要解决好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才行。
在当时,建1万平方米的厂房大约需要资金300万元,这对当时的南岭人简直是天文数字。
在张伟基看来唯一的办法是银行贷款,而村委会多数干部因担心还不起而反对贷款,正是张伟基一句“还不起我来还”,大胆拍板,贷款170万元,促成了外商的引进。
事实证明,这次投资不仅两年收回成本,还为南岭村开拓了一条生财之道,也为当时深圳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
张伟基(左一)就如何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谈自己的看法
02
发展股份合作经济
|
在全国率先实现共同富裕
|
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掀开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史的第一页,也为南岭村带来了飞跃性的发展。
为了建立经济特区,政府大幅征地开展基建,南岭村第一生产队拿到了第一笔43万元的征地补偿款,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村民们都希望将这笔钱每家每户分了改善生活。
张伟基说:
“我反复思量,我家劳动力多,分钱的话我家能赚不少,但是我觉得集体经济像老母鸡,养好了能下更多的蛋,所以我就劝村民说要从长远考虑,现在少分,以后肯定能多分几倍甚至几十倍。”
在队长张伟基的主持下,这笔补偿款被用于第一生产队厂房建设,由此第一生产队引进港资兴办了南岭村第一家来料加工厂,这成为南岭村日后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
2003年4月12日,时任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南岭村,张伟基陪同。
1983年,张伟基所在的南岭村第一生产队已经办起来3家工厂,集体资产达到68万元,而第二、三、四生产队还停留在没有工业的阶段,集体资产也少的可怜。
张伟基决定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提出合并南岭村的四个生产队,成立村委会,并建议把第一生产队的资产公有化,成为全村的资产。
开始,资产公有化的建议遭到第一生产队群众的反对,张伟基以资源分散不利于搞工业,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全村集约利用资源,有助于村里的长远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理念挨家挨户劝说村民。
终于,他做通村民工作,南岭村四个生产队合并为一个村,这是全村集约利用资源,走向工业化的起步。
▲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伟基(穿西服、戴胸花者)因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获奖(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83年,张伟基当选村支书后,始终坚持做到“守土有责”、“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他曾多次强调“不杀下金蛋的母鸡”,而这只母鸡,就是依托宝贵的土地资源形成的村集体经济。
此后,张伟基带领南岭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利用集体力量,发展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在张伟基的带领下,南岭村在1986年建起了第一个工业区,使经济快速实现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飞跃。
▲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伟基(中)和同事一道研究工作(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至1991年底,南岭村人均集体分配已超过1万元,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南粤农村十面红旗”和“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03
“白纸选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