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村土地和乡村发展
本公众号是由几位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校友发起的兴趣项目,大家凭着一颗热爱“三农”的心,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致力于传播最新“三农”政策资讯,推送最有价值深度的“三农”理论文稿,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小雪节气,宜练「八段锦」,强身又健体 ·  3 天前  
收获  ·  《收获》微信专稿 | ... ·  5 天前  
文汇学人  ·  重现的留学俄罗斯热(下) ·  1 周前  
历史与秩序  ·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诗词 ·  6 天前  
历史与秩序  ·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诗词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农村土地和乡村发展

广东清远英德叶屋村用土地“加法”做出综改“乘法”

农村土地和乡村发展  · 公众号  ·  · 2017-07-06 18:42

正文

“肥瘦搭配”不如“连片成块”

——广东清远英德叶屋村用土地“加法”做出综改“乘法”


    资料图


    编者按:“先置换整合、再开展确权”。广东省清远市叶屋村针对各家各户土地零碎,小农经营效益偏低的情况,尝试将村民分散经营的耕地全部收回,再由村集体统一分配和置换,集中连片经营,实现了“一户一块田”。这种做法,不仅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避免了土地确权之后再进行互换耕种产生的各种纠纷。请看本报记者的报道——

    

    本报记者付伟郑可欢

    一场被逼出来的“土改”之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石牯塘镇叶屋村成了“明星村”。

    对于叶屋村来说,这场“土改”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容与土地有关,二是更多体现基层创造,接地气。彼时,这个粤北山区村小组,耕地零散,农业凋敝,青年壮劳力大量外流,年人均收入仅3000元。

    穷则思变。2008年以来,在村民理事会的倡议推动下,叶屋村尝试将承包土地收回集体重新分配,通过置换进行连片经营,实现了“一户一块田”。正是这个破釜沉舟之举,不仅让叶屋村彻底改变了积贫积弱的面貌,更因其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在清远农村综合改革中引发了一场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催生了土地确权中“先置换整合、再开展确权”的经验做法。

    2014年11月,一场主题为“探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研讨会在中央党校召开。会上,面对一众专家学者,叶屋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叶时通侃侃而谈。此后,用土地“加法”做出综改“乘法”的“叶屋经验”屡见报端,叶屋村出名了。

    1

    收回土地——重新分配——连片发展

    规模经营才能出效益

    “当时只是觉得撂荒可惜,就想发动村民把地整合起来。”对于叶时通来说,出名其实是个“意外”。按照村民的说法,那时村里土地细碎化十分严重,最大的一块连片土地不足5亩,“有的农户走完自家的土地就需要一天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叶屋村将田地按优劣等次平均分给村民。虽然户均耕地面积只有1.9亩,但往往被分割成十几个地块。肥瘦搭配,虽然公平的目的达到了,但也带来了土地管理较为困难、机械化难以推广、生产效率低下、灌溉需求各不相同等弊端。久而久之,农田水利设施逐渐废弃,加之小农经营比较效益偏低,弃耕撂荒问题日益突出。

    改革的另一个原因是,20多年间,土地田界逐渐模糊,越界经营时有发生,农户实际经营土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拉大,重新调整分配土地的呼声开始出现。

    这边耕地撂荒、劳力外流,那边土地纠纷此起彼伏。叶时通觉得,改变势在必行。然而,土地调整关乎全村35户170多人的生存大计,牵涉利益错综复杂,这副牌究竟该怎么洗,是个棘手问题。

    一番摸底之后,2008年,利用大家回乡过春节的契机,叶屋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总算找到了拉动改革的那根线头。

    “仅是围绕要不要重新分地问题,就前后开了近30次会议。”叶时通回忆道。为尽快达成一致,村民理事会以“宗”“房”将村民分组,安排同宗同房的理事会成员上门谈心,做通农户思想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只有连片规模经营才能产出效益”成为了村民共识,一致同意将各自承包、经营的农用地,各自开垦的荒地,全部集中起来重新调整。

    2

    地分水旱——尊重历史——信息公开

    兼顾各方利益是关键

    为了改革顺利推进,叶屋村做了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是丈量土地。对全村所有土地面积进行丈量记录,明确了可重新发包的水田、旱地、鱼塘的面积及位置,把全村的全部耕地资源公布了出来。二是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的机耕路、灌溉渠道大小、走向。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改革落到实处,兼顾各方利益既是最关键的“七寸”,也是最难啃的“骨头”。在叶屋村,作为耕地中的“肥肉”,水田分配僧多粥少,争夺尤为激烈。“还有村民提出,常年在外的人能否继续分地,怎么分?”叶时通说,“更头疼的问题是,有些村民将土地挖成鱼塘或者栽种果树,担心重新分地会让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既然自己是提出改革的人,就应该带头迈出艰难一步——这是大部分村民理事会成员的想法。叶时通率先将刚投资2万多元建好的3亩鱼塘交给集体。随后,理事会另一名成员叶昌生也把即将挂果的3亩砂糖橘林地交了出来。

    经过40多次代表会议讨论之后,叶屋村耕地调整方案尘埃落定:耕地按水田、旱地两类分配,鱼塘纳入水田类;水田按照户籍在村里并在家务农的人口数平均分配,外出人员只分配旱地;开荒耕地不分配,但是开荒者要向村集体交纳经营租金;分配土地时原承包人有优先权;同一块土地有争议的,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处置。制定了“顺延扩充”原则,农户在耕的鱼塘、果园、种桑等地块未达到分配承包总面积的,可从鱼塘、果园、种桑等地块边上顺延扩大置换地块,达到承包面积。在叶时通看来,这样的制度设计,既尊重了历史,也兼顾了公平。

    而为了实现“一户一田(地)”的目标,在分的同时,叶屋村注重引导村民按比例置换土地以实现连片经营。为了解决田块距离远近不一、水利条件不同的问题,村集体组织修建了4公里的机耕路、2公里的渠道,保证所有地块都能通车,所有水田排灌顺畅。

    3

    田成块——路成行——渠通畅

    调地的红利逐步释放

    改革初期遇到的种种困难,让叶时通多次萌生退意。然而,2014年,在叶屋村村民理事会换届选举中,叶时通欣然连任理事长一职。这种微妙的心态变化,来自调地之后规模经营带来的红利逐步释放,让叶时通的工作越来越好做。如今的叶屋村,一幢幢两三层楼高的民居鳞次栉比,田成块、路成行、渠通畅。

    土地连片规模经营之后,立竿见影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村里如今连一头牛都没有了,耕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几年来,村民们建立了不少以蚕桑、砂糖橘、蔬菜种植或水产、生猪养殖为主业的家庭农场。

    “看着现在的红火日子,我更觉得当初将土地先交给集体的决定是正确的。”叶昌生说。现在的他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除了存栏生猪数百头,叶昌生还承包了四十多亩鱼塘。“以前家庭年收入想要超过10万元都难,现在20万以上不是问题。”叶昌生表示。

    土地连片规模经营后,搞农业越发有利可图。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到村里搞起了种养。“以前的空心村又热闹起来了。”叶时通说。如今,叶屋村年人均收入已经由2003年的3000元提升到3万元,有几户贫困户也已经彻底脱贫,盖上了新房。


来源:《 农民日报 》2017年07月04日   07 版