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生于圣彼得堡,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
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并先后毕业于钢琴、作曲专业,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的演出而成名;
卫国战争中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享誉世界;
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正如他生前所料,他被东西方阵营各取所需。苏联称他是“国家最忠诚的儿子”,西方国家则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苏维埃政权坚定的信徒”。
而抛开意识形态对于音乐来说,他的音乐就是一部数十年的编年史,他的作品达到了在特殊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极致,被誉为“20世纪的贝多芬”。
并且《联合国歌》的旋律就出于1932年肖斯塔科维奇为苏联影片《The Counterplan》(《对策》)写的一首主题歌Song of the Counterplan)。
后来当反法西斯同盟酝酿筹建联合国的时候,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议把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首《相逢之歌》作为未来《联合国歌》的曲调。
《第八交响曲》
《第八交响曲》创作于1943年,即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这期间一共就创作了两首——《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乐评人的结论是:如果说《第七交响曲》是英雄般的,那《第八交响曲》则是悲情的。
《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悲剧交响乐,整个作品充满了悲哀的气氛,犹如一片焦土,什么都被毁灭了的情绪与感觉。
但肖斯塔科维奇却曾经这样告诉记者:“想要正确叙述此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的内容,其实非常困难。如果要用简短的文字,来阐述第八号交响曲的内容与思想,我想就是:‘人生是快乐的’。”
二战中著名的列宁格勒攻防战,围城战况惨烈不堪。
身处列宁格勒围城战中的作曲家,死亡与恐惧中,这部作品没有去描写人民的英勇,更不是讴歌胜利的到来,更多的是将人处于这场悲剧中的精神状态,透过音乐表达了出来。想展现的,或许是战争带给人民的恐怖、残酷。
陷入政治争论的《第八交响曲》
东西方对待的差异
这部作品首演后曾被说成是反苏维埃与反革命的:“因为肖斯塔科维奇在战争开始时写了一首乐观主义的交响曲,现在却写了一首悲哀的交响曲。”
《第八交响曲》被批判为“主观主义感情和歪曲的表现主义的抑郁、自怜的忏悔”。在强大的批评压力下,《第八交响曲》停演。
而《第八交响曲》于1944年 4月2日二战快结束在美国初演时,曾有134家美国电台和99家拉丁美洲电台转播了这场音乐会。
美国舆论界更是对这部新交响曲评价很高。1945年,全美国为罗斯福总统逝世致哀时又演奏了《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可以这样听
前四乐章中,集中很大的悲剧的内容——“努力探索的思想,崇高又悲伤的抒情,深刻的痛苦和愤怒抗议的呼声。”
第五乐章具有田园诗意的终曲,彷佛黑暗以后的“黎明”。在明朗终曲里对悲剧的回忆——也是肖斯塔科维奇特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